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代文学对素质教育的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为人类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与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丰富的儒家文化,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规定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弘扬平等自由和谐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于中国主流社会来讲,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理想中的儒家精神思想。 一、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以修身为本、以仁道为重心的人文理想是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历史和传统纽带,“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崇德修身”、“建功立业”“整体为止”、“仁爱和谐”。儒学中善的观念是以仁、义、礼、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为基础的,它以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关系为出发点,以“仁”为灵魂,以“礼”为框架。“仁”的基本精神以孔子的说法可以概括为“爱人”和“忠恕”,而“爱人”和“忠恕”的根本途径是“克己复礼”,可以说“克己”与“修身”是孔子道德修养论的一大特色,他提倡通过个体以仁为目标的道德修养来调整整个社会关系。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中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当前的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即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是素质教育应贯穿于专业和课程教学始终。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以学生的实际和学习需求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和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理念。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化色彩,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思想对古代文学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大多数古代作家的共同人生目标;把文学作为道德教化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思想,“文以载道”是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众多古代文学优秀作品具有极为丰富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画卷,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祖先的生活面貌,更真切地记录了他们心灵。 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利用文学作品本身的教化作用,全面深入梳理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阐释其思想意义或价值,明其所载之“道”,阐释作品包蕴的真善美的光辉,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能更深一层体会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二、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学价值理念大厦的构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参阅文化历史不难发现,灿若星辰的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大批优秀的作家群体、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批评、文学理念本身就映射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优秀成分,并将这种精神以文学文本的形式进行凝聚、传承、强化和进一步升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理想之塔的构成博大而深邃,精美而瑰丽,千百年来扩散着无尽的阅读、评鉴、感悟的品格张力,不同的文学家、批评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诠释不尽相同,常有精辟概括之词,不尽一致,各领风骚。中国古代文学中映现出来的儒家理想价值体系,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因素。 (一)诗歌 诗歌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的社会功能与人文价值,已被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所认同。诗歌所蕴含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社会责任的实现与追求。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以《诗经》为开端,儒家思想贯穿现实主义诗歌的始终。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之所以伟大,并不是他创作了《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一系列流传千古的诗章,而是在于他高尚的人格和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把握作品的意蕴,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追求,用屈原的人格风范和爱国热忱感染学生的心灵。杜甫的思想始终是儒家思想,“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当国家危难时,他心痛得流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旦大乱初定,消息一传来,他又会狂喜得溅泪:“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1]。 (二)散文 蕴含儒家思想的散文始终存在,作品反映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是积极用世,它的许多经世致用的优质是超越时空的,是中华民族文学永远的精神营养,在《论语》、《孟子》到《荀子》这些儒家哲理散文中,随处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社稷的存亡、天下的安危,社会人生和伦理道德成了儒家散文最关注的主题,。从作品中随处可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儒者、仁者、贤者、圣者的音容笑貌和风度气质,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的容止,执着好学、学而不厌的学者的风范,刚烈、正直的志士的节操。使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抽象的“仁义”说教,而是清晰地看到一个古道热肠、具有独立人格、超凡脱俗的君子形象。#p#分页标题#e# (三)小说 不仅诗歌、散文蕴含儒家思想,极具教化作用,小说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其作者也总是明确地以自觉推行教化为目地。中国传统小说弥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处处显露着对人生存价值的思考和评判。《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穷因为其家族深处政治斗争的漩涡当中,无法主宰自己人生的成败,实现理想的人生抱负,最终因不可抗拒的外来政治力量走向整个家族的颓败和个人生活的穷困潦倒,正是这种人生遭遇激发了他反思人生终极价值的内在激情。曹雪芹把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作为《红楼梦》故事的缘起和引子“,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曹雪芹以石头作为自己身世的隐喻,折射出强烈的生价值意识。《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在元末乱世,青年时代意气风发,有志于成就王业,然而在遭受一连串的人生失败之后,他开始退而反思人与社会的深层关系及人生的终极价值,古代文学家的这种生命价值意识,一直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理想价值观。鲁迅弃医从文缘于他对人的肉身的关注转向对人的灵魂的审视和思考,并进而以文学改造国民的灵魂,这种人生道路的转向出于一种生命意识的召唤和自我意识的彻底觉醒,出于一种强烈的自省意识的驱动。 (四)戏剧 不仅小说,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戏曲的社会教育作用对社会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引导作用。戏曲文学作品通过演出,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同看,得到生动、形象化的传播,渗透到各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结构中,塑造了特定的文化品格。陈独秀在《论戏曲》中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2]鲁迅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数却实在靠着小说,甚至于还靠着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3]。”传统文学价值和抒情、叙事内容所折射出来的优秀民族精神内涵,对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全球经济化时代对人整体性综合素质的看重,要求大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谐与法治并重、培育理想的人格和人性,而儒家人文思想的人本主义价值和当代大学教育的努力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丰富素质教育内容,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人文思想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弘扬儒家理想价值的校园文化环境。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再造和弘扬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帮助学生通过作品形成一种抵制丑恶、向往美好的心灵,使广大学生性格变得健全,情操高尚;正确理解审美判断、审美趣味、审美思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陶冶大学生的情感及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上的家园,使其在学习中得到精神的放松,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 (二)完善学生的独立人格。怎样使一个人达到、完善和保持崇高独立的人格品质,这是古代儒家学者毕生为之努力的目标和永恒追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人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操守,而不因随波逐流,轻易屈服于外力。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所颂扬的理想人格,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我价值立场,在外力的逼迫下决不屈服。儒家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存在依附于道德信念、人格价值之下,当一个人的道德信念、人格价值不能保全的时候,生命的存在也随之失去意义,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就是为了保全仁义精神价值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儒家精神典范,让学生理解自己生命价值的核心依托所在,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生命与道德、人格的轻重关系。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看来,一个人的人格价值超过了生命价值,尊严和操守成为生命中最为宝贵的理想之塔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汇合而成的统一体。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是中华历史文明发展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超越了个体自我、地域团体,是最为崇高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千百年来,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为抵御外辱、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英勇奋斗,前赴后继,忠烈千秋,永垂青史,将爱国主义传统融入了民族精神的血脉。一个民族,没有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无从弘扬和升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目标。许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提倡以“精忠报国”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情操,并将其作为理想人格价值加以发扬。儒家思想提倡忠孝仁义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尽管对儒家思想的“忠”我们曾一度存在偏见,但是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大力提倡的“忠”,是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忠,是责任心、事业心的体现。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每一个国民的崇高职责。古代文学蕴含的儒家人生价值理想体系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践行之路,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文化的精髓,构成了推己及人,以人为本的社会、民族、国家集体价值的统一体,昭示了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中国古代文学对生命价值精义的阐发,已深深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观念、习俗和思维方式之中,使民族传统拥有更多光华,使后人成长拥有更多钙质,为我们国人贮藏着取之不尽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