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当代文学景观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935年,赵家璧主持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分册出版。该文学大系汇集了从1917年到1927年间新文学的代表作,由鲁迅、郁达夫、周作人、朱自清、胡适、洪深等新文学的扛鼎名家分别主编各卷,每卷还撰写了介绍新文学10余年历程的万字导言。应该说,第一套《中国新文学大系》对于新文学确立自身在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以及塑造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随后,每隔10余年或20余年,中国文学界就会编辑出版新文学大系,目前已经下延至2000年。如果说连续出版全国性的新文学大系,对梳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文脉、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认同至关重要,那么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全国许多省份纷纷推出本省当代文学大系,则对梳理区域文学、地域文学的文脉,繁荣地方文艺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由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冯毓云、罗振亚教授主编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就是在此背景下有意识地梳理龙江当代60年文脉、筑造龙江当代文学宏伟景观的精品力作。 《龙江当代文学大系》分为理论与批评卷、小说卷、诗歌卷、散文卷、戏剧文学卷、报告文学卷、影视文学卷、曲艺戏曲卷、民间文学卷、儿童文学卷、翻译文学卷,共11卷13册,850余万字,已由北方文艺出版社于2010年2月出版。《龙江当代文学大系》编辑委员会坚持从历史和美学相结合的标准出发,对龙江当代文学60年中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进行搜集、甄别、遴选,使入选作品兼具时代色彩和艺术精神,众多作品的集合清晰而典型地体现了龙江当代文学的历史脉动,呈现了龙江当代文学创作的实绩,展示了龙江当代作家的文学风采。 披览煌煌10余卷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我们首先惊讶地发现,龙江当代文学的整体景观居然如此辉煌,乃至震撼人心。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黑龙江作为边疆省份,文化稀薄,文脉不盛,轰动性的作家作品寥若晨星,这是国内文学界和评论界普遍存在的误解。以往黑龙江作家较少受到国内评论家的关注,而且往往都是单枪匹马地在国内文坛上奋力拼搏,虽然有些获得不俗的名声,但终究难与北京、山东、上海等占尽天时地利的作家相比。正是有了《龙江当代文学大系》,龙江当代作家才能第一次以如此整齐、壮观的阵容显现在世人面前,也彰显出了龙江当代文学在全国文学版图中的独特位置和重要地位。特别是周立波、曲波、乌•白辛、郑加真、关沫南、林予、鲁琪、巴波、丛深、梁南、林子、满锐、谢树、平青、程树榛、门瑞瑜、、刘亚舟、张抗抗、贾宏图、蒋巍、刘畅园、王忠瑜、吴宝三、黄益庸、韩乃寅、阿成、庞壮国、杨利民、杨宝琛、王立纯、李琦、张雅文、张曙光、迟子建、常新港、全勇先、鲍十、潘洗尘等作家,个人风格鲜明,地域色彩浓郁,共同打造出龙江当代文学强劲的集体阵容,在全国文学版图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其次,《龙江当代文学大系》全面和严谨的编辑方针和遴选作品的标准值得称道。《龙江当代文学大系》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大而全”。也许对于论著来说,“大而全”并非优点,但对于要展示区域文学全貌的文学大系来说,“大而全”则是品质所在,是气象与格局所在。该大系收录的文体非常全面,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新文学四大基本文体自不待言,还著有影视文学、曲艺戏曲、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翻译文学等单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合龙江当代文学的具体情况,《戏剧文学卷》主编冯毓云教授还在该卷中因地制宜,专门设有《广播剧》部分,恰到好处地突显了在全国影响很大的龙江当代广播剧的重要地位。就收录的作家来说,该大系也非常完备,它既关注长期生活和工作在黑龙江的作家,又关注那些曾经在黑龙江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来又离开黑龙江的作家,如周立波、曲波、梁晓声等;既关注常新港、迟子建等在黑龙江土生土长的作家,又关注林予、巴波那些外来的作家。还有对各个历史时段的作品收录也非常全备,根据龙江当代文学发展的真实历程,该文学大系给予改革开放以来的龙江当代文学以最大的篇幅,但也未曾遗忘新中国成立后17年文学乃至“”文学,充分体现了大系编委会严肃认真的历史精神。 当然,“大而全”并不意味着标准缺失、界限不明、泛滥成灾。《龙江当代文学大系》编委会在遴选作品时,一直坚持历史和美学的双重标准,特别关注那些既能体现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又具有较高美学价值,而且能够较好地反映龙江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精神的作品。