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代文学作品的育人功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育的育人功能往往不被一些专业课老师重视,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古代文学课包括《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这种现象也时有出现。所以,探讨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的育人功能这个话题也是有必要的。 一、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 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与职责。在《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教师的职责就含有教书与育人这两个方面,传道、授业、解惑本来就有育人的内容。同时,育人也是社会、学生以及家长对教育的期待之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家长满意,而家长无疑希望高校把大学生首先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二、《作品选》教学育人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1]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古代文学教学分为《古代文学史》教学和《作品选》教学两个方面。要做到成体系地传承传统文化,文学史和作品选二者都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文学史传授的是文学的发展状况、流变、作家、思潮以及社会发展、变革对文学的影响等,而作品选则对具体作家的创作进行介绍与分析。二者的关系如同金线穿珠,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全面地解决了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当然,在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在文学史的教学中也可以体现教育的育人功能,但笔者认为,在作品选教学过程中贯彻教育的育人功能更直接,更容易,而且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作品选》教学如何体现育人功能 (一)《作品选》的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既快速又直接。通过网络,他们能很快了解到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其中包括不良信息。有的学生得过且过,有的学生终日以网络甚至游戏为乐,把学业抛在一边,还有的以个人情感需求的满足为人生的最大追求,等等。我们可通过文学作品的讲解,来解决此类问题。例如我们讲到《大学》时,以“明德、亲民、至善”以及“修齐治平”等来引导学生。“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让学生明白人生的最大意义是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 (二)《作品选》的教学可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其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文心雕龙•原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爱国主义无疑是这个“道”的含义之一。屈原《离骚》中反复申说的“忠君爱国”思想、范仲淹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岳飞《满江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表达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杜甫、陆游这样的爱国主义诗人的作品更是蕴含了丰富的爱国情感。 (三)《作品选》的教学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困难 如今的大学生,大都是在比较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90后”,独立面对的事情也不多。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家长往往会“越俎代庖”。而一旦处在高等教育环境中,远离了“温室”,大学生们往往会手足无措。学业的压力与竞争、考试不及格、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情感的失败等情况一旦出现,有的学生就可能无法独立解决。他们或选择逃避到虚拟世界,或一蹶不振,失去信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可以教学生如何面对困难。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我们除了讲解司马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坦然面对极刑外,还能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样的论述来启发学生。此外,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告子下》的“故天将降大人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能给学生以启迪。#p#分页标题#e# (四)《作品选》的教学可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在长期的教学及学生工作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尊重老师、长辈,和同学相处团结、友善,但也有部分学生做不到这些。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其所在的家庭环境所致。有的学生因在家中是独生子(女),有的是因单亲家庭,还有的是因家长的溺爱。这些学生如和他人难以相处,很大部分是自我意识太强,没有与他人分享及共处的意识。而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着数不清的生存智慧,能够教会学生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论语》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这些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今天无疑还是指导大学生与人相处的箴言,教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教育已经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在每学个生成长的背后,都有父母、老师及社会的帮助。当我们讲解李白的诗《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时。李白住在五松山下姓荀的老妇人家中,端着老人送来的一碗菰米饭,一生傲岸苦不谐的他满眼泪水,充满了感激,要学习韩信报答漂母那样的报答眼前的这位老人。这样的作品无疑是生动的,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也是能够给学生以启迪的。 (五)《作品选》的教学可教会学生正确审美 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概念,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纯粹自然状态的生活中也受到形式的支配,使其在美的王国所涉及的领域里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2]118当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冲击校园时,难免使大学生不知如何面对,比如凤姐、犀利哥等现象的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通过经典作品的讲解,告诉学生什么是美丑的区别。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是不同的美的表现,“骏马秋风冀北”与“杏花春雨江南”同时存在。 比如林妹妹为情而死、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是情感的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壮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亲情美,魏晋风流是人格的美,山水诗表现的是山水的美,而西门庆、潘金莲等人物则使人产生对假恶丑的憎恨以及对真善美的依恋与向往。赵维江认为,“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审美感受,无疑会激发其急于了解往古社会及文学的求知欲,促进其创造性的思维发展。 古代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决定了其知识教学在许多情况下应该是以审美方式进行的。对于古代文学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既是审美教育,同时也是智力教育。”[3](六)《作品选》的教学可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感情《论语•泰伯》云:“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任重道远之外,不免会有少年维特之烦恼。于是在大学校园里,总不免会有学生相互爱慕以致爱情的产生。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尚能够不影响学业;否则,也许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影响了学习。当感情遇挫时,有的学生会偏激、颓废以致有的会采取过激的行为。因此,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面对情感,如亲情、爱情、友情等,成了教师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在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中,也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 比如《氓》,我们说到采桑女伤心的泪水时,我们既可以说一个人面对感情要慎重抉择,又要谴责始乱终弃的骗子的丑恶行径。讲到《牡丹亭》的时候,可以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来解释爱情的坚韧与忠贞。 当然,育人只是《作品选》教学的目标之一,其主要的目标还应是与文学史的教学互相补充,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鉴赏与评论能力与文学修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能结合中国传统的经典篇目的讲解,偶及人生观、爱国、面对困难、审美以及如何与人相处,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