现代历史小说中的历史观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代历史小说中的历史观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现代历史小说中的历史观分析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侵犯无疑加速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当时的有识之士也纷纷提出拯救加国的策略,在鸦片战争的初期,中国首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旨在鼓励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抗列强,并吸取西方现代化的文化和学习科学技术,从而来丰富和扩充传统文化,但是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它直接宣告了这一方式是无法改变现状的。近代有学识的文人志士,革命者反观几千年的民族历史和时代精神而创作了历史小说,对近现代历史进行了审视,由于其并不是站在远距离的视角看待历史,所以在语言描写上难免会显得偏激,记述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朝代的变换,甚至有很多作家直接表明对一姓的统治没有过多的兴趣,因此,历史小说就开始转向人性的思考,如《吴三桂演义》等作品,其中被评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它与其他的谴责小说不同,它并没有对社会和政治进行过多的评论,而是转向对文化的评判。小说作者曾朴把名妓作为主人公,并把一些琐碎有趣的事情连结在一起,进而突出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这样的创作思路将深层内涵逐步地挖掘出来。在历史小说《孽海花》中描写的朝廷忠臣都是爱好文学,他们在文艺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长期沉浸在中国传统的文艺中。

事实上,小说中描写的状元、尚书等人物都不是所谓的贪官,他们都心系天下,但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中,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侵袭,领先科技无情地炸毁他们的传统思想,所以这部小说蕴含着强烈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近现代时期的小说创作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掌握知识,重振士气,所以小说往往采用超脱历史的界限来再现历史,积极地启蒙广大民众的思想。此时,许多历史小说都青睐于对历史精神的解读,并加入了创作者自身的认识和看法,就如同另一部历史小说《洪秀全演义》一样,聚焦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视角来描写太平天国运动,并着重刻画了一大批反对清朝政府的农民英雄,极力颂扬他们的义举和伟大的革命精神;把一场反对压迫的农民运动生动地描写成争取民族的革命,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反对专制,寻求独立和自由。

社会形态历史观

近现代历史小说运用了独特的创作视角来表达作者的历史观和意志力。在梁启超宣扬的“史界革命”之后,陈独秀又找寻到“帝王历史”的理论依据,即儒家的思想。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帝王的统治地位而存在的,它极大地压迫了人民的自然天性和人格发展,于是陈独秀站起来,作为第一人反对和批判儒家学说,这一举动对近现代历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勇于打破传统小说创作过程中以评论历史人物为主的套路,促使反封建的思想成为近现代小说的另一个主旨。此时正值中国众多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变革的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传,其在理论思想上支持了梁启超等人的历史观,作为先进思想代表的陈独秀等人几乎影响了一代人的观念,使他们重新站在理论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历史,尤其是历史小说的作者,他们根源于自身的主观感受,从艺术的角度来表达自身对民族历史的认识。

其中典型的历史小说有《清史通俗演义》,作者蔡东藩还先后出版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演义,全书就包括了 1040 回合,他从秦汉讲述到民国时期,近两千多年的历史都一一呈现了出来。在近现代历史小说中,首先被文坛冠名为历史小说的当数鲁迅在 1922 年发表的《不周山》,后来把其改名为《补天》。这部小说如同鲁迅的其他作品一样,都是从侧面展现出“五四”运动的实质内容,并进一步说明中国历史小说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其为现代历史小说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毫无疑问的认为鲁迅是现代历史小说的开拓者。《补天》的故事内容来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神话故事,它在情节的构建上并不是要说明女娲的伟大,而是以此为切入点,对历史和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背景正值“五四”运动的开展,其交织在新旧文化和中西方文化之间,能有效的对本土文化和社会发展做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小说中也包含了对现实社会的披露和讽刺。

