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山谷词中的茶文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提及黄庭坚,人们首先想到他的诗文,实际上其在词史上亦具有一定地位。这个江西修水县的神童五岁诵经,七岁作诗,自幼便喜创作,于文学上不屈人后,求新求变。词在苏轼和柳永的变革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蓬勃的生命力,成为一代之文学,黄庭坚的《山谷琴趣外编》既继承了苏词的清旷,也把柳词的通俗化进一步向前发展。山谷词带着其特有的瘦峭,宛然有情,记载着生活中的点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活中的艺术。 一、家乡双井分宁茶客 日本茶道融宗教、文化、艺术为一体,其源头正是宋代建安民间流行的斗茶,此风气在帝王贵胄、文人大夫阶层及禅门僧侣间迅速风行,形成了宋代的茶文化。山谷词中所涉及的广泛内容里茶词尤为突出,山谷家乡江西的双井茶名冠天下,欧阳修曾言之为“草茶第一”。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言品茶以用山泉水为最佳,而江西庐山谷帘泉在陆羽《茶经》中则为泉十二品之第一品,这也难怪生长在江西的山谷识茶、知茶,品之而别有一番风味。如《品令茶词》: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宋时制茶为团饼,放入金渠用双轮碾末,然后参以沸水,斗茶、分茶都是茶叶的冲泡艺术。时山谷在京师为官,背井离乡,好茶恰似故人。清黄氏《蓼园词评》,“苕溪渔隐云:‘鲁直诸茶词,余谓品令一词最佳,能到人所不能言。尤在结尾三四句。’首阕‘凤舞’至‘玉尘’,言茶之形象也。‘汤响’二句,言茶之功用也。二阕味浓。三句言茶之味也。‘恰如’以下至末,言茶之性情也。凡著物题,止言其形象则满,止言其味则粗。必言其功用及性情,方有清新刻入处。苕溪称结末三四句,良是。以茶比故人,奇而确。细味过,大有清气往来。【1】”品茶品见故人,能道人所不能言,山谷创作喜创新,但如若不是深知茶文化比喻就不会这样贴切,这首茶词也不会被后世文人奉为宋人咏茶词之妙品。 中国茶文化古老而年轻,博大而精深。“宋词的兴盛,更给文人讴歌茶饮提供了一个抒情写意的新世界。【2】”建安凤凰山所产龙飞凤舞的北苑贡茶龙团凤饼成为文人最爱。黄庭坚在《满庭芳茶》一词中也赞扬北苑茶“北苑春风,方圭园璧,万里名动京关。”如果说唐代是酒的时代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宋代则是茶的时代,谈谈的茶香加上浓厚的书卷气息,宁静以致远,脱俗又清雅正是宋代文人所追求的性格与品德。黄庭坚有“分宁茶客”之称,他不仅喜欢饮茶,还极力推荐家乡的双井茶,可以说双井茶的“第一”与黄庭坚的宣传有密切关系,而今查阅《全宋词》可知咏茶之作近百首,而其中黄庭坚所作最多。如《西江月茶》、《阮郎归》两首: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无因更发次公狂,甘露来从仙掌。 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圆方,研膏入焙香。青箬里,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从中可以看出山谷不仅善于品茶,煮茶更是讲究。“蟹眼”水专指水初沸时,只有小气泡,若水汽泡渐大则为鱼眼水了,苏轼曾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山谷不仅自己在词中赞叹家乡茶好,还多次把家乡双井茶送给师友,送给苏轼、孔韦父、欧阳修、陈师道、王庭珪等等,果然双井茶得到众人称赞,名声益盛。词史上以茶为题材的词作因黄庭坚而迎来一个全新的局面,在《全唐五代词》中只有一首元稹的《一七令》咏茶,黄庭坚以后咏茶之作渐多。 二、醉酒簪花乐观豁达 山谷从绍圣元年(1094)起到崇德四年(1101)宜州去世,在近十一年的迁谪岁月里他的词作最是为人称赞。如《南乡子重阳日寄怀永康彭道微使君,用东坡韵》:卧稻雨余收,处处游人簇远洲。白发又挨红袖醉,戎州,乱摘黄花插满头。青眼想风流,画出西楼一帧秋。却忆去年欢意舞,梁州,塞雁西来特地愁。是时山谷在戎州贬所,贬谪之下却“乱摘黄花插满头”,可见山谷的乐观和豁达。再如《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旁人冷眼看。 《鹧鸪天》,“无闲事,即芳期,菊花须插满头归。宜将酩酊酬佳事,不用登临送落晖。”《南乡子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是山谷作于崇宁四年乙酉(1105)的词之绝笔,“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山谷晚岁所作不同于少时“使酒玩世”的艳词,历经人世沉浮心却越亦乐观豁达。元祐八年,高太后崩,宋哲宗亲政。章惇、蔡京、赵挺之、吕惠卿等熙丰大臣重新得势,并拼命打压元祐官员。朝廷党争从不同政见的冲突转变为赤裸裸的权利之争。绍圣元年苏轼贬惠州,“陆走炎荒四千里”。“秋七月丁巳,以御史黄履周秩、谏官张商英言,夺司马光、吕公著赠谥,王岩叟赠官;贬吕大防为秘书监,刘挚为光禄卿,苏辙为少府监,并分司马南京;梁寿提举舒州灵仙观。 戊午,诏:大臣朋党,司马以下各轻重议罚,布告天下。馀悉不问,议者亦勿复言。