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的教学方式突破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典文学的教学方式突破,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古典文学的教学方式突破

 

高师古典课的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有所创新和突破,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文学史好比一条线,众多的作品好比是若干珍珠、若干闪光的点。学习古典文学,就是以线串珠。学习作品是基础,是基本的一环,因为不掌握作品,线就是空的;同时又必须牢牢地把握线,因为它能把处于散乱无序状态的珠串起来,使之成为闪光的链条,成为系统化的知识。同时,还须从古典文学本身之外寻求联系,以期在面的视野上也有所扩展。因此,在古典文学教学中,必须是文学史和作品的教学并重,且兼顾知识面的开拓,以文学史的教学为线索和导向,以作品的教学为重点和难点,以面的教学为深化和升华,并力求把三者结合起来。   一、线的贯穿   文学史知识的教学应力求清晰精要,这是因为它是“史”,主要地是阐述古典文学纵的发展和横的联系,各种文体的演变,各种文学流派的兴替,一些重要作家之间的传承关系,梳理出较为清晰的线索;从横的方面说,对各个时期文学的整体风貌,各种文体的状况,一些主要的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他们在那个时代所处的地位,必须勾画出较为清晰的轮廓。这样,才能显示出“史”的特点,因而清晰精要是文学史知识教学的灵魂。   我们使用的教村大都采用论述体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优点是理论性较强,但放入高师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尽量将教学内容条理化。它有利于从不同的方面展示某个时期文学的整体风貌,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展示某些作家群体、某个作家或某部作品的创作特色,有利于展示文学演变的阶段性,有利于揭示文学现象的各种内在联系,它体现了文学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教学形式的条理性的统一,具有清晰、易懂、好记的特点。如讲《唐代传奇小说》一章,就可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将古代短篇小说的发展过程梳理为:溯源于古代神话传说,胎息于先秦散文,产生于汉代,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中唐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这种精要的陈述将某种文学现象、文学体裁、文学流派的发展演变勾勒出较为清晰的线索的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解记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提要钩玄能力的一种示范。   据粗略统计,学生们在中小学阶段已学过160多篇古诗文,已具有某些关于古代文学的初步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碎的、片断的,只是若干个孤立的“点”,没有形成一条“线”。在备课时,我们将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按时代先后全面排队,并将其穿插在各章节之中,贯串在文学史这条线上,纳入古代文学的整体系统的框架,我们把这叫作“旧知识上架”。这样就能使学生把握过去接触过的单个作家、单篇作品在整个文学发展流程中的位置,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为达简明精要之要求,我们还充分利用图表化的形式归纳总结,以便掌握每一时期文学的总体情况,又可以按时间之先后窥其发展演变的轨迹,可以从作家、作品的栏目里把握学习的重点和关健。   二、点的掘进   作品是“古典文学”教学的重点。这不仅因为线是由无数的点组成的,离开了作品,文学的历史便空洞无物,而且这也是专业的“师范性”决定了的。我们培养的多是中学语文教师,他们将来面对的乃是诗文作品,教学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取决于他们理解、分析和鉴赏作品的能力的高下。这就要求我们精心选材,把握特点’讲深讲透,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学会把作品读懂弄通,能分析,会鉴赏。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教材所选作品数量较多体裁较全,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大。我们选讲作品的标准一是要“文质兼美”,即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二是“文用兼顾”,即既考虑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又要注意学生的实用性和可接受性。对于所选作品也要适当区分为讲读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规定不同的学习要求,以讲读带阅读,以阅读辅助讲读。只有对于重点作品(讲读作品)领会得更深一些,才能举一反三,带动一般作品(阅读作品)的学习。这就要求作品的讲授务必抓住特点,力求打破传统讲时代背景、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教学模式,抓住确具特征的一两点讲述,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对((木兰诗》只讲了两点:一是其形象塑造的魅力,二是转换人称的叙述方式。木兰是一个女强人的形象,千百年鼓舞着中国妇女冲破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束缚,力争“半边天”的独立人格,成为她们自信自强冶立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该诗特殊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之所在。在表达方式上,时而采取叙述人的口气说话,以迅速地展开故事情节;时而采用过路人的口气说话,以表现出对主人公命运的关心;时而用女主人公木兰的口气说话,以便更卯腻地刻画出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进而指出这种人称转换的手法,在曲艺作品和当代小说中是经常使用的。