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轩油画艺术的特色浅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艾轩油画艺术的特色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艾轩油画艺术的特色浅析

一、作品浸润着的思想文化内涵

1.作品蕴含着画家对西部高原荒寒大地的关爱情怀

在画家艾轩的笔下,呈现给我们的画面背景总是白雪皑皑的雪山草甸、低沉灰色的天空、寂寥的雪域风寒。油画的主角要么是孤独无助的小女孩形象,要么是彷徨寂寞的康巴汉子形象,也有少数是小女孩与康巴汉子的组合,或者是康巴汉子夫妻的合影。配角便是一只羊羔、一只狗或一匹马。画家用自己的画笔诉说着内心的一种人文关怀:那就是对于这些生活在物质生活较为贫乏、精神生活较为荒芜的西域高原的人们,给予他们以高度的关注。对他们贫困的生活状况投以无限的同情和怜悯,对他们高寒孤寂恶劣的生活环境给予极大的关怀。在西藏这块净土之上,生活着这样的一群弱势群体的藏民,因为地理位置的偏僻与荒寒,极少有人去关注与关爱他们。他们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尤其是那些孤独渺小无助的藏族小女孩,有谁去关注她们的生活与学习?有谁去爱怜她们的健康?有谁去关怀她们的心灵?艾轩用一颗虔诚的心去实践着一个画家的人文关怀,他深入雪域草原,用饱含同情与爱怜的目光,把一腔深情倾注于笔端,呈现给观者的是一幅幅饱含人文情怀的画卷。如《从狼谷过来的孩子》《小英子》《静静的冻土带》《歌声离我远去》《微风撩动发梢》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穿着特有的藏族民族服装,晶莹剔透的大眼睛清纯美丽,然而又充满着淡淡的忧郁和哀怨,从小女孩淡淡忧伤的目光里透露出画家慈父般的关爱与心伤。作品《又清又冷的空气》描绘的画面虽然凄清荒凉,但感觉不冷漠,因为小女孩的脸是温暖的暖色调,给人一种温暖与希望,这幅画作表达的就是画家对西藏儿童的关怀。作品《就让风把歌声吹散》中康巴汉子依靠在木头搭建的木房上,双手插在宽大的羊毛袄袖子里,双眼眺望远方。画面展现了画家对牧民的一种深深的同情与关怀,他们生活在那样物质匮乏的荒寒之地,他们的精神家园也是如此的荒芜。

2.作品题名具有诗意美的精神境界

艾轩的油画意境充满着诗意一般的境界,具有一种忧郁的诗意美。也许是受其父的遗传和影响,画家的画作中充盈着哀伤的诗意之美。如油画作品《也许天还是那样蓝》《说不清明天的风》《她走了,没说什么》《蒲公英在荒野飘散》《吹进梦里的风》《只有风在荒原低语》……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诗人般的无限情怀。一幅幅画作的题名就是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篇。艾轩始终喜欢忧郁的感觉,他甚至沉醉在这种忧郁的情怀当中,也难怪他的画作题名都像一首首哀怨的诗歌。观摩艾轩的画作,感觉到他的作品都是一首首凄凉哀婉的抒情诗,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他沉默无语和静静思考的影子。由此可见画家具有诗人的悟性和捕捉诗意的慧眼。艾轩是绘画造境的高手,他钟情于范宽的“云烟惨淡风月难雾之状”的朦胧、宁静和浩瀚苍茫之美,又钟情于倪云林的“天真幽淡”和深远凝静的意境之美。画家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决定了他把自己的视角投向了荒凉偏僻的川西之地和西藏高原。这种画面的深邃意境之美与诗意一般的题目很好地熔铸成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篇,给我们心灵安置了一个诗意美的栖息地。

二、艾轩油画艺术特色

在艾轩的诸多作品中刻画了西藏康巴汉子和女童,一身质感的皮袄,一双忧郁的眼神,深邃荒凉的背景,简洁的构图,这些都是其绘画作品的符号特征。画作的整体色调几乎都是冷色调,他用一种唯美的艺术魅力把观众带进那具有宗教情绪和神秘气氛的艺术世界里。

