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历史小说的叙事节奏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赖力行 杨志君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节奏既是文学艺术的外在形式,也是其内在的旋律。中外文论家都很重视节奏的重要性,福斯特说:“节奏在小说中的作用是……凭它那美妙的盈亏圆缺使我们心中充满了惊奇、新鲜感和希望。”〔1〕热奈特认为:“叙事可以没有时间倒错,却不能没有非等时,或毋宁说(因为这十分可能)没有节奏效果。”〔2〕朱光潜先生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3〕宗白华先生也说:“美与美术的特点是在‘形式’,在‘节奏’,而它所表现的是生命的内核,是生命内部最深的动,是至动而有条理的生命情调。”〔4〕可见,节奏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本文以明清历史小说为例,探讨中国叙事作品的节奏特色。
一、快速式节奏
历史小说基本上都是以概要开头,与西方小说“十部之中有九部是以详细生动的场景开头”不同〔5〕,呈现出快速式节奏。历史小说通常要以快节奏叙述来追本溯源,为正文的叙述提供一个大背景,如《东周列国志》的第一回,在不及一回的篇幅里,概述了从周武王灭商开国,到周宣王39年之间270余年的历史变迁。全书共一百零八回,后一百零五回写了从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之间的550年的历史事变。“引首”、开头与全书平均速度相比,是40倍左右;同叙事主体部分的叙事速度相比,是60倍左右。将其与《金瓶梅》第一回的概要1年/回的相比,更是后者的近270余倍。这还只是宏观上的比较。如果从微观来看,比较一下历史小说同一部作品中的不同节奏,就更能见出其开篇叙述节奏之快了。如杨义先生分析了《三国演义》第一回的前半部分后,得出三种不同叙事方式:议论性概述———70多字近700年,概述———900字37年,场面性叙事———1000字三日,其叙事速度之比大约是1000000:5000:1。〔6〕历史小说的头回的快速式节奏由此可见一斑。这种快速式节奏开头,“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故事讲述要有本有自,来历务必清楚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为整个小说故事搭建一个相对较大、文化含量较为丰富的艺术时空,同时还能够让读者在极短的阅读时间内迅速掌握大量故事背景信息,为下文的阅读理解以及价值评判提供支撑平台。”〔7〕
除了快速式节奏的开头,历史小说还有快速式节奏的结尾。如《三国演义》的结尾:“后汉皇帝刘禅亡于晋泰始七年,魏主曹奂亡于太安元年,吴主孙皓亡于太康四年,皆善终。后人有古风一篇,以叙其事曰:……”以非常简练的文字一一交代小说中主要角色的结局,与开篇一样,叙述节奏也非常之快。如果拿结尾的叙述节奏同全书的叙述节奏作比较,我们对结尾节奏之快会有更清楚的认识:《英烈传》的末三回概述了朱元璋登基后12年的历史,叙事速度为4年/回,与全书平均速度约0.6年/回相比,是后者的近7倍;八卷本《东汉演义》最后一卷用三回篇幅简述十一帝史实,从汉明帝到汉献帝,共162年时间,叙事速度为54年/回,与全书平均速度9年/回相比,是后者的6倍,与主体故事“光武中兴”(约1年/回)相比,是后者的54倍。将其与同朝《水浒传》、《金瓶梅》末回快速式节奏皆约1年/回相比,是后二者的54倍。历史小说的结尾快速式节奏大抵如此。这种快速式节奏结尾,“一方面可以深化读者的沧海桑田之感,另一方面还可以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完成对‘天人之道’的叩问,结尾节奏速度的剧增以及大部分情况下伴随而生的力度的渐弱,反而可以获得淡远、含蓄、深于求索的表情意义。”〔8〕历史小说这种快速式节奏的开头与结尾,是对史传“原始终之象,详盛衰之道”的自觉依附,“以达到追本溯源和顺流入海的效果”。〔9〕用当代学者的话说,它“不仅可以理顺历史的脉络,避免起局突兀,收场匆忙,保持叙事链条的完整性,而且还使叙述稳稳地锚定在了历史语境上,从而增强了叙述的历史感和信实性。”〔10〕
