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的失真和回归反思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当代文学的失真和回归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当代文学的失真和回归反思

 

一、中国当代文学失真问题   中国在20世纪以来发生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这些主要体现在:   (1)物质的丰富发展使得很多以前无法实现的愿望成为可能,于是人们慢慢开始学会了主宰世界,人类的自大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2)现实往往是不可预期的,总会超出人们的想象,物质的丰富发展,动摇了人们的思想,浮躁了人们的心灵,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势,人们最终陷入在理性世界中。   中国当代文学随之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慢慢意识到中国当代文学的失真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它的产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种失真体现在整体水平的失真,而当代文学的体是保持不变的,没有失真。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60年发展历史当中,很难产生能与中外经典名著相提并论的文学作品,归根到底还是文学的失真,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自己的力量与本真。   作家的失真首当其冲,它指的是以文学作品为生的创作家。虽然说把文学作品当做物质产品并不十分确切,而听从市场规律的摆布。然而,任何一个东西都会有自己的市场,作为文学同样会有自己的市场,有自己的规则。一般的文学作品可以按照市场的选择,然而重要的文学作品就显得比较特殊,国家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干预和调控。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文学在市场上才会拥有自己的秩序。新中国成立以后,公职人员的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使得当代文学的制度体制和秩序完全建立起来。   可以这样说,文学体制保障了作家稳定的收入,为作家的自由创作提供了有力保证。然而,事情往往不是按所想的那样发展,没有按照合理的逻辑在发展,这种稳定的收入反而滋生了作家的惰性,使作家无法重新找回自我,失去创作的灵感。   再者,文学作品内容方面的失真。自由生产者是作家的原本,然而在当今这种社会条件下,作家也要谋求生存与发展,这样作家会感觉到一种压力与动力。然而作家作为公职人员以后,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立场必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有那么大的压力与动力,创造文学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很多。   当作家缺少作为普通劳动者谋生的真实感受,必然导致他们不会站在普通劳动的角度考虑问题。当作家为了稳定的收入,把赚钱作为他们首要目的的时候,他们所从事的文学就失真了,文学作品的内容随之也失真了。   在这种大的环境之中,作家已经基本丧失了进入社会丰富的最基本动力,即使进去了也不会努力去改变些什么。   因此,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当代社会的文学作品,缺乏表达农民心声的作品,更不用说是无产阶级的深层表达了。   当代社会的文化作品,包括电影,对官场生活的描述、小资的描述胜于对基层生活的描述。   这绝对不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真实感受,不能反映出现实的情况。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民来说,生活没有那么富裕,不会像电影里面一样生活一会儿就进入了小康,进入小康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付出努力。   因此,当代文学很少能反映当代社会中国人民的真实感受,失去了文学的本真。   而且这些文学也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文学的本真。最后,文学失真体现在文学语言的失真。民间与大众是文学的发源地,中国的小说就是说话与讲故事的脚本,也就是一种说话的表达方式。文学作品归根结底就是语言的艺术,缺乏这种艺术的美,好的文学作品就很难被创作出来。   从各种角度来讲,最具生动性、新鲜性的语言都来自于民间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源于民间,民间有鲜活的语言,回到基层,了解基层社会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理解他们是如何表达喜怒哀乐的,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然而现实情况是,当代部分作家沉浸于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十分富足,因此他们感受不到基层社会的苦楚,不能体会到基层社会的文化气息,这就决定了文学表达上缺乏某种真实性。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富足作家的生活环境就决定了其文学语言的表述是富人语言、圈子语言。   因此这就是当代作家为什么不能创作出像四大名著一样非常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当代文学作品存在严重的失真问题。不客气地说,当代大多数的文化作品都用词不当,错用、乱用的现象特别严重。当代作品没有自己的个性,表现出非驴非马的状况。   最终,作家的作品缺乏自己的语言特色,而且作品中的人物也都一个腔调,没有个性特色。