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的常规教学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当代文学的常规教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当代文学的常规教学

 

作为大学中文系基础主干课程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应当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以便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地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点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课程正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运用该课程建设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来服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实践,以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常规教学和网络精品课程的一体化,是一项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它既可以让动态建设过程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课程不仅仅是停留于网络页面之中,而是真正走进课堂,走入教师的常规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不可剥离的一部分,从而极大提升教学质量;又可以通过教学中运用精品课程而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来不断充实、完善该门课的精品课程建设。因此可以说,这一课题的意义是双重的,对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营造丰富多样的教学氛围,从实质上提高教学水平有极大的效用。   一像大学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一样,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   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精品课程是现代课程教学中一种最优质的资源,只有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改革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实现该课程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发挥精品课程的真正功能和效用。设置和建设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课程,必须要以该门课的教学实践为中心,始终服务并服从于教学实践的刚性需求。而一旦精品课程的各个项目的建设较为完备时,就必须充分运用课程建设平台来为该门课教学实践服务,使两者紧密结合,以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常规教学和网络精品课程的一体化。这既是该门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充分合理运用精品课程资源提高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质量的唯一正确途径。只有这样做,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课程建设才会远离纸上谈兵而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追求和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课堂常规教学和网络精品课程一体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始终遵循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保证两者的一体化进程不会偏离课程建设的正确方向。在此前提下,还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推进两者的有机融合。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和教学根本的科学教学理念,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和网络平台设计。   任何精品课程的建设,说到底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因此精品课程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口味,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向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迈进。同时激励学生热情地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把他们的想法、建议和需求转化为网络课程的现实内容。在使用精品课程服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大力调动学生使用精品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精品课程平台不仅是他们学习不可多得的好助手,而且自己还是这一平台的真正主人。   第二,不断调整充实教学内容,保持网络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在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的同时,把体现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研究方法及权威可信的研究成果等学科前沿的内容,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教学内容中去。   第三,有效利用课内和课外两个课堂,把课程教学与网络平台密切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资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调查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创新。   第四,为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和权威性,注重选用重点大学编写并获国家推荐的21世纪优秀教材及配套的作品选本,购买相关的教学录像、电子书、音频资料等教学软件。同时,本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不断总结和提高,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为最终能够自主编写教材打好基础。   第五,逐步建立适合本门课教学实际的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模式。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有其独具的特色,而教学对象的基础、兴趣和能力等因素也不容忽视。因此,对课程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甚至不同阶段采取的评价方式都应该有所不同。只有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发现缺陷并进行及时纠正,从而加快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常规教学和网络精品课程一体化的进程。   第六,坚持教学团体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因为任何优秀的课程都是由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支撑起来的,决非单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也要同时并重,做到互相结合,互相促进。   完全不搞科研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只能是人云亦云,其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只能是东拼西凑,难以有所创新。   二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常规教学和网络精品课程的完全一体化,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它需要一个稳健扎实的逐步推进过程,而要做到这一点,在一体化进程开始前就制定好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及实施方法等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   本门课准备在两年内分两个阶段逐步完成上述目标。第一个阶段从第一学年的年初到年末,计划初步取得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常规教学和网络精品课程一体化这一现实成果。将课堂讲授、作业布置、试题解答、论文指导、课外阅读、在线答疑、师生网络互动等融为一体,实现学生书内和书外、课和课外、平时和假期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课程平台,无间隙地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相关知识,保证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老师及时的指导,获得的经验、信息、资源能够与老师、同学及时分享,对某些问题的疑惑能够与老师、同学进行公开、深入的探讨。第二个阶段从第二个学年初到年末,完全实现两者的一体化目标。计划在前一年工作取得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常规教学和网络精品课程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予以改进和优化,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课程在该门课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使课堂教学质量获得较为明显的提高,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课程自身的资源、技术、版面等也都得到明显的优化。真正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实现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目标。#p#分页标题#e#   为了保证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准备采用以下较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在第一阶段内,首先整合好已建设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梳理并凸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每一个知识点,提供不同教学组成要素诸如教学设计、电子教案、典型例题、应用案例、释疑解难、老师讲课录像等的优质资源,提供并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新的科研、教改成果,将精品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完整地展现给文学院师生,从而搭建起整个文学院共享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支撑系统。其次,师生共同努力,依托并发挥精品课程的平台优势,利用先进的网络教育手段,将已搭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内容完全落实到教师和学生日常的教与学中去,把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常规教学和网络精品课程开始逐步地融合在一起。作为授课教师,要掌握、运用精品课程的所有内容及其形式,并能将之熟练地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优质教学资源,积极高效地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从而使优质教学资源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最大效益。作为学生,要在老师指导、要求下充分认识、了解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精品课程资源平台这一宝贵财富,使精品课程的价值切切实实地体现于自己的学习效果之中。在按时完成前述两项任务并使之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上,在第二阶段内,细化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内容与网络精品课程平台的具体联系,建立教学不同环节两者间科学合理的链接点,使两者的内容合乎逻辑地成为一个血肉不分的整体。同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及时充实、完善和优化精品课程资源,使精品课程内容与形式始终能够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科研和教学成果,确保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把中国现当代文学网络精品课程和实际的课堂   常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并完全实现两者的一体化,是一项琐碎而繁重的工作,它不仅对参与其间的教学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参与此工作的本教研室教师不仅有着搭配合理的职称、学历,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五位教师中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和研究时间最短的也已整整18年。他们都有强烈的事业心,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都擅长把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工具运用于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去,都善于进行教学总结,把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这是实现这一教改课题的坚实基础和关键所在。而这一课题成果的逐步现实化,不仅会极大地调动师生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使精品课程的完善、发展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的变革、创新始终同步、同质地进行,从而从实质上改变了精品课程动态建设和教学实践的互不关联或联系较少的若即若离的状况,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精品课程质量做出贡献。   任何一所高校任何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进行,依托精品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实践也同样如此。因此,在努力实现本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常规教学和精品课程一体化的过程中,要借鉴、吸收其他高校相同课程和不同课程甚至不同专业这方面的成功做法,同时结合本校本门课的实际教学情况,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同时将取得的成果及时体现于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上,渗透、运用于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一体化进程真正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现实作用,从而为中国高校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创新和现代化走向提供借鉴和参考。此外,还要及时归纳、总结课堂教学与精品课程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经验教训,并将之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形成并发表见解独到、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备可操作性的教研论文,让一体化建设真正取得理论和实际的双重现实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