二、慢速式节奏
历史小说慢节奏叙述的经典形态是打斗场面描写。历史小说写的是“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所以打斗场面便构成了其叙述的主体。作为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写了100多场战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如第四十九回对火烧赤壁的描写: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驾舟,冒烟突火,来寻曹操。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扶操下得船时,那只大船,已自着了。张辽与十数人保护曹操,飞奔岸口。黄盖望见穿绛红袍者下船,料是曹操,乃催船速进,手提利刃,高声大叫:“曹贼休走!黄盖在此!”操叫苦连声。张辽拈弓搭箭,觑着黄盖较近,一箭射去。此时风声正大,黄盖在火光中,那里听得弦响?正中肩窝,翻身落水。这截取的片段,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当时火势之凶猛、场面之壮观,也鲜明地刻画了黄盖之神勇、曹操之狼狈。赤壁之战的胜败,于此已成定音。这场战争大约历时1年多,却用了17回的篇幅,叙述节奏极其缓慢,只相当于全书平均速度的1/16。《三国演义》若全部以这样的速度来写,得写上1900多回。除了赤壁之战这样宏大的战争场面,《三国演义》中还有400多处小型武打场面,其中有一般化的阵仗打斗场面,也有极为出色的并成为经典的小型打斗,如第四十一回赵子龙血战长坂坡,虽然不像火烧赤壁那样宏伟壮观,却写得荡气回肠,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浑身都是胆”的英雄。类似的小型打斗,还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打斗场景,这些都是被读者津津乐道的故事。历史小说打斗场面的慢节奏叙述,正如黄霖等人说的,“是最能有力地刻画人物、纠结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一种,具有最核心的节奏效果,其运用水平的高低很可见出一个小说家的功力。对于读者而言,一部完全以简洁叙述快节奏推进而没有任何慢节奏详细叙述的小说是难以卒睹的”〔11〕,因为慢叙作为一种显赫的节奏速度表现方式,是“引起兴趣、提出问题的最简便方法”〔12〕。#p#分页标题#e#
历史小说的慢节奏叙述,往往还用在评点家所称的“闲笔”之处。精明的历史小说编撰者,往往会在龙争虎斗、两阵厮杀的打斗场面之间,别出心裁地穿插一些温柔旖旎、儿女情长的场景,以使行文节奏不致单调与滞闷。如《北史演义》第二十卷写高欢率兵前往恒山谷口截取孝庄帝,路遇会妖术之桐花公主,两人激战之后,忽而转写高欢随桐花公主入寨,女有意而郎有情,生出一段情意绵绵的儿女情长,后成秦晋之好。故许宝善于卷末评曰:“方写高欢发兵救驾,忽入桐花公主一段,正如龙争虎斗之时,忽然鸾鹤舞空,仙音聒耳,令读者捉摸不定。行文秘妙,所谓浓淡相生,疏密相间也,最得龙门笔意。”〔13〕
再如第十三卷写胡后思念杨白花,第十七卷写高欢纳金娥,第二十五卷写高欢逼娶尔朱后,第四十卷写永宝通金婉等,皆委曲详尽,夹杂于金戈铁马、征战杀伐的场景之中,足见“叙事每于极忙之中,故作闲笔”〔14〕。用杜纲的话来说,“是书每写一番苦争恶战,死亡交迫,阅者方惊魂动魄,忽接入闺房燕妮、儿女情长琐事以间之,浓淡相配,断续无痕,总不使行文有一直笔。”〔15〕足见《北史演义》中的“忙中添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运用的叙事策略。这一策略,在《三国演义》中运用得更成功,评点家毛宗岗对此早有揭示:“《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如正叙黄巾扰乱,忽有何后、董后两宫争论一段文字……人但知《三国》之文是叙龙争虎斗之事,而不知为凤为鸾,为莺为燕,篇中有应接不暇者。