因为正是这些作品既在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现实作用,又能留存后世、感动后人并能够激发审美兴趣,同时大力宣扬了黑龙江的地域文化。例如选择梁晓声的小说时,编者就选了其中非常具有这三方面代表性的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该小说是知青题材小说,发表时轰动国内文坛,具有较大的艺术价值,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该小说主要描写的就是龙江大地上令人感动的生命故事,具有龙江地域文化中的粗犷雄强、富有悲剧精神的独特性。选择迟子建的小说时,编者就选择了《雾月牛栏》、《亲亲土豆》以及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节选,这不仅是因为前两个短篇小说获得了鲁迅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关键在于这三部小说兼具时代精神、美学价值以及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再如《戏剧文学卷》选了车连滨的话剧《蛾》、杨宝琛的话剧《北京往北是北大荒》、杨利民的话剧《地质师》等富有艺术探索精神、龙江地域特色和铿锵强劲的时代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集团式出场对进一步发挥龙江当代作家的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国内其他省份编选的本省文学大系中,大都只是作品的机械集合,分卷少有导言,而《龙江当代文学大系》却秉承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分卷导言体例,每卷前设有万余字的导言,概括该卷分体文学的发展状况、历史特点乃至对重要作品进行扼要而精到的解读,并进一步总结龙江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洞察局限,展望未来。若将各分卷导言汇集一处,就是一部具体而微的龙江当代分体文学史,这无疑是《龙江当代文学大系》值得称誉的又一特点。 细读这些分卷导言,我们不得不佩服编撰者卓越的历史眼光和精深雅致的审美趣味。例如《戏剧文学卷》的《话剧导言》,将新时期龙江戏剧文学发展的整体特点概括为底层写作传统的时代性超越、人性人情主题的深入开掘、地域文化特色的着力彰显、戏剧艺术创新的多元探索等四个方面,要言不烦,精到准确。《诗歌卷》导言则如此概括龙江当代诗歌50多年的艺术特质:一是从形到质地雕塑出了北方的影像,二是龙江诗歌大多充溢着一股沉郁、阳刚之气,三是复合型艺术风格的建构。《散文卷》则从独特地域风貌、历史文化和时代潮音的真诚书写,往昔岁月的深情追忆与人生境遇的深入思考,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与个性化言说的张扬等三个方面来概括龙江当代散文发展历程,非常独到精准。这些概括对于从整体上领悟龙江当代文学发展历史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意义。#p#分页标题#e# 当然,《龙江当代文学大系》最大的意义无疑是完成了龙江当代文学资料收集,为龙江当代文学建立了大型档案,为龙江当代文学垂范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出版业兴旺发达,各种传媒信息铺天盖地,民众在这些信息的冲击下往往头晕目眩,难辨方向。而龙江当代文学中的许多优秀作家作品,有即将被历史风尘淹没的危险,在此关口,该大系编委会广采博览,辑逸钩沉,做了大量的资料工作,才得以把龙江当代文学的整体风貌重新还原。例如《戏剧文学卷》中的许多资料都是编者直接找到哈尔滨话剧院,从发黄的手稿中抢救出来的,《诗歌卷》中的许多资料也是编者到全国各地相关图书馆中尽心搜集的。读者看到的只是850余万字的成稿,而为了编成此书,每卷编者都大概积累了成稿的3至4倍的资料。可以说,大系编委会是秉着与时间、与遗忘作斗争的崇高精神从事大系编撰的。冯毓云教授在大系后记中曾说:“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找一个湮没在悠悠岁月中的作家或作品,不知查阅了多少文献资料,访问了多少亲朋好友。每当踏破铁鞋寻觅到那珍贵的笔情墨迹时,用潸然泪下形容也不为过。但岁月是无情的,至今还有一些文献珍品仍被岁月封存,暂时难以重见天日。对此,我们只能在万般无奈的痛惜中,希冀有朝一日使它们从历史的记忆中获得重生!”[1]1206这实在表达出广大编者的真实心声。限于篇幅,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还不能收入,于是该大系还别出心裁地设有存目,这个存目给龙江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资料索引,也体现了编者严谨的学术精神。粗粗看来,一个存目似乎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真正编写一个存目耗费的心血却绝不亚于编撰大系正文。 的确,《龙江当代文学大系》是一项规模宏大、关系到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具有拓荒性质的学术工程。对于外省读者来说,该大系第一次如此清晰而系统地展现了龙江当代文学的宏伟景观。而对于本省读者来说,除此之外,该大系还能够引领他们从文学角度去重新体验我们生活的这片广袤而美好的土地,让真正的诗意栖居变得可能。冯毓云教授曾如此深情地说:“一部龙江文学当代大系,即是一部龙江作家的生命之史,一部字字金石、掷地有声的生命之史,它将融入龙江苍茫而充满希望的大地,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