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儿童在游戏中的被动型形成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在开展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总有一部分幼儿在游戏时处于这样一些状态:他们中有的经常不能如愿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每次只能在“娃娃家”当孩子、“幼儿园”里做小朋友、“公共汽车”上做“乘客”、“小舞台”下当观众、“建筑工地”里做看门人;有的在游戏活动中被同伴任意支配,处于从属的地位;也有的则时常遭到同伴排斥,只能独自一个人玩或“坐冷板凳”在本研究中,我们把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中愿意参与活动,但却常常受冷落、被支配、遭排斥,不能获得充分游戏权和发展权的幼儿,称为“被动型”儿童。我们从观察了解和调查入手,力图找出问题的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的对象、方法与内容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本园小、中、大各一个班,共111名幼儿。采用的方法为:自然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内容包括问卷和观察两部分内容: (一)教师调查问卷,主要内容为: 1.角色游戏中“被动型”儿童的比例。 2.角色游戏中“被动型”儿童的一般成因。 (二)观察的主要内容: 1.观察了解“被动型”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所达到的水平。 2.观察了解“被动型”儿童在进行“角色游戏”时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特点。 三、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一)角色游戏中“被动型”儿童的比例 在调查中发现,“被动型”儿童占总调查对象的8.58%,形成了一定的独特群体现象。从不同年龄段看,小班“被动型”儿童占“被动型”儿童总数的44.28%,中班占35.11%,大班占23.66%,显示随着幼儿集体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及教育干预,同年龄段幼儿相互间的差异在逐步缩小。这也提示我们在小年龄段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尤其要注意加强指导。 (二)角色游戏中“被动型”儿童的一般成因 造成儿童在角色游戏中处于“被动型”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自身的因素 (1)性格内向。在本次调查中,80%的教师认为“被动型”儿童成因与此有关。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外向,有的内向。那些性格外向的孩子,对人较热情,能主动参与到同伴的活动中去,一般来说在角色游戏活动过程中显得较为积极主动。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幼儿,由于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就容易被同伴排斥在一边。如:中班幼儿汪慧,性格较为内向,胆子也小,见了生人便满脸羞怯,从不愿主动与人打招呼。于是在游戏活动中常被小朋友“排斥”在旁,经常处于“被动型”的状态中。 (2)能力较弱。72.8%的教师认为,“被动型”儿童的形成与儿童的能力强弱密切相关。大比例上我们可以发现,“被动型”儿童一般来说能力较弱。譬如:有的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差,在游戏交往时不能正确、清楚表达意愿,从而导致了沟通障碍;有的幼儿与人合作能力差,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常表现为独自玩或当旁观者;还有的幼儿扮演角色的能力差,无法和同伴融合在一起游戏等。另外,能力差的幼儿往往带有自卑心理,尤其是在他们遭到同伴的拒绝与排斥后,更会感到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是,就会在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退缩不前。 (3)行为不良。有34.4%的教师认为“被动型”儿童是由于这一问题造成的。一般说来,幼儿没有明确的择友标准,但他们的合群程度往往取决于这样一些因素:随和、谦让、友爱、关心同伴并乐于助人等等。因此,具有良好个性行为的幼儿往往能在角色游戏中占据主动的优势地位,反之则容易受到同伴排斥。如:大班幼儿丰丰是一个小顽皮,攻击性强,在活动中常常与同伴发生争抢玩具等现象,有时对同伴不够友爱等。这么一来,小朋友见了他就皱眉头,谁也不愿意和他玩,久而久之,使他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处于“被动型”状态。 2.游戏设置的因素 调查显示,有18.4%的教师认为角色游戏活动安排不当,影响了幼儿的游戏活动,使一部分幼儿陷入“被动”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时间与场地。在时间上,幼儿园每周安排一次角色游戏活动,每次活动45分钟左右。这样,使得一些幼儿没有充分的时间融入到游戏活动中去,特别是对有些生病请假休息过一段时间的孩子和个别插班生来说,更会觉得无所适从,从而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得十分被动。在场地上,一方面很多游戏活动没有充分利用幼儿园已有的空间条件,造成人为的拥挤,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心理压抑,不利于他们的自主自由活动。另一方面,是没有合理地布局。