而且,现代作家特别注重文学作品的全球化与时尚化,但这些因素都不能如实反映出中国老百姓的真实情况和思想情感,并不是老百姓所能接受的表达方式,语言是进入文学作品的路标和审美的基本元素符号,文学语言的贫乏和空洞是文学作品丧失审美价值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二、当代文学回归本真   (一)营造文学发展的宽松体制环境   对于文学的态度需要有一个转变。文学它不仅仅专享于贵族阶级,并且供奉文学带来的也只是文学的裹足不前,甚至是倒退。一个真正的文学不是那种被制度、保护措施所包裹的产品,而是一个产业,并且还需要有自由的写作环境来给作家进行自由创作,这样才能发挥其作为精神产品生产者的特殊作用。建立完善的文学发展内外机制,全方位的文学作品流通市场,由市场对作家生产的产品优胜劣汰,让广大的有发言权和评判权的基层民众参与进去,取代以前以官方和上流社会进行评判和选择的模式。#p#分页标题#e#   这里并非要国家完全放任文学生产来建立全新的文学市场流通机制,只是希望通过政策法律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投入、奖励等手段改变国家对文学的调控方式,从而起到引导消费、引导市场的作用,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在这样的文学市场体系中,作家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着的,但是不是依然享有国家俸禄,依旧是个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如果作家被视为国家公职人员,那么其文学创作的知识产权就不全归创作者所拥有,这样其作品就很难在市场中流通。   (二)还原文学的本真,清除世俗的功利   太多的非文学方面的东西包含在文学这一行当中。文学自身的清理是指对文学当中的非文学的因素进行清理。文学的特性决定了文学创作的神圣性,因为文学内容不是捏造出来的,而是通过精心的构思创作出来的。文学专利不归属任何作家,它是任何作家都可以发挥创作的,但不论何人,都要重视文学的特性,遵循其创作规律,尊重其所应该肩负的责任。   如果说文学创作也具有功利性,那么这也是为了给人们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消费品,同时也为创作者自己赢得生活必需品。因此,文学中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承认的,但是这并不能消除某些作家利用文学创作来追逐功利,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按照文学的规律进行创作,提高文学的地位,认真履行一个作家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完成这些要素以后,才去考虑功利等因素。然而在当代社会中,这种最基本的要求都难以实现,作家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而盲目去追求功利,最终导致整个社会都在发出文学没落了、文学衰败了的呼声。但是资深的作家们已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没有从行动上去根本改变这些状况,助长了这种不良的文学风气。文学的畸形现象与许多因素有关,如现有的文学体制、畸形的文学市场、不健全的文学评价机制等。   作家稳定的收入是文学体制的保障,是作家自我能量与创造力的保证,是文学产生的根本。然而,事情往往不是按想的那样发展,没有按照合理的逻辑在发展,这种稳定的收入反而滋生了作家的惰性,使作家无法重新找回自我,失去创作的灵感,现代文学创作进入糟糕的状态,缺乏作为准入文学的体制。因此想文学回归到本真,必须做到:   (1)清除世俗的功利性;   (2)让作家回到人民中来,回到社会底层来。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让文学回到自己的本真状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使文学回归本真,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文学的原本形态。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作动机应真诚。创作动机在文学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文学作品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真诚的创作态度使作品自然产生浩然正气;反之,功利化的态度很难使作品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2)文学的感受应真切。思想、情感是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是重要的构成要素。真切的思想、情感会使作品具有恒久的感染力,反之虚假的思想、情感必然会丧失文学的价值。   (3)文学的内容应本真。本真的内容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符合人类的本质规律,优秀的作品能够让人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自我,找寻人类的本真。   (4)文学的语言应本真。本真的语言是修饰较少、原汁原味、真实表达感情的语言。   (5)文学的形式应本真。形式由内容决定,本真的内容内在要求本真的形式。合理的形式对文学作品的表达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面的标准为准绳,要想彻底解决当代文学的失真问题,使文学回归本真必须贯彻以下几点:重建文学体制和肃清自身文学弊端。   矫正作家对文学的态度,使文学创作重新变成神圣的事情,尊重文学本身的特性,尊重文学承担的责任,遵循文学创作自身的规律。随着国家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和作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学能全面回归本真,实现中国当代文学意义和价值上的真正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