令人于干戈队里,时见红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16〕事实上,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到“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这一段文字,也完全可视为对“忙中添闲”的评点。这种慢节奏叙述的闲笔,“能产生一种刚柔相济、动静相生的美感效应,使读者于悲壮激越的旋律中时而能听到舒缓悠扬的协奏,有效地避免了大部分演义滥用战争场景而导致的刚柔不济、张弛失调的窒息感和僵硬感,增强了演义的抒情意蕴和审美娱乐功能。”〔17〕
历史小说的慢节奏叙述还有一个特征,即多出现在根据平话、民间传说而虚构的地方。历史小说的编撰者,为了追求情节的“传奇性”与“趣味性”,往往喜欢将平话及民间传说引入进来,以慢速式节奏敷演出一个个动人心魂的故事。这点黄人在《小说小话》中有所涉及:“盖历史所略者应详之,历史所详者应略之,方合小说体裁,且耸动阅者之耳目。”〔18〕鲁迅先生在评《五代史平话》时也谈到了:“全书叙述,繁简颇不同,大抵史上大事,即无发挥,一涉细故,便多增饰。”〔19〕如《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共六十回,写李存孝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业绩就占二十六回,这是全书叙述最慢也最精彩的部分;《南宋志传》写赵匡胤在市井民间济困扶危、行侠仗义等传奇故事,不见于史书,显系据民间传说敷演,但这部分却用了十个回目,占全书的1/5;〔20〕而居历史小说之翘首的《三国演义》,如沈伯俊、谭良啸编著的《三国演义大辞典》指出的,“桃园结义”、“孟德献刀”、“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单骑救主”、“舌战群儒”、“连环计”、“借东风”、“华容放曹”、“三气周瑜”、“义释黄忠”、“过江招亲”、“赔了夫人又折兵”、“割须弃袍”、“梦中杀人”、“骂死王朗”等,都是根据《三国志平话》、元杂剧、民间传说虚构出来的故事〔21〕,它们基本上都是运用慢节奏叙述。这种叙述不仅让严肃紧张的政治、军事斗争夹入一些神秘、诙谐、传奇的故事,使得文本摇曳多姿,而且契合大众的期待视野与审美心理,因而能雅俗共赏,成为古代小说中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
历史小说的慢节奏叙述之处,往往被赋予了浓厚的阅读意趣,是最吸引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只要对读一下《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或对读一下《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平话》,就能强烈地感受到《三国演义》的趣味性远远强于《三国志》、《三国志平话》,而这正是慢节奏叙述带来的魅力。三、停顿式节奏历史小说的停顿式节奏首先表现在一些固定套语的介入上。由于历史小说是从宋元讲史发展而来,“不断运用说话人的虚拟修辞策略”〔22〕,故而在叙事模式上带有宋元说话的特点。固定套语在历史小说中主要分两种,一是在文首以“话说”等标示故事正式开始,如《三国演义》的开始便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文中以“话说”、“且说”、“却说”、“原来”、“话分两头”等作为插入另一线索的标识,或者对情节的补叙;一是“有诗为证”、“后人有诗赞(或叹)之曰”等引领韵文插入的标识性文字。如果说固定套语是章回小说在停顿上共同的特征,那么在对历史文献的征引而造成的叙事停顿方面,历史小说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小说类型的鲜明特征。历史小说在征引历史文献上,不仅征引的种类(包括书、表、奏、疏、诏、榜、檄文、祭文等)远远多于其它类型小说,而且征引的数量也远远多于后者。