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汉语言文学类教学难题及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王晓鹃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技术的突破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规模迅速扩大,科学家的队伍急剧膨胀,一方面新知识、新技术、新发展、新创造日新月异地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日益缩短,造成知识陈旧的周期愈来愈短。这种趋势与传统的教育思想、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和教育管理制度产生尖锐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接受知识的能力与蓬勃增长的浩瀚的知识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二是提出人的有限学习年限与知识迅速老化之间的矛盾。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应该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就成了首要问题。教育的目的已不能仅限定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上,而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和开发他们的智能,教会他们如何学习。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教育部于1997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人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于2000年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生和中职生写作能力总目标。遗憾的是,当高中生进入大学后,却缺乏相应写作教学的延续和深化。这一教学现状,使大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徘徊在高中阶段,而长期搁笔的不良现状,使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每况愈下,甚至低于高中时期。这种现象在普通师范院校汉语言专业也存在。虽然汉语言专业学生文学素养本身较强,但是师范院校普遍重基础,轻应用,这也使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汉语言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培养。这导致一部分汉语言专业学生在写作时出现内容空泛、形式呆板、层次不清、结构紊乱、中心旁落、语句不通等不良现象,不但无法自如应对学校毕业论文和科研论文对写作的要求,而且无法应对毕业后社会众多的写作需求。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汉语言专业大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尽可能真实、细致的分析与考辨,并探讨相关写作教学对策。这类观照,不但使汉语言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切实得到提高,使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面对社会众多的写作要求,有一定的适应性,而且对加强写作教学,探寻汉语言专业写作教学新模式,改革汉语言专业写作课程的设置,提高教学质量,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以应用文教学为例进行探讨。
一、应用文教学现状
应用文写作能力本是汉语言专业的基本功之一,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
首先,是学校不太重视应用文教学。在专业课、政治课、体育课和大学英语等官方或校方课程的挤压下,写作教学,尤其是应用文课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学好专业课,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学校和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应用文的学习。而有些师范院校汉语言专业根本就不开设应用文课程。直到撰写毕业论文和面对用人单位的写作要求时,学生才如梦初醒,但是悔之晚矣。
其次,是教师厌教。应用文被很多人认为是“雕虫小计”、“不登大雅之举”、“小儿科”,部分教师也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了字词句基本功,应用文就没问题”“,应用文不过是形式,没什么好讲的”。于是,讲形象思维的作品便可以讲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讲应用文的文体大都枯燥乏味,导致大学生毕业后,文字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甚远,分配工作以后不会写调查报告,不会写总结的人比比皆是,这对于汉语言专业大学毕业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对师范院校教师来说,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渎职。因此,教师决不能在教学上凭兴趣爱好挑肥拣瘦。须知教师厌教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学生厌学。再次,是学生厌学。汉语言专业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学过应用文写作,他们到了大学接触到应用文教材,随手翻阅,首先感到枯燥乏味,通俗易懂。我曾就此做过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应用文“可有可无”、“没啥好学”、“无足轻重”,有的同学虽也知道这门学科实用性很强,但又认为可以不花力气就能轻而易举掌握。凡此种种想法,都影响了学生学好应用文写作的积极性。
最后,是急功近利。有的人片面地认为只要学会了应用文语体格式,就能撰写出各种实用文体,而忽视了应用文写作乃是字、词、句、篇章、语法、修辞、文字知识的综合运用。把应用文看成易学易写,那是简单地用一般代替特殊,忽视了应用文教学的个性特征,而“急功近利”者把应用文教学孤立起来,用特殊代替一般,忽视了人文教学的共性特征,就应用文而教应用文是很难教好的。事实证明,任何应用文,都离不开人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即使是标点符号的运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人文功底的深浅,倘若运用不当,则会产生无穷后患。
二、加强应用文教学
应用文教学的这种不良现状,应该引起相关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应用文教学的一些看法:
首先,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态度,自觉学好应用文。应用文用途很广,在所有文体中,它是与人们实际生活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最广泛的一种,特别是毕业后在机关工作的,更是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和一门必修课。应用文种类繁多,除国家规定的12类13种公文和众多的机关事务文书以及日常应用文外,还有财经、司法、外事、科技、外贸等各方面的专用应用文体,其种类之多,也是其他文体所不能相比的。应用文源远流长,长期以来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发展到今天,更是成了人们贯彻政策,处理事务,沟通关系,交流信息,推动工作的有效工具。这些特点,有力地说明了应用文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认清学习、掌握应用文的必要。学习态度有所端正,对应用文写作也逐步重视,进而变化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了。
其次,要教会学生掌握应用文是有别于文艺文的,是有其独特个性的一类文章。应用文不同于作家写的小说、诗歌、话剧、电影,它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其一,应用文的读者对象较文艺文明确。公文、书信等自不待言,即使是调查报告,总结,规章制度等,也都有一定的阅读对象。其二,它的时限性更强,大多数应用文都是有时限的,及时针对问题而写,在一定时间内办理(或起作用),这完全不同于文艺文。其三,它注重写实,它不象文艺文可以虚构、夸张,可以联想、想象,写应用文最忌讳的就是文过饰非,玩文字游戏,有违客观现实。其四,它要求言简意赅,要求用尽可能少的字句表达丰富的内容,即“意则期多,字则唯少”。其五,它有特殊的格式和习惯用语,这是“约定俗成”的,人们就总是那么用(比如称谓语、开头用语、祝颂语、结尾语等),有些不但只能在应用文中运用,而且各不同的应用文种,又还有较严格的规范用语。#p#分页标题#e#