1.构图特点。艾轩的绘画构图往往都是一个孤独者的形象出现在画面的一角,如《没有回声的荒原》《草地》《五月的诗》《荒原的黎明》《风声凄厉》《极远的歌声》等,这些作品的画面背景往往都是深邃旷达的,深远灵动的空间给观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如同诗歌里的联想空间,给读者以开阔广袤的驰骋联想空间。也有部分作品是以一个孤独者形象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呈金字塔构图,如《寂寞的荒原》《融雪的三月》《陌生人》《让风把歌声吹散》等。人物的背景是一望无际的雪域高原,显得那么空旷孤寂。他的独幅构图作品很多,也有极少数群体人物形象构图。这是因为艾轩觉得他表现个人更为得心应手,也源于他个人的一种人生体验以及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刻理解。

2.色彩特点。艾轩的油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用灰色、白色、黑色和蓝色等几种色彩。他运用这几种最基本的绘画颜色,却创作出沧桑浓厚的色彩效果。如在他的《荒原来风》《秋风掠过荒原》《穿透孤独的眼睛》《野草在风中摇曳》中,画家喜欢用冷色调处理画面,这与画家的内心世界有着紧密的关系。假如我们把艾轩的这一组大型的西藏题材的绘画作品排列展开起来,就是一卷厚重沧桑的西藏民族的生活画卷。如作品《风声凄美》,一位美丽的小姑娘身着一件白色的皮袄,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充满着迷惑、忧伤、向往,她凝视着令人遐想的远方,她身旁站立着一匹温顺的白马,色彩形成很大的反差,对比非常强烈。这幅冷色调风格的作品就是借景抒怀,画家利用这样的意境表现心灵世界的彷徨与孤独。艾轩利用几种冷色和高超的绘画技巧,美妙地把孤寂迷惑而又充满对外在世界向往的小姑娘与驯良的白马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这种通过色彩用诗人一般的情怀和诗歌般的语言和语境魅力,把观者带进雪域高原的风土人情之中。这与陈丹青、于晓东、周春芽等人,用红、黄、兰这些绚丽的色彩表现西藏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作品的画面色调看,艾轩的目的不是颂歌,而是用诗意般的空灵抒发自己的艺术世界。

3.借景抒情。在艾轩的大部分西藏题材的作品中,我们总会看到一双美丽的大眼睛,那眼神似乎对观者诉说着生活的忧伤、无奈和向往。在《远方的歌声》《午夜下过薄薄的雪》和《静静的冻土带》等作品中,那童话般的眼睛里,我们看到是艾轩的一种人文情怀。借景抒情、借眼神抒情是艾轩油画的最大特点,艾轩所描绘的人物场景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川西草地、西藏高原。他在西藏找到了自己情感的归属,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在荒凉的雪域高原人物与背景中,找到了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他经过自己的思考、研究,把西藏高原的生活素材提炼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他的一幅幅作品里都是渗透着画家自己的影子,与其说画的是西藏风情画不如说是画家内心的独白。画家借用西藏高原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来抒发内心的孤寂、彷徨、忧伤。画家巧妙地把孤独的抒情性与精神上的神秘感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画面含蓄,具有很强的征服力与感染力。

总之,艾轩的作品内涵丰富,绘画语言洗练精致,画面充满着孤独、苍茫、阴郁和哀伤。他把我国西藏少数民族朴素、粗俗的生活上升为大美大雅的画卷。在艾轩的精神世界里,他热爱西藏那块沉寂厚重的神圣净土,他有着对于生活的眷恋和热爱,也有着对现实世界的人生思考。他的作品浸润着西藏雪域高原的深情,饱含着画家无名的孤独与彷徨。他借用精致洗练的绘画语言,把粗俗的现实生活表现为唯美的理想化的情境。

本文作者:吴先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