一些互相干扰较大的活动被安排在一起,使幼儿不能专注于游戏活动,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一种厌倦感,从而被动地应付游戏。 (2)材料。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也应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适应于促进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水平的需要。我们发现在游戏材料的投放上,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层次性”原则,不能满足不同游戏发展水平的幼儿需要,特别是能力较差的幼儿的需要,使他们在游戏中不能找到“适用”的材料,直接影响了他们游戏活动的开展。 (3)内容。角色游戏活动的内容应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应是幼儿感兴趣的,并由他们自己提出。但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常常替幼儿做出选择,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实际水平。结果,那些不喜欢某些游戏内容的幼儿就在活动中消极对待;那些游戏水平不高的幼儿就只能旁观游戏,这样,也造成了一部分“被动型”幼儿。#p#分页标题#e# 3.教师素质的因素 调查还显示出一个令人不能回避的事实,即有10.4%的教师认为“被动型”幼儿是由于教师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1)认识上的偏差。在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占62.4%的教师认为对游戏中的幼儿无需特别关注和培养。结合实际,我们了解到教师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多是刻板地依据专业书的“教诲”,片面理解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活动时教师的指导要适度”,结果造成听之任之的局面;另有极少数的教师接触了“儿童自然成熟论”后,曲解有关理论,认为应严格遵循每个幼儿发展的程序,不加干预地让幼儿自然成长。这些教师认识上的偏差,也是造成幼儿“被动”游戏的原因。 (2)指导技能的缺乏。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幼儿教师缺乏游戏指导技能,不会观察、指导幼儿游戏。她们之中一部分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活动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心中无目标,眼中无孩子,像一个“局外人”或“闲逛者”,根本不可能对幼儿游戏有所指导;另一些教师则像个“赶场子”的人,匆匆忙忙应付于各活动点之间,看上去很忙、很投入,其实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被动型”儿童真正的游戏面貌,这样,有目的指导也无从谈起。 (3)评价的简单与消极化。在交谈中,一位中班小朋友在被问及是否喜欢和同伴小敏(“被动型”儿童)一起玩时,这孩子干脆地回答“不喜欢”! 原因是:“老师说她画画很差的”!这在浅层次上表明,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评价与态度;在更深层次上表明,我们的教师真正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注意到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的“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真正从观念到行为均心平气和地“承认和关注幼儿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 4.家庭因素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被动型”儿童与其家庭教育和环境有关。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势必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状态。 (1)“封闭式”的家庭交往法。他们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不鼓励孩子探索环境和游戏,很少同孩子进行交流;他们与社会疏离,教孩子不要相信周围的人。如:中班幼儿玲玲,其家长就采取了封闭式的严管理,平日里总让玲玲一个人呆在家里,既不让她和邻居小朋友玩,也没有抽空陪她外出游玩。原因是生怕玲玲和邻居小朋友玩不安全,怕学坏;同时家长自己只顾着工作,没空陪她。就这样,玲玲在父母封闭式管理下,性格变得内向,胆子小了,也不知如何与伙伴交往。于是在游戏中常被小朋友“冷落”在旁,经常处于“被动型”状态中。 (2)寄希望于教师。这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他们认为自己素质不高,既不会教孩子学绘画、音乐,又不懂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更没有陪同孩子玩游戏的经验。于是便出现了有些家长虽然意识到了自己孩子在角色游戏中处于“被动”状态,但不知该采取什么办法来解决,更不知要在家庭中给孩子创设角色游戏的环境,在家里和孩子一起游戏。他们只把希望寄托于老师,希望老师在组织游戏时多关注这些“被动型”孩子。 四、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被动型”儿童的个性培养是基础 1.