如首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五回有一篇曹操声讨董卓的檄文,第二十三回有一则孔融向汉献帝举荐祢衡的表,第五十七回有诸葛亮吊丧周瑜所写的一篇祭文,第八十回有献帝被逼迫接连两次所写下的禅位之诏,第一百回有孔明气患重病之曹真的书,等等。几乎各种类型的历史文献,在《三国演义》中都得以频繁录用。由于征引历史文献容易模仿,而且又可增强作品的史实感,故后来的历史小说纷纷效仿,甚至有过之而不及。据学者统计,《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征引表23处,诏17处,书13处,按7处,疏5处,记4处,檄文3处,状3处,以及判、跋、偈、祝、榜、贴黄、珣等各式公文。《全汉志传》征引书17处,诏10处,表8处,疏4处,祭文2处,圣旨2处,贴2处,以及榜、铭、珣、祝等公文。《春秋五霸七雄列国志传》征引表11处,赋9处,诏6处,颂6处,铭2处,祭文2处,以及奏章、榜、制等公文。〔23〕足见历史小说征引历史文献之频繁。#p#分页标题#e#
虽然其他类型的章回小说也会征引一些历史文献,如《水浒传》第七十五、八十、八十二回各有宋徽宗招安梁山英雄的诏书;《西游记》第二十九回录入了唐太宗赐给玄奘的取经文牒;《金瓶梅》中有数则朝廷下达的“邸报”(如第七十回的升官邸报)和祭祀的祝文(如第六十回祭李瓶儿的祝文)。但不管是从引用历史文献的种类,还是数量,都远远不及历史小说。这正如美国学者浦安迪所说:“《三国演义》引录这些材料(即表奏、诏书、书函、谏词等)的做法并不孤立,但其引录之频繁和篇幅之大,则再次显示出它与一般白话小说,特别是其余三部明代奇书有分歧之处。这些材料既有中断和延缓叙述进展的结构功能,又提供了一种历史真实感的虚架。……可以看到这些长篇累牍的引录,足以为小说中的事件,提供一种较为平衡的视角,因为它们在不少问题上完全代表了互相抵触的观点。”〔24〕虽然浦安迪谈的只是《三国演义》引录历史文献的情况与功能,其实已经概括了历史小说在征引历史文献而造成的停顿式节奏的特点与作用。历史小说往往还会因描写性内容而造成停顿式节奏。
这种描写性内容主要包括景物和人物刻画两种,而且以韵文为主。前者如《隋唐演义》第五回写唐公携家眷来到永福寺,对永福寺的描写:“千年坚固台基,万载峥嵘殿宇。山门左右,那风调雨顺四天王;佛殿居中,坐过去未来三大士。……金光万道侵云汉,瑞气千条锁太空。”像这样的以韵文写景的文字,在史传中极其少见,这与史传主要是叙政治、军事大事件及讲究简洁有关。后者如《说岳全传》第五十六回对完木陀赤的外貌描写:“鼻高眼大,豹头燕颔。膀阔腰圆,身长八尺。一部落腮胡子,满脸浑如黑漆。若不是原水镇上王彦章,必定是灞陵桥边张翼德。”这种描写外貌的文字,在史传中也相当少见。此外,历史小说往往还有因各种与故事内容相关的评论性文字而造成的节奏停顿。历史小说中不时会出现各种形式的评论,根据评论的目的,罗钢将其分为阐释性评论、判断性评论和自我意识评论三种。〔25〕而历史小说中,主要以阐释性评论与判断性评论为主。阐释性评论,如《隋唐演义》第七回写势力的王小二要秦叔宝预支几两银子使用,秦叔宝爽快地应承,打开皮挂箱伸手进去拿银子,却发现银子不在,被樊建威带走了,接着以一段较长的文字对秦叔宝的银子被樊建威带走的解释———秦叔宝与樊建威都不是寻常的小人,没把解军的盘费银两放在心上,故走时行李文书都分开了,只有银子不曾分开;同时评论了秦叔宝与樊建威两人之豪爽,也评论了因豪爽而造成的失误给秦叔宝带来的窘迫,亦如回目后半句说的,真是“一蹇囊秦叔宝穷途落魄”。
历史小说中的判断性评论,更多以“有诗为证”或“后人有诗叹曰”之类的诗评形式出现,如《三国演义》第一回写张飞刺死邓茂,关羽砍死程远志,接着便是“后人有诗赞二人曰: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施,三分好把姓名标。”这是对关、张第一次出马的英勇神威的首次评价。《三国演义》中共有200多首诗,几乎在每一件重要的事情之后,每一个重要人物去世之时,都会以一首或几首诗来作评。停顿式节奏,可以延缓以快节奏叙述为主的历史小说的节奏,使历史小说在整体上张弛有度。同时,它还构造了一种虚拟情境,以随时与读者保持密切交流的姿态,建构一种最平易近人的叙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