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观念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观念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观念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当代文学”的概念是话语体系的设计。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秉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学理念,文学的学术性逐渐确立,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特点。中国当代文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她是动态的、流动的文学史观,在文学内在一致的前提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因素既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又不同程度制约了文学的发展。   李先国先生在《经典阐释与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一文中,对当前当代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五种文学阅读阐释观念的偏颇做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这种文学阅读阐释观念的偏颇“使得当代文学研究虽然热闹,实际上当代文学研究的边界模糊,离文本越来越远,也离当代文学的现实越来越远。从而对不乏优秀的当代文学缺少经典的阐释,导致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还处在一种不自觉的无序状态。”[1]作者从朱自清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中得到启发,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存在的阅读阐释观念的偏颇给出了自己认真且有学理性的建议,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责任感。   在《经典阐释与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中,作者列举了朱自清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鲁迅的小说《药》以及卞之琳的新诗《淘气》,可以看出朱自清对文本的钻研与重视。李先国先生从朱自清的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中得到启发,对当代文学研究提出了五条建议:   一是摒弃浮躁的快速浏览的阅读阐释观念,将当代文学研究打在深入阅读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朱自清认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境界的修养,“没有受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训练或是没有下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工夫的人,是不能了解大意的,至少了解不够正确。”[2]在这浮躁的年代,阅读也成了“速食文化”的一种。越是这样,学术研究越需要我们能够摒弃浮华潜心钻研,只有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的作出令人服膺的学术研究。   二是让文学研究回归本身,可以用宽泛的文化观念来批评当代文学,但绝不能将当代文学研究宽泛到文化批评里去。当代文学需要当代的文化批评,但是文化批评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文学审美规律是当代文学研究不能疏离与放弃的目的。术业有专攻,文学研究更应该注重文学性,细读文本,从文本出发提出有学术讨论价值和文学性的问题,开阔学术视野,关注虚构的文学作品对我们的审美的精神生活有什么意义,这是文学研究应该关注的焦点。   三是可以理解当代文学研究者的多元读者身份,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广泛解读,但解读必须以切合文义为主。朱自清认为“搜寻不妨广,取舍却须严”,他认为见仁见智的说法是不足为训的,“我们广求多义,却全以‘切合’为准;必须亲切,必须贯通上下文或全篇的才算数。”[3]这就在进行阅读阐释时,把主体创造性与文本客观性结合,把读者的再创造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因而既具有审美性又具有科学性。文本解读不应是单纯的臆测,而是在广泛联系之中根据亲切和切合的原则进行意义的取舍。   四是降低姿态,通过文本与作者建立一种平等关系,不把社会历史等某一观念作为评判对象的文艺价值高低的唯一尺度。在对诗的评判标准、范围定义中,朱自清说:“何不将诗的定义放宽些,将两类兼容并包,放弃了正统意念,省了些无效果的争执呢?”[4]中国当代文学作为国家文学具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政治评价是典型的非文学的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作品的内在文学性关注不够;文学评价标准的统一,使得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与现实有一种紧张的关系,也使得当代文学研究与现实也存在紧张的关系,不把文艺评价标准统一化、唯一化,将会缓和这种紧张感,极大地促进当代文学的创作与文学研究的发展。   五是穿越感性,在研究中将欣赏与分析结合。朱自清强调既要读文本,又要进行欣赏。欣赏既不可少,又不能停留在感性的欣赏的阶段,而是要以此为基础,上升到理性分析与评价的阶段。当代文学研究十分需要这种基于欣赏的文本分析,既有对文本的感知做基础,又有学理的阐发和理论的创新。   只有细致认真的甄别和分析,才能够明确经典之价值体现在何处,经典阐释才能更好的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服务,正如文中最后所说“事实上,要建立文本的规范,确立文学的经典,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文本的细读。”[5]而这,却是在当代文学研究中我们一直所漠视和忽略的。当然,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中还存在诸如易受政治、经济的干扰,视野不够开阔,创新度不够等问题,限制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我认为可以采取边发展边解决的方法,依靠文学自身的内在张力与外在的动力,推动当代文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