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内蒙古题材油画创作的演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蒙古油画的发展是从20世纪中期开始的,历时半个多世纪,在整个油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是萌芽相对比较晚的地区,但在中国整个繁荣的艺术环境下同样也在蓬勃发展。油画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探索到被内蒙古艺术家灵活应用于艺术创作中,蒙古族艺术家及绘画蒙古族题材的艺术家为这一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初期老一辈的艺术家功不可没,为后来从事油画创作的艺术家奠定了坚定且良好的基础。内蒙古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及民族特性直接影响民族油画艺术的独特性,油画人物形象的演变体现了蒙古族在社会生活状况和民族心理的发展下产生的变化。每位艺术家都有责任从他的立场和角度表述他对现实社会的思考。由于艺术家的观点是经过精神创造和艺术转换的,所以与普通人的观点不同,良性的艺术创作思维应当就是以正确的思考结构为前提的。如今内蒙古人物形象题材已成为一种绘画题材的符号,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心理的含义。因此,更透彻的研究内蒙古题材油画创作演变需要深入探讨其相辅相成的文化艺术心理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性,由文化差异性到源流趋向再到艺术家创作的整体结构,最后到文化创作的自我反思,都应划分到分析演变过程的具体问题行列。 一、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心理 (一)民族文化艺术心理差异 所谓民族的文化艺术心理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和现代科技融合在一起而成的整体的心理趋势。是一个民族、一个阶级的人群在某一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对社会存在的感知和认同,并由此表现为以风俗、习惯、情感乃至道德观念、意识判断、审美诉求、审美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倾向。它由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文化基础和艺术心理沉淀而成。任何一个民族的整个文化艺术取向是不会一成不变的,但是它往往会深深的留下每个时代的烙印。而今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艺术也逐渐趋于市场化的情势下,中国也演变成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文化艺术性格,内蒙古的文化艺术性格也在发生改变。内蒙古的文化艺术性格显然指的是蒙古民族的优秀品质的体现,是蒙古民族在今天这个物质文化逐步融合同化的社会条件下得以绵延存续、屹立不衰的精神表现。应该说文化艺术性格就是一种比喻,是一种审美表达和文化艺术的价值观的综合阐述。它穿越了历史,推翻了民族差异,凝于每一位从事艺术活动人的内心,充斥于艺术家的灵魂,落实和沉淀,升华和腾起,表面上成为一种群体的无意识表现。“性格”作为一种生动化的比喻,但其重点核心是重塑内蒙古文化艺术多年来在演变过程中不断沉淀和坚持的重要理念,文化艺术性格是需要我们在现代化转变过程中给予更大的努力加以重新发掘、重新思考、重新创造的。文化艺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民族经济形态、生存环境及其生活方式相辅相成,每个民族间的文化都有着许多相同和差异的特殊性质,展现着各自文化的民族人文品格。差异文化是孕育和生成其审美思想并熔铸其美学精神的温室,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美学思想各有自己的审美特色、审美模式、审美诉求及审美精神,了解民族的文化艺术心理才可以站在更有利的角度表现民族题材。 (二)地域文化艺术差异 地域文化是某地区的精神灵魂的体现,它对地区的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推动作用。因丰富雄厚的历史积累和人类自身繁衍的过程为基础而具有强盛的生命力。蒙古族文化历史悠久,蕴藏深厚地域文化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南北地理、东西地貌以及由此生成的南北、东西文化也同时存在差异,正因此构成了蒙古民族的灿烂地域文化也更绚丽多彩。地域文化艺术是以广义的地域文化领域作为人文研究的基础对象,探究人类活动形态在自然条件之间的表现;了解区域文化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文化产生的脉络、传播的方式及发展过程形成的整体活动体系,是经过历史沉积而产生的精神文明、物质建设的基奠的综合体。是人类为适应地域环境所产生自身变化的结果,地域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地域文化的特征。同时,地域文化又是民族文化在特定区域的积累。民族文化与美学思想包含审美意识、审美趣味、文化心态与审美精神,离不开民族的地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文化与美学差异现象,特别是审美意识上的差异是由地域文化包括历史的和自然的因素所造成的,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使我们的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所谓“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人之心与天地山川流通。发于声,见于辞,莫不系水土之风而属三光五岳之气”[王应麟《诗地理考•序》]。不同地域文化是形成整个人类社会组织的基础,它是人类精神积累的成果,文化反映出特定地域环境和民族性格的特质,体现地域的山河风貌、气候变化和民族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及生活习俗等。 二、油画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 (一)内蒙古油画创作的历史时期 1956年一直到1966年这十年间,内蒙古油画艺术家处在摸索学习及创作的初步阶段,民族油画作品主要以蒙古族传统形象服饰为多数、以歌颂共产党解放新中国为主题进行创作。六十年代初进入了建国后的第一个高潮阶段。在整个内蒙古油画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妥木斯先生,上世纪60年代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成为内蒙古的第一批学习油画的学生。妥木斯坚持对于绘画艺术的研究,为内蒙古教育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蒙古族题材中他找到了真正艺术意义上的自我,创作一直是以纯朴自然的草原蒙古民族为主题。