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在认识到幼儿的性格是影响其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处于“被动型”状态的首要因素后,教师就应该首先从此入手,引导幼儿逐步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培养其活泼开朗的性格。 教师可以从性格的形成特点切入,对幼儿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首先,要增强“被动型”儿童的积极体验,让他们在游戏中,对作用于他们的客观现实,通过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反映在头脑中,并逐渐固定下来,形成积极良好的独特的一贯倾向。其次,教师还可以从帮助“被动型”儿童改变原有退缩的行为方式入手,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例如,可有意识地分配他们担任游戏中的“主角”,做“小班长”等等,通过较为主动的行为引起同伴注意,让小朋友在活动中了解、喜欢他们,这也有助于其形成良好性格。 2.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发现,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是形成游戏中“被动型”儿童的第二大成因,这也使得他们在角色游戏中遇到了第一大困难“游戏交往”。因此,教师要帮助他们懂得并树立在“角色游戏”中共享、交换、轮流与平等这些意识,学会请求与协商,促进其人际关系能力的提高。 3.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从儿童的交往心理看,幼儿一般没有明确的择友标准,但他们对同伴的喜欢程度又往往取决于对方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行为。因此,对那此因不良行为问题造成“被动”的儿童,就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另外,还要有意识地为那些“被动型”儿童提供充分展示自己优点的机会,让小朋友从发现并喜欢他们的长处到喜欢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帮助孩子们克服对“被动型”同伴已经形成的“刻板印象”,防止由于在头脑中对其已有的固定形象,造成认知中的偏见,片面地认为“他们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营造“关怀型”的游戏活动环境是关键 1.开展适宜的游戏活动 (1)时间与场地。“被动型”儿童由于能力弱、生病请假或转学等原因,往往比别的幼儿可能需要更多的游戏机会和时间,以便在活动中观察、模仿同伴游戏,熟悉、了解游戏活动。所以,从关怀他们的角度出发,应该根据各园、各班实际做到适当增多角色游戏的次数并保证每次一小时左右的游戏活动时间。另外,在场地上,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幼儿园室内外场地,并合理安排各个区域,以生动有趣、方便自然的活动空间吸引幼儿,特别是“被动型”儿童积极主动、轻松自如地参加到游戏活动中来。#p#分页标题#e# (2)材料。“被动型”儿童由于生活经验不甚丰富,假想能力较差等原因,使他们在游戏中相对于同伴来说,更需要借助一些直观形象的材料表现生活内容和现象。要为“被动型”儿童设置适宜于他们发展水平和需要的“关怀型”游戏材料。要注意为他们多提供一些丰富、形象生动、富于童趣的材料,特别是他们感兴趣的娃娃和主题形象玩具,让他们在游戏中能找到自己“适用”的材料,便于活动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引导他们使用替代物或参与自制材料,使他们获得适宜的发展。 (3)内容。角色游戏的主题一般反映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环境中最熟悉、最喜欢、印象最深的事,其主题应当由幼儿自己提出,而不是由教师强性规定,当然。但是,这需要有一个过程。“被动型”儿童虽然有自己提出游戏主题的愿望,可是,往往由于能力的原因,造成他们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是根本没有提供能让他们积极主动表达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注意给这部分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利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和形象的玩具,激发“被动型”儿童明确表达游戏主题。同时,由于有的“被动型”儿童在能力发展上与同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造成他们正感兴趣的角色和游戏内容,往往是那些大部分幼儿已经不想玩的了。这时,要注意为他们保留这些游戏主题,满足他们的游戏愿望。 2.自我塑造“关怀型”的游戏指导者形象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要想成为一名“关怀型”的游戏指导者,必须深入、主动学习《纲要(试行)》,重视自身“跟风”及“浮躁”心态的纠偏。譬如,本调查中了解到有个别教师在初步接触了“幼儿自然成熟论”后片面地认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固有程序、速度,在指导时对“被动型”儿童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就是在没有吃透其教育理念的前提下产生的教育行为。因此,教师要深入而主动地学习《纲要(试行)》,真正从“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出发,领会《纲要》中始终贯穿着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行为实践“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对每个幼儿个性、能力结构与学习特点的尊重,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对教育规律及其教育过程,特别是对教育过程中人的因素的尊重”,努力实现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的转变,提高自身素质。 (2)走进游戏,走近幼儿。要想成为“关怀型”的游戏指导者,必须努力改变自己现有的观察指导“角色游戏”方式,走进游戏,走近幼儿,真正了解幼儿游戏的水平与现状。目前,教师现有的观察指导“角色游戏”方式都普通存在着问题,绝大多数老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扮演着类似于“消防员”、“跑龙套”、“视察员”之类的角色,这样她们就不可能清楚、深入地了解到幼儿游戏的真像。 (3)潜心研究,适时指导。我们应当努力做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幼儿,充分发掘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采取积极的“关怀型”指导方法,促成幼儿的主动游戏。 赞赏法:教师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注视“被动型”儿童,并在大家面前夸奖他们的长处。研究发现,在当天的角色游戏活动中,被夸奖过的“被动型”儿童会受到同伴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关怀”,游戏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会大大增强。 结伴法:可以是教师直接与“被动型”儿童结伴游戏,也可以是有意识地安排班里能力强的幼儿与“被动型”儿童结伴玩游戏。这样,会使“被动型”儿童在结伴玩的过程中受到更多地关照,并学习、模仿老师或同伴的游戏行为,有利于他们游戏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练习法:可以从帮助“被动型”幼儿丰富生活经验入手,通过练习,提高其角色游戏的水平。如可以引导他们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身份;熟悉所要从事的“工作”内容;观察与游戏有关的成人活动;模仿同伴的游戏情节;丰富他们的游戏假想行为及角色表情等。并在每一次的游戏活动中有意识、有重点地引导幼儿练习,使他们在玩中能真正学习到游戏的方法,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人。 (三)争取家长的协同培养是保障 1.“开放式”的家庭交往法。教师要积极与“被动型”儿童的家长联系,争取家园配合,努力营造出一种“开放式”的家庭交往氛围,同步对幼儿进行培养。如对因为“交往频率与距离”不足造成的“被动型”儿童,教师可以主动与幼儿家长联系,直率地指出问题的症结,使家长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争取他们的配合,共同商讨营造“开放式”家庭交往氛围的方法:家长时有意识地带孩子多出去玩;带孩子“串门”,找亲戚家的小孩玩等等;也可以在班里为幼儿找个能力较强的好朋友,通过教师和家长联络,让他们不但在园内能一起玩,还能在家时常一同游戏,通过两个孩子在游戏中的相互作用、影响,使“被动型”幼儿在模仿、学习对方的过程中逐渐变弱为强。 2.“亲子式”的共同游戏法。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吸引幼儿家长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让家长在活动中亲自了解自己的孩子,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如可以特意安排有专长的“被动型”儿童家长介绍自己的工作内容,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也可以在家长开放日时,有意安排开展角色游戏活动,让家长观察了解自己孩子的游戏情况,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或者让家长直接参加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带自己的孩子一同游戏。还可以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指导家长在家庭中给孩子创设角色游戏的环境,在家里和孩子一起游戏。通过这样的“亲子式”共同游戏法,争取并吸引家长对“被动型”儿童的协同培养,取得较为稳固、良好的教育成效。 #p#分页标题#e# 3.“同步式”的家园共育法。这种家园合作的模式不单表明幼儿园和家庭这两者之间教育的互补互动,更重要的在于如何保持两者之间教育的一致性、同步性。在具体做法上,我们通过填写“家园同步游戏交流册”的形式进行。如,在“交流册”中分别设计由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填写的内容,双方及时反映有关该幼儿游戏方面的情况。使教师了解每个幼儿最近的生活经验、兴趣点等,从而帮助幼儿生成并开展符合他们实际的、深受他们喜欢的游戏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内容和自己孩子在园的游戏状况等,以便及时帮助自己的孩子丰富经验,适应集体活动的需求,以主角姿态参与到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活动中去。这种“同步式”教育方法能有效避免因“时间差”造成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被动现象,增强协同培养的合力。 总之,让“被动型”儿童也能获得充分的游戏权和发展权,才能真正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其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健康发展,让每一位孩子都成为游戏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