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汉语言文学实践能力培育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靳瑞芳 胡兆玮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在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现阶段,实践能力是学生未来从业的保障,而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师范院校新毕业的学生并不能满足现实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相结合,日益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新课改顺利实施的重要瓶颈。一、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毕业前接受职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通过教育实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教育学科的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进一步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确立忠于人民语文教育事业并为中学语文教育贡献毕生精力的专业思想。实习环节的学生大都能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指导实习班级的课外语文活动为辅,积极认真地完成教育实习,总体状况良好。但在这种良好的势头下,也存在着种种不均衡性,具体表现为:
1.实习时间不均衡
有的学生参与实习时间很长,从高中八月中旬开课一直参与,到十月份返校将近实习两个月的时间,而有的学生实习时间不到一周。实习时间的不均衡造成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2.实习状态不均衡
有的学生在实习期间登台授课多达二十次,而有的学生实习期间几乎没有登台授课的机会。有的实习学校允许学生选择听课的对象和时间,使学生可以领略不同教师授课的特色和优势,而有的学校只允许学生听指定教师的授课,学生接触教学的机会就很少。这些不均衡现象与实习学校的规定、实习学生与实习学校的关系以及学生本身的素质有关,但其本质上是与学生教育实习的随机性和分散性有关。二、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建议1.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思路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方向;一类是实践方向。在理论方向上,分为元理论研究,包括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意义研究、语文教学的模式、手段方法研究,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介绍和改革模式探讨,语文教学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研究;纵向的历史研究,包括不同时期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综述、不同时期语文教学的发展模式探讨;横向的比较研究,包括各国课程模式的背景和理论探讨、各国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在实践研究上,以研究的内容为分类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整体观察:包括语文教学改革现状的分析和对策、语文课程改革的现状和成因分析、教师素质的现状和成因分析、学生学习兴趣的现状和成因分析、教学内容的现状和成因分析、教学方式方法的现状和成因分析;二是对语文教学子分类的微观分析,包括语文阅读教学、语文写作教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语文听说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性和语文活动性教学的现状、方法和成因分析,以及对策研究。三是对语文智力因素培养的研究分析,包括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四是语文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研究,包括语文学习兴趣、动机、情感等因素与语文学习的关系分析。五是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包括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人文科学与语文学科的关系研究。正是基于这种现实需要,提供一种较新或全新的汉语言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模式,使之具有很强的教学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是高师院校现阶段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
2.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体化目标
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课程目标是“二分化”的,即由专业课程目标和教育课程目标的简单相加,二者的交叉性考虑较少,甚至根本不加以考虑。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充分显示了这一培养目标的缺陷,即学生既掌握教育理论,又具有专业知识,可是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却出现断层化的状态,即无法使语文教学专业化。只有从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实践出发,重新考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一体化的角度考虑专业课程目标和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找到影响汉语言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扭转二分带来的割裂化局面。根据全面推进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需建立以“全面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师素养”为总体目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语文教育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基本框架,以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满足社会用人需求,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最佳结合。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模块设置
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结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进行课程模块改革。需要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和综合课程模块,改变原有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分的局面,以综合课程模块为改革的突破口,连接原有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致力于开发“1+1+1〉3”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设置。“1+1+1〉3”的课程模块设置站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角度重新挖掘和审视学生已有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拓展,做到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训练相加大于之和的目的,强化融会贯通贯通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模块,主要讲授教育教学的理论课程,这一部分要注重元理论的认知和具体理论的系统性。实践课程模块,这一部分要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特征,实用性指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师未来职业层次的实践指导作用,艺术性特征指适合新课改发展和现阶段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的教育艺术处理。最后一个教学模块是综合课程模块,这一模块是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亮点。它是打通专业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环节的中间桥梁,也是纵深化推进基础教育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它是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以现阶段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为出发点,侧重于语文教学篇目艺术价值、思想价值的重新构建,它打破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弊端,注重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更利于学生从事语文教师工作后的直接迁移。它从中学语文调查实践出发,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纵深发展中展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具体课程包括语文教学设计、微格教学等一系列课程。
4.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类别设置#p#分页标题#e#
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选修课学分数可达必修课学分数的二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按照课程开设时间的长短,课程类别设置为长学时课程,中等学时课程和短学时课程。长学时课程开设时间为100课时左右,主要讲授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集中讲授课程模块中“类文艺课程”,使得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知识,弥补以往职业前、职业后教育中专业理论不足的特点。中等学时课程开设时间为50课时左右,其中一部分讲授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指导的内容,集中讲授课程模块中“类教育课程”,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另一部分,结合短学时课程的学习,主要讲授“专业和教育混合型”课程,这一部分的课时总数占到五分之二,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结合专业理论的学习设置便于学生职业迁移的新课程,全面突破传统培养语文教师的局限性。
5.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学生学习方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还必须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模式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职业技能培养是职业训练的一部分,所以采用模拟职业需求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结合综合课程模块,开展“每周一课”教材分析活动。从大一开始,学生结合文艺理论和文学常识,每周选择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篇,进行教材分析,即写一篇小的课文评论,可以是综述前人对文章评论的观点,也可以是写自己对文章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作要求是:需要写出课文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魅力,并有课文文本做评论分析的论据支撑。选篇要求是:每学期共选16篇课文,篇目选择从大一到大三不能重复,直到115篇课文选完为止。每学期必须在以上八类文体中各选两篇,如果你选择的文体所包括的篇目均已选过,可以另选其他文学体裁的课文代替。第二,结合理论课程模块,开展“每月一课”活动。每月一课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每人每月写说课稿一篇,说课稿所选课文必须是已经做完教材分析的课文,重点在于把对课文的评论性分析转化为课程设计的方案。第二部分是每人每月讲课一篇,分班讲课,每周一次,每次十人。要求讲课篇目与说课稿所选篇目一致,讲课是对课程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有赖于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质量的提高。只有以全面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师素养为课程目标,加大综合课程模块所占的比重,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条线螺旋式攀升的培养模式,全面推进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新型语文教师,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