又如讲《诗经•东山》,主要讲它的散发式的艺术思维,并由此引申说明这种写法与现代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与现代小说的意识流手法都有相通之处。这样便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个文学鉴赏的新天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作品要有深度。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艺术意蕴的深厚性和阅读接受的层次性,它的艺术意蕴可以说是“此中无垠”、“味之无极”,而不同层次的读者对它领悟的深度是很不相同的,大学生的领悟理当比中学生更深刻一些。这里的关键是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作品,既要广泛吸取古今学者对该作品的某些精深的见解,要求自己烂熟于心入乎其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而不能停留在教材评介揭示的水平上,或照搬某些赏析文章。像《女蜗补夭》、《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话,教材上评说它们反映了远古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表现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这种阐释还是太笼统了,我们觉得其中还含有更丰富的思想意义:《女蜗补天》表现了我们民族扭转乾坤的气魄和敢于斗争的精神,《精卫填海‘》则表现了我们民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而《大禹治水》正是这两种伟大品格的统一。正是这两种品格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这正是我们需要弘扬的民族精神。显然,文学作品教学的深度首先决定于教师钻研作品的深度。#p#分页标题#e#   为了把文学的教育引向较深的层次,我们还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一些专题讲座、选题或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美”、“中国古典文学的崇善精神”、“古代诗词的时空审美”等,或是有关作家及作品的专门性问题如“《战国策》的语言艺术”、“《诗经》的意境创造”等。在作品阐释中紧密结合文学史的有关论述展开讨论也是加深对作品领悟的重要方法,如《试以(齐桓晋文之事)为例说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就能很好地把作品与文学史联系起来,变笼绕抽象为具体真切,会收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面的开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居住的地球已显得越来越小了,因为地无分东西南北、国不管发达落后、人无论黄白黑红,物质和精神的影响和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在教学中,虽然必须用系统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中国古典文学的内在规律,坚持以中国为主、认古代为主,前后联系分清源流,但是又不能局限于此墨守陈规,排斥其它与之相关的东西,而应该破除夜郎自大的心理状态、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和传统的直线式思维方法,面向世界古典文学,适当地进行中外比较。从比较中找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既了解世界文学(包括中国)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规律,更看出我国古典文学的民族性和独特风格,从世界历史的范围加深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理解和掌握。   在文化这个大背景下,特别是在和文学非常贴近的其它艺术门类的背景下来加强古典文学教学,也是面的开拓的重要方式。从文化大背景来看,如果撇开物质文化不说,仅就精神文化而言,哲学、历史、经济、法律,、政治、道德等,无不给文学打上深深烙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对古典文学的影响作用。如果仅仅就文学论文学,就文学教文学,那么古典文学教学的面将会非常狭窄,又走进了直线式思维方法的小胡同。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把文学和艺术的其它门类诸如音乐、美术、建筑艺术等等联系起来去分析,也就是说运用“通感”去分析文学作品,那么就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理解。我们平常分析文学作品时所说的音乐美、图画美、雕塑美、建筑美,也就在于把文学和艺术的其它门类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和艺术素养。   面的开拓还要求我们在文学和其它学科之间寻找联系,或者可以说用其它学科的一些内容和方法来加强和加深对古典文学教学的研究。这也是时代的使命。因为科学发展到今夫,需要各下李科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发展,而木能独立封闭、自我陶醉。就古典文学教学来说,可以把心理学、美学等学科引进来。首先,文学就是人学,是研究人表现人创造人物形象的,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作家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内容深化了,教学面加宽了。其次,文学必须反映生活,而生活是美的,如果用美学观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美的生活,符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需要。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要求改变文化的传统面貌,又需要保持传统中有生命力的合理的东西。因而古典文学的教学一方面要“反思历史”,既彻底抛弃与现代化不相符合的东西,又有条件地继承对现代化有益的东西;另一方面更要“面向未来”,迎着时代的挑战,寻找古典文学教学更好地为现代化服务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