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冰雪艺术摄影的发展过程,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孙羽盈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一、黑龙江摄影艺术创作活动之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修筑中东铁路,修筑这条铁路的目的,主要是夺取远东地区霸权,进一步掠夺中国东北部丰富的资源。1
(二)拍摄主体:在这一时期拍摄主体主要是俄国人,是沙俄为修筑中东铁路擅自派员进入黑龙江地区进行勘测,拍摄了大量的地形地貌、资源物产、风土人情照片,其中包括齐齐哈尔、大兴安岭、宁古塔、牡丹江、绥芬河及现在哈尔滨地区的风光。
(三)拍摄内容:沙俄为修筑中东铁路擅自派员进入黑龙江地区拍摄了大量的地形地貌、资源物产、风土人情照片,这些照片后来与修筑中东铁路时拍摄的一些工程照片一并收入画册出版,其中一些景观照片画面清晰细腻,有一定的艺术品位,是黑龙江地区最早的风光艺术照片。在这一时期,虽然照片是由俄国人所拍摄,但是也可以说是黑龙江省产生的最早的关于冰雪艺术的摄影作品。所以,这个时期是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创作之始。综上所述,在20世纪初,摄影艺术活动开始出现在黑龙江地区,这一时期是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创作之始。冰雪摄影艺术最初的雏形是涵盖在风光摄影之内的。此时,黑龙江地区摄影艺术的拍摄者都是外国人,我国大多数摄影者仍旧是照相馆艺术,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独自进行创作的人很少。
二、19世纪20~30年代,反映黑龙江冬季风貌的作品的诞生
(一)历史背景
自1901年到1931年的30年间,黑龙江地区先是受到沙俄侵略,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影响。东北沦陷时期,新闻出版中的摄影采访,多被日本人占据,社会纪实摄影受到严格控制,照相馆人像摄影虽保留着一定数量的中国摄影师,但在艺术风格上以日本派占据优势。在这三十年间,黑龙江地区的摄影艺术发展,虽然受到沙俄和日本文化侵略的影响,但是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民族风格。
(二)拍摄主体
20年代初,华人摄影记者的出现,虽无史料表明哈尔滨市报业《国际协报》记者拍摄过冰雪摄影。但是也说明在这一时期,冰雪摄影的摄影主体已经不仅仅限于俄国人、日本人等外国人。中国也出现了自己专职的摄影记者。
(三)拍摄内容
在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后,居住在哈尔滨的日本摄影人也拍摄了一些哈尔滨的冰上运输、江上采冰的照片。有的还作成了明信片互相赠送。而随着胶印技术的推广,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以绘画和摄影为主的单色彩画报,在这些画报中反映黑龙江冬季的田野风貌、冬季风貌、城市风光的摄影也偶有出现。2说明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就产生了冰雪摄影。综上所述,在这一时期,单色彩画报的出现,说明了黑龙江地区的冰雪艺术摄影手段的增加。而冰雪艺术摄影已经不仅仅是由外国人拍摄,本土的华人记者的出现,使得本土记者拍摄的冰雪风光的作品相继出现。拍摄的内容也不仅仅限于风光,与冰雪有关的活动内容也出现于作品中。
三、1945后,艺术家涌入使得冰雪摄影艺术间或出现
(一)历史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地区得到解放。一批摄影艺术家从延安、晋察冀等老解放区先后来到黑龙江地区和哈尔滨市,开创了黑龙江地区摄影艺术事业的新纪元,自1945年到1949年,黑龙江的摄影事业虽然是黑龙江地区从未有过的发达时期,在全国摄影史上也占重要地位。
(二)拍摄内容
此时的黑龙江地区,虽然是冰雪胜地。但是以冰雪摄影为主的题材少得可怜,只有滑冰、乘冰帆、打冰橇等冰上运动和瑞雪、树挂等冰雪风光,内容简单,多是涉及冰上运动和冰雪风光的。
(三)拍摄主体
冰雪摄影艺术在这一时期也是间或出现,并未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综上所述,这一时期虽然是黑龙江地区摄影事业前所未有的发达时期,但是冰雪摄影的题材少得可怜。历史性文献作品在此阶段占主体地位。
四、1949~1966年,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的起步阶段
(一)历史背景
1949~1956年建国初期,黑龙江全省专兼职摄影工作者开展了多种形式、风格的艺术摄影创作,这一时期比较有成就的是人物摄影、风光摄影和体育摄影;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滑雪姑娘》(1957年佟德印摄),笔者考察,这是据有关资料搜集到建国以后第一张有据可考的与冰雪摄影艺术活动相关的作品。
(二)拍摄主体
1956年12月,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中国摄影学会创立,开始将全国摄影家凝聚在一起,为共同爱好的事业和共和国的建设而奋斗,这标志着摄影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与其他艺术形式并立于祖国文艺百花苑中。而在60年代初,中国摄影学会黑龙江分会的成立,对全省摄影艺术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拍摄内容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哈尔滨冰灯的照片就已经作为商品在市面上流行,其本意是宣传冰灯,而不是为盈利。例如,由兆麟公园代管的城建资料摄影部的韩昭宽、左学仁等人将第二届(1964年)和第四届(1966年)的冰灯照片制成带有“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字样、年份或附带年历的贺年片出售,国营摄影社也曾印过冰灯贺年片卖。哈尔滨大规模有组织地制作和展出冰灯始于1963年,人们利用盆、桶等简单模具自然冷冻了千余盏冰灯和数十个冰花,于元宵佳节在兆麟公园展出,轰动全城,形成了万人空巷看冰灯的盛大场面。哈尔滨冰灯的问世为冰雪摄影增加了新的也是最重要的创作题材。这一阶段是黑龙江省冰雪摄影艺术的起步阶段,冰雪摄影仍旧依附于风光摄影之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五、时期冲到冲击,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空前发展