【3】”同年十二月,皇帝下谪命,黄庭坚坐史事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虽处贬谪,然心境坦然,无憔悴愁苦之态。并以其高尚人品及渊博之学识受到当地士子拥戴。两川人士争从之游,皆谆谆教诲之。”【4】所以也有人把山谷贬谪生活的乐观豁达归结于其所贬谪之地人们对他的热心而友好。这几首常被称赞的词里有一共同点十分引人注目,即是簪花,插花于冠、鬓。古代有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但宋人则偏爱簪菊。唐时人们已有在头上簪菊的,唐杜牧九日齐山高会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是男子簪花并不仅仅是重阳节习俗,宋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词:“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宋代男子好戴花,使得花文化昌盛,《宋史•礼志十五》:“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並簪花从驾还内。”清赵翼《陔馀丛考•簪花》:“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5】”沈括《梦溪补笔谈》中记载有“四相簪花”的佳传。甚至在明清时人所作以宋为背景小说《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多有簪花者,小旋风柴进、矮脚虎王英、活阎罗阮小七等人物均头戴鲜花。#p#分页标题#e# 男子簪花于宋代异常盛行,它所代表的是宋人的审美情趣,政治意图,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透露出宋人对生活的乐观与充满生机的美好祝愿。宋男子簪花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首先,宋朝皇帝赐宴有赐花的必要程序以示宠,百官莫不以得到皇上赐花为荣,上行下效,男女老少贫民贵族纷纷簪花,甚至影响到北方民族《辽史》、《金史》都有赐宴簪花的记载。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宋代手工业的发展,象生花(假花)的制造让簪花之风更盛行。其次,杏园及第探花宴上簪花是青年才俊的标志。最后,源于重阳习俗,簪菊花以长寿和辟邪。对于文人菊花更是一种高雅情操的象征,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以不求秾丽、自甘素淡的菊花自比。 司空图《诗品》以“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标榜“典雅”,所以集长寿辟邪习俗和超凡脱俗逸韵的菊花自是文人最爱。男子戴花最早追溯到《离骚》,喜爱鲜花香草的屈原自常佩戴之,以此显现自己的高洁。科举制成熟于宋代,其文人政治是对整个前代的历史经验的一种总结,宋朝的文人社会有利有弊,至少它创造了空前的文化繁荣,士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之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术氛围,宋代士人逐渐形成高尚的士大夫品格,由此宋代文人赴屈原之后,喜爱簪花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茶与簪花源于生活 山谷“以诗为词”,雅俗兼具。《后山诗话“》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夏敬观《淮海词跋》“盖山谷是东坡一派。”晁补之则言,“黄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各家观点均有出入,黄庭坚曾为晏几道《小山词》作序,认为诗词同格,写诗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写词,同样可“言志”。但是词又是随着燕乐发展而来,与音乐有密切关联,又是文人酒助乐、娱宾遣兴的工具。两种相悖的观点导致山谷词的风格多样,使得人们对他词的侧重点不同,就得出不同的评价。总的来说,豪放婉约兼具之,求新求变的黄庭坚不肯走前人老路,形成自己“悄拔清刚”的风格特征。 元丰三年庚申(1080),三十六岁的黄庭坚改官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在京潘恒期间就与晏几道数次唱和,上任的途中,黄庭坚携家三十余口过南京、扬州、芜湖、舒州,更是一路游玩。舒州怀宁县(今安徽潜山县)有三祖山,山有山谷寺,茂林修竹,溪幽谷深。黄庭坚与其师苏轼热心为文为官不同,他的官途排在诗文、孝亲之后,厌倦官场的他对山谷寺的优美环境流连忘返,于是自号山谷道人。早在黄庭坚二十四岁赴任叶县尉时,他不顾日期限制,一路游山玩水,而赴任迟到,结果被镇相富弼拘系。《宋稗类钞》卷六记载“富郑公初甚欲见黄山谷,及一见,便不喜。语人曰‘:将谓黄某如何?原来只是分宁一茶客。’”【6】比起仕途经济似乎山谷更乐于享受生活,品茶思乡,醉里簪花,自在而达观。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而文化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