另一个作家郁达夫所创作的作品《采石矶》与《补天》一样,被评定为“历史小说”,它透过一个无法施展才能的清代诗人黄仲则作为描写对象,讲述他出身贫寒,但是具有很高的才华和敏锐的感知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他人的肯定,但是结果却截然相反,他时常要遭受学使的冷言冷语,再加上大学问家的鄙夷。事实上,这部历史小说是创作者郁达夫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故事中的主人公则代表作者自己。郁达夫自身并无意创作历史小说,只是他的心中怀抱着极大的愁苦和愤懑,所以这部历史小说更多的是借助“历史”来表达作者自身的真情实感,即使是在他十年后创作的《碧浪湖的秋夜》也是如此,都是不自觉地采用了历史故事来反映现实,这一创作模式也逐渐成为了现代历史小说的一个主要特征。总之,现代历史小说自鲁迅和郁达夫之后就开始有了严格的创作标准,它不需要描写上层的贵族生活,也不必与国家政治联系在一起,更不需要翻阅历史的记载,它更多的是从普通大众的生活出发,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作品包括的范围极广,可以是曾经被记载过的人与事,但这些作品之所以被成为“历史小说”,是因为它们并不是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它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反思历史,无论是褒扬的还是批判的。

民生历史观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小说与之前的历史小说相比,已经逐渐从展现人生高度到反映政治演变的历史观。这一时期的小说主题都与政治上的变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历史小说的创作意识发展到建国时期尤为鲜明。此时在历史小说中描写到的“革命”大多数是指共产党的革命;而“历史”则特指中国的现代史,革命历史小说针对于历史中的真实性,并为争取新的社会提供理论上的依据,让广大人民能透过历史去了解整个革命的发展历程,从而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把一些英勇无畏的斗争作为典型的范例,从而鼓舞人们去构建社会、助于社会,在精神上给予鼓舞和信心。正因为这一时期的历史小说承载了巨大的宣传教育功能,所以作家在审查历史的同时也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创作者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近现代历史中得以突显出来,从而采用更多的笔墨来描写工农武装的战斗场面,并从侧面反映革命战士为了寻求新中国的解放而不顾个人的生命和利益,同时也宣扬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小说借助历史来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以及历史要求。#p#分页标题#e#

自从“五四”运动爆发后,在我国的社会中涌现出现代化的科学和思想,许多知识分子都是以新的思想和观念来看待历史,所以历史运动已经不再是统治阶层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集合了社会中的各种力量,综合了经济、政治等因素在内的复杂运动。在这个繁杂的过程中,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底层民众,或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但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历史生活。因此,在创作历史小说《暴风雨前》,作者以普通群众作为核心,并分别在心理以及生活命运上展现出历史的高度,其中也包含了重要的历史人物,也被作者视为创作的中心,这就把普通人民的生活琐事与历史事件直接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历史小说的核心结构。在这一核心的指引下,小说作品还要设置主要代表人物以及核心事件之间的联系,把视觉焦点深入到社会的底层和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侧面的叙述脉络。同时,历史小说中还要恰当地描写特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环境和民俗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一个具有跟重大历史事件相连接的故事情节,还要构建一个能够相互沟通各个阶层的历史框架,能够顺其自然的把历史大事件与普通人民的生活命运连结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联系,揭示出历史的神秘。例如,在历史小说《大波》中就体现出了这一点,小说并没有把视线集中在上层社会,而是采用了全局的眼光来看待整个历史事件的发展全过程,对当时四川的广大民众生活都进行了综合的反映,小说还旨在把历史事件、日常生活以及家庭三个部分结合在一起,这就把政治、生活进行了充分的融合。

结语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在欧美文明的洗刷下得以诞生,它把文学和历史两大领域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并在两者之间找寻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从而以全新的面貌和形式展现出来。中国现代作家则是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采用多重性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他们对于时代的反思以及国家命运的关注。他们不断的从几千年的历史中探索出关注对象,把古今交汇在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古代历史小说实行创新发展,积极开拓另一个全新的舞台。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对于我国的历史小说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当代历史小说来说,为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理论依据,所以处在当前日益变革的社会中,现代化的思潮相互碰撞,众多的作家为了追求创新和突显个性化的特征,会对近现代历史小说进行深入的探查,并表达自身的历史观。

本文作者:吴 珍 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