(一)历史背景
在“”十年浩劫中,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遭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冲击,艺术成为简单化的政治宣传工具。1966年,中国摄影学会停止了一切工作,《中国摄影》杂志同时停刊。学会1972年正式移交新华社“代管”。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年之际,中断了6年之久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以国务院文化组的名义于1972年恢复举办。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80年代后,摄影创作空前发展。
(二)拍摄主体#p#分页标题#e#
拍摄主体由个人到单位、组织统一进行。1973年,“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办公室”成立,国务院文化组委托新华社代管。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恢复了一年一度的展览,一直举办到1977年。由于有充足的经费和必要的编制,原中国摄影学会各地分会的多数人先后加入到地方“影展办”,连县市也相继成立了“影展办”。1975年2月,全国影展办还举办了第一期彩色照片洗印训练班。“影展办”的体制活跃了当时的全国摄影工作,为“”后中国摄协的恢复和摄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传承和铺垫作用。1974年9月,《中国摄影》杂志恢复出版,这也是我国文艺界在“”中复刊的第一个文艺类刊物。
(三)拍摄内容
时期,黑龙江省的摄影艺术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多种风格和多种手法的摄影艺术照片几乎全面停止。但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摄影创作空前发展,作品大量涌现,风格流派纷呈,成果比较突出的是人物摄影、风光摄影、体育摄影、小品摄影等。风光摄影中比较有影响的《大兴安岭之冬》(1983年赫重运摄),笔者认为是这一阶段冰雪艺术摄影的代表作之一。而小品摄影是80年代兴起的强调主体观念的摄影艺术新形式,除现场拍摄外,强调暗房加工效果,比较常见的是运用色调分离,叠印叠放等方法,其中《冬天的素描》(1985年郑学清摄)就是采用这种手法;1979至1985年,纪实摄影的传统得到恢复,《破冰捕鱼》(1983年廖华志摄)具有代表性。在这一时期,黑龙江摄影从低落走向空前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摄影创作人比前增加20倍,一批优秀摄影家在国内、国外产生影响,大量优秀作品在国际、国内及跨省区摄影展览、比赛中获奖。以冰雪为题材的冰雪风光摄影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黑龙江冰雪摄影创作的主题。
六、90年代后,冰雪摄影达到鼎盛
(一)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和冰雪旅游的兴起使得黑龙江省的冰雪摄影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黑龙江摄影群体在90年代之后在创作题材上是多样化的。一望无垠的白雪皑皑、亦真亦幻的雾凇、冰灯展会、采伐工人与猎手出入林海雪原,这些作品表现出了黑龙江人在冰天雪地中的鬼斧神工。由冰雪衍生出来的相关产业,如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饮食等无一不洋溢着浓郁的北方风情。这些创作题材使得黑龙江摄影群体的作品内容逐渐丰富。自1985年哈尔滨举办第一届冰雪节以来,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27届。哈尔滨冰雪节已发展成为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成为世界著名的冰雪旅游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90年代至今,黑龙江省历届冰雪节都有摄影展、摄影比赛,使黑龙江省的冰雪摄影达到了鼎盛时期。
(二)拍摄主体
在这一时期拍摄主体呈现多变的形态。拍摄主体即有个人、也有组织、单位、文化团体等。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与数码相机的普及,使得大众人手一台数码相机,冰雪摄影呈现出个人化、小众化的趋势。摄影组织与文化团体逐渐地以为大众服务为宗旨,组织各项赛事、展览,起着宣教意义。
(三)拍摄内容
哈尔滨高雅圣洁的冰雪自然,千姿百态的冰雪雕塑,丰富多彩的冰雪活动,惊险刺激的冰雪体育,都成为了无数摄影家和发烧友拍摄的内容,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外地摄影师来到哈尔滨拍摄。哈尔滨摄影家的视角也在不断向外扩展,向世界扩展。海林的雪乡,世界屋脊的珠峰,乃至南极、北极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和照片。冰雪摄影活动的开展和艺术创作,记录和保存了冰雪艺术历史,传播和弘扬了冰雪文化,同时也为哈尔滨争得了荣誉。320世纪末,哈尔滨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战略目标制定后,冰雪事业更迈上新台阶。哈尔滨冰雪摄影也因之进入黄金期,冰雪摄影队伍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