他关注那些蒙古族地区比较恒久的事物,画面中人物的体态衣着简洁质朴,坚实的蒙古族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也许与他早期的经历以及身为蒙古民族的民族情怀和对本民族的意识责任有关,理解由痛苦转化成,他从来不创作苦痛的表象,而是把这些变成唯美的意象深层的表达。他把那些苦痛的命题表现成了博大,而博大的背后则又是厚重的苦语,从而实现了探求中国民族题材油画的本土化个人梦想。成功为内蒙古人物题材油画踏出了第一步。1966年“”开始到1976年的十年间,中国油画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艺术题材单一。内蒙古绘画题材的创作在这一时期也被数以万计的领袖油画肖像所取代。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油画创作的春天,内蒙古油画艺术也是直到此时才开始进入真正的发展阶段。八十至九十年代之间,随着社会的开放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形式得到传播,更多的外国艺术信息进入中国,中国油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肯定了油画民族化的必要性。此后出现了为中国社会所了解的知名蒙古族题材油画艺术家,通过油画的表现手段更好地诠释了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及民族面貌。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近20年来,内蒙古地区的油画艺术家,更注重中国当代人文精神文化心理与蒙古族区域文化的体验,从而更倾向于向世人展现和重申蒙古族文化,突显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寓意。在他们的作品中改变了过去的宏大叙事,而将艺术更具针对性地转移到对日常生活和现实的记录。#p#分页标题#e# (二)油画民族性是内蒙古油画成功的原因 对油画的民族性上的探究是油画创作思想开放化的开端。艺术家更关注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富有民族个性色彩的表现方法,显示了油画艺术家对绘画题材形式和民族个性特色的关心。这时的艺术家们在长时间压抑之后急切希望挣脱艺术家观念上的束缚,完全以新的眼光观察生活和艺术。他们广泛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观念,进行大胆的艺术试验。长期存在于中国油画界的作品面貌单调、贫乏的弊病,正在得到矫正。民族油画在这个时期也逐渐转变为当时许多油画艺术家喜欢并常用的一个题材。从大批年轻的画家、作品及观众的关系来看,油画已经能够表现中国人的心理和感情,中国油画发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油画的民族性体现。内蒙古题材油画同样存在相同的时代经历及地区特殊性。 除了内蒙古本土的少数民族画家,还有很多其他地区的画家在内蒙古边疆地区写生创作,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民族风俗的感染也乐于表现这一题材,成就了颇多有成就的艺术家和油画作品,如艾轩(1947年生)、陈丹青(1953年生)、龙力游(1958年生)、韦尔申(1956年生)等。内蒙古地区本土画家朝戈(1957年生),苏新平(1960年生),侯德(1956年生),敖恩(1954年生),王延青(1945年生),格日勒图(1973生),那顺孟和(1957年生),孙与平(1974年生),阿斯巴根(1961年生),朝克巴图(1956年生)等。每位艺术家都拥有自己艺术语言的特性,在这些油画艺术家的创作中体现了文化艺术多元化艺术创作时代性的影响。朝戈的绘画显然具有一种鲜明的个性化的历史品格。这种历史品格从草原情结和人性探索两方面体现出来。他曾提出“绘画应具有精神性”。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应具有蒙古族地区宏观的社会存在和微观的个人民族情结。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当代画坛民族题材油画艺术家中知识分子气息最为明显的画家,是中国当代民族人物题材绘画中极重要的艺术家。 韦尔申的代表性作品有《吉祥蒙古》、《蒙古•蒙古》、《天边的云》、《岁月》、《虔诚的心》、《男子》、《有阳光的下午》。他的创作初衷是不想画那种直接表达生活样式的绘画,那个时候韦尔申认为蒙古族人有一种厚重朴实的感觉,不像西藏人有那么一种娇憨俊美。可以创造出一种具有神圣、庄严、肃穆、深沉、坚毅、质朴、凝固,并带有崇高感和宗教气氛的视觉特点,所以他就选择了蒙古题材。画面保留了写实主义的基本图式,但又不局限于经典的写实主义创作方法。侯德对草原题材和绘画形式的选择,是他多年在创作实践中一直坚持的方向。将可感知的物象与自己对草原文化主观感悟结合去组织画面,表达蒙古族崇尚自然、爱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品的成功也使得艺术家更加坚定了他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努力。 格日勒图的绘画作品更像是象征派诗歌,在与草原“神马”的心灵对话中,借其意象营造出梦幻之境。看似安宁却又略带一份忧郁和孤寂的诗意,轻声地诉说着个人与草原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双重困惑。他的画马作品显然延承了“借马言志”的表述方式。 易晶1983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完成学习后在内蒙古草原地区的游历过程中收集了许多创作素材,在中原地区的考察中孜孜不倦的汲取了中原文化的养份,在草原蒙古族传统的生活方式深深的触动下以对蒙古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自我认识创作油画作品,在中国的北京、香港、台湾及美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丹麦、新加坡、日本等许多国家及地区展出。作品有《婚俗》、《牧人》、《秋归》、《冬》。绘画手法具有鲜明的创作时代性。 孙与平作品有《草原日记》、《静谧的新巴尔虎》、《乌珠穆沁的第一缕阳》、《辉腾希勒的阳光》、《腾格里余晖》、《有干花的静物》、《有玩偶的静物》等,是当代颇有成就的内蒙古女性油画艺术家,在蒙古族油画题材创作上有很成熟的艺术理论。朝克巴图作品有《查汉诺尔》、《两季》、《红云》。 内蒙古题材的油画作品从最初的上个世纪初期萌芽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搁浅再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的春天,然后是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的繁荣,蒙古族油画人物形象在画面中的体现从最开始的诉说蒙古民族生活方式、蒙古民族风情、展现蒙古历史文化面貌等内容也逐渐转型到更深的精神层面,但在未来的油画艺术道路的探索上还是值得每一位蒙古族题材油画艺术家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