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冷燕的科举生态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平山冷燕的科举生态,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平山冷燕的科举生态

 

 

明清通俗白话小说中,不少小说对科举制度有着或多或少的涉及,但是不同的作品对科举制度有不同的立场和看法。《平山冷燕》是一篇才子佳人小说,主要内容是才子与佳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故事,但是其中才子的科举功名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了才子自身的科举之路以外,其中还有诸多关于科举生态环境的描写,统治者求贤若渴,才女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等等。这些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希望金榜题名而不得的复杂心境,另一方面反映了某些科举生态的某些真实。其复杂之处,远远超过大家关注的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一、皇帝支持科举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选官制度,除元代以外,历代皇朝的统治者都采用科举来网罗人才为自己服务,明清两朝是科举制度的巩固期,明末清初既是科举考试制度走向固化的时代,又是其走向衰退的开始。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他们不仅支持科举制度,而且对科举进行了补充,另辟他径搜求隐逸之士。所以在小说中,皇帝求贤若渴,欢迎天下才子参加科举考试。小说开头,小才女代父题诗之时,作者就对当时的科举环境作了介绍:“本朝祖宗立法,皆于制科取士。”在描述朝廷的文学风气之时,作者介绍:“天下果然多才”,“辞赋巨卿,有前七才子、后七才子之号”。这与明代文坛的真实状况十分相似,前后七子是明代文坛的两大诗文流派。文章还对皇帝进行了歌颂,科举大门面向所有有才华的男性文人打开。在历史上某些异族统治时期,科举的大门并不是时刻都向天下男子洞开,元朝曾经废止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小说中的皇帝除了通过科举考试的方法选拔有用之才外,还于“科岁大比试期”,“必须于报名正额之外,加意搜求隐逸真才,以应科目”。   二、科举对女性予以限制   科举大门向天下男子打开,可是女子即使有才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古人参加科举考试是有性别限制的。在封建社会,只有男子才有接受教育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女子没有机会和男子同等参加考试。小说将一个小小女子的才华展示放在一个男子不能企及的背景上,突出表现了作者“显扬女子”的意图。作者之所以对一个小才女山黛的才华如此大加渲染,其实也是在为女子深感不平。这充分显示了作者进步的性别观。后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才子佳人小说表达了不满,但是显扬女子的价值,却是一脉相承的,他要写《红楼梦》的目的之一,是要着力表现他亲见的几个女子,“使闺阁昭传”,因“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直到近代,中国的女子才和男子一样,有了进学校读书工作的机会。作者处于明末清初的封建社会,能在小说中提出这一点,实属不易。   三、科举不重文学才华   通过科举考试的人不一定有文学才华。皇帝一时兴起,命群臣写白燕诗,满朝公卿竟然无人能会,其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令人十分怀疑。一名十岁的女孩却能写出精彩之作,作者对科举考试的讽刺极其震撼。后来又通过一次次的比试,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些科举出身的翰苑名公、玉堂学士,这些名门臣辅的公子和混迹文场的无赖都不过是一些徒有其名的朽材、蠢材和假材。有人认为,清代的哲学思潮是促使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炫耀才学的原因,但是实际上此才学非彼才学,才子佳人小说崇尚的是文学写作,并非知识性的考据考证,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说有所启发的话,那便是对考证风气的反驳。作者明确厘清了文学和八股文及学术文章之间的差别。   四、科举执行不公   科举有不公正的现象,比如舞弊。男性主人公平如衡“十三岁上,就以案首进学,屡考不是第一,定是第二,决不出三名。这年到了一个宗师,专好贿赂。案首就是一个大乡宦的子弟,第二至第十皆是大富之家一窍不通之人,将平如衡直列到第十一名上”。平如衡一怒之下,当堂与宗师顶撞了几句。宗师大怒,要责罚他。他就将衣巾脱下,交还宗师。这一不幸让平如衡变得异常愤慨。他对富贵人家取得功名非常怀疑:“若说案首倒只寻常了。你看那一处富贵人家,哪一个不考第一第二?”“大约富贵中人,没个真才。不是倚父兄权势,便借孔方之力向前。”一些无才德的人可以通过某些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功名,但是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还是能够实现夙愿,这也许是作者的矛盾之处,一方面对科举不满,另一方面又要借助科举实现洞房花烛,因此只好让这些拥有文学才华的才子成为科苑英才,完成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总而言之,作者对科举中的不公正、女子不能参加考试等科举生态有所不满,但是整体来看,科举在这部小说中仍然是一个可取的制度。这充分说明,明代末期和清代初年对科举制度予以检讨和批判的潮流影响还比较微弱,它对《平山冷燕》的影响并不深刻。另外,与商业利益密切相关的小说,为了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不太可能逆时代潮流而动。它与清代中期的小说如《红楼梦》、《儒林外史》中对科举考试的反省和否定仍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小说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很多小说评论者认为作者的境界不高,属于腐朽之流。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平山冷燕》等才子佳人小说的思想内容不仅受到作者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的限制,而且是历史潮流影响的结果。如果不是这些小说提供了历史借鉴,则清代小说发展的最高峰也许难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