再次,要引导学生明白,应用文写作还应切实把握住应用文中各个文种独自的个性。应用文与文艺文相比较,它的用法有其个性,不同应用文种用语在“个性”之中还有个性。比如,同是公文,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的用语就有不同的特征和规范。再细一点,同是一个行文方向的不同文种,其用语也有区别。如果在这些问题上含混不清,势必影响行文效果。比如,有不少人在报告的结尾滥用“以上报告当否,请批复”“、特此报告,请批准”等语。其错误根源就是把“报告”与“请示”两种上行文混为一体,违反了“报告”等用语的规范。
第四,要联系自己在写作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和具体事例进行教学,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我曾在行政办公室兼职工作近十年,平时除教学外还从事应用文写作,撰写了许多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总结、调查报告等各类应用文。这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中不乏“引以为鉴”的例子。因此,不论在讲应用文的基础知识,或者是常用应用文体的写法时,我都尽可能地联系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的正反两方面的材料,这样既避免了照本宣科地讲理论知识,而使人觉得枯燥、乏味的毛病,又使同学们听来觉得亲切、自然、可信,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讲到写好总结必须积累好材料的准备工作时,我就联系到自己平时养成了积累材料,并注意把材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好的习惯以及必须掌握的及时、系统、全面、优选、求新、持久等积累原则来讲解,说明这样做,一旦需要时,就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从而节省大量搜集材料的时间和精力,并不至于遗漏比较重要的材料。写简报、情况报告、通报这类应用文时,不需细节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手法,写调查报告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就象有架望远镜、显微镜一样,既可远瞩,又可明察秋毫,从而正确地洞察、分析所调查的事物,并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课堂上,我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讲授,学生反映听了感到亲切,有一定的说服力,并从中悟出了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的道理。我还联系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典型材料,如一份合同,双方可有两种理解;一项规定因用词模棱两可,使人无所适从;随便简化一些专用词语或节缩鲜为人知的发文单位名称闹了笑话以及造成损失的例子;结合讲解行文要周密、严谨,选用文种必须“对号入座”;用词要准确、恰当,不要产生歧义;语言要凝炼、明晰,不要因省去几个字而使意思模糊不清等道理。同学们感到这样讲解容易理解,有些例子十分可笑,大家在笑声中既受到了教育,又学到了写作知识。
第五,要结合讲授写作学的普遍规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应用文写作知识的理解。如前所述,应用文是一种独立的文体,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教学要求,但它又象基础写作,文艺创作那样,同是写作学的一个分支,它们在很多方面“血脉相通”,有共同之处。因此,我在讲课时,除突出重点讲清应用文独特的写作要求外,尽可能地联系写作学中的普遍规律,旁征博引,分析比较。例如,应用文特别是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用笔要“惜墨如金”,因为它是用来办事和解决问题的,为了节省阅读者和撰写者的时间,就要写得凝练,用最少的词句表达较丰富的内容,千万不要画蛇添足,穿靴戴帽。为了讲清这个道理,我就引用了古人所说的“文约而事丰”、“文以辩结为能,不以繁缛为巧”、“意则期多,字则唯少”、“文以红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等至理名言,说明简练文章是历来所强调的,只有凝练而又庄重的应用文,写起来才顺手,看起来才顺眼,读起来才顺口,听起来才顺耳。又如,在讲调查报告、总结等机关事务文书如何处理好掌握材料与选择材料的关系时,我用“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古代作家的写作体会来说明,即掌握材料要越多越好,而选择材料要越精越好,起到“一以当十”的作用,如果把调查了解到的材料不分主次,一古脑儿写到文章中,那势必会造成材料堆砌,重点不突出,从而使精当的材料淹没在一般材料的大海中。这样联系写作学的普遍规律进行讲解,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又使同学们加深了对应用文写作知识的理解。
第六,要加强写和练的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学习应用文写作理论知识,掌握了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领,就会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但写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写作方法和技艺的掌握,最主要的途径,还是靠自己的实践,即多写多练。对于这一点,有些同学有些误解,以为通过老师讲解,学习了写作知识,就能立竿见影地写出高质量的应用文。为纠正这一片面的看法,我在讲理论知识的同时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以鲁迅先生名言为证,他说:“做医生的有秘方,做厨师的有秘法,开点心铺的有秘传……但是,作文却好象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人,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鲁迅《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进而说明老师讲课,充其量也只能起到引路的作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徒弟,更重要的是要同学自己努力,勤学苦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否则,就象学游泳,不下水,学不会。因此,我在教授应用文课程时,曾一直坚持两点:
其一,要求学生练习撰写各类文章。按教学计划,安排多次撰写各类文体和多种诸如确定文种,修改评句等单项练习,并尽可能地详细阅改,对存在的问题,或结合教学进行分析,或个别进行辅导,有些练习,如起草一份简练又明确的电报,撰写一件平时使用频率较高的通知,修改一些罗嗦或带有歧义的词句,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要写好或改得准确、得体,却也不那么容易。对这些练习,同学们都很感兴趣,也乐于修改。
其二,开展课堂讨论,共同分析研究,因为教学是相长的过程,结合讲课,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应用文,让同学一起分析讨论,集思广益,共同修改,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古人云:“一滴水可以见大海。”应用文虽然只是写作学的一个极小分枝,但是能反映出大学生写作素养和人文积淀的薄厚,而一个缺乏人文熏陶的大学生,是无法适应未来社会以“人的整体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要求的。因此,汉语言专业院系应该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前提,不断加强应用文写作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这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能,也是时代赋予师范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