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结构的调整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浅论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结构的调整,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浅论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结构的调整

1高职类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结构的现状分析

1.1国外艺术设计教育概况

国外没有环境艺术设计这个名词,国外只有建筑、园林等。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有着漫长的历史,在包豪斯教育体系问世之前,国外的艺术设计一直是以实用美术和纯美术区分的,但包豪斯教育体系形成之后,它打破了实用美术与纯美术的界限,在艺术设计教学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到教师教学以至管理方面都奠定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对各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都起到了不可否定的影响和作用。德国最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整个办学模式至今仍对当下艺术设计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包豪斯学校实行工厂实习制,强调教学走进社会实践的办学模式。设计是一个服务行业,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将设计力量转化为生产力量来体现其价值。知识与技术的衔接已经成为欧洲艺术设计的主要课程,成熟的知识转化体系已经形成,设计者可以自由发挥出自己创作的作品。因此,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对职业教育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综观当今各国的设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都或多或少的延续着这样的教学方针和理念。

1.2中外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差异

1.2.1教育观念的差异

由于受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专业学院里存在着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学生对专业技能和项目实践能力的渴望很少,能在学院得到满足,而学院一味认为技能和实践是毕业以后的事,只传授很少的技能,美其名曰与社会接轨,甚至只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从院校毕业还得重新学习技术技能,而企业却更希望接受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部分院校由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教学质量严重欠缺,只片面培养学生注重技能的培养,理论基础如纸上谈兵,而毕业生也只能够满足低端市场需求。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何我们每年有几十万的设计毕业生,但是高级设计人才仍然紧缺。单方面的偏理论或是偏技能都不利于我们培养出高水平的设计师。

1.2.2教育环境的差异

现代教育不是象牙塔,教学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对设计教育有重要影响的首先是整体的社会文化环境,其次是与设计教育密切相关的设计产业的繁荣程度。而我们在这两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发达国家,设计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产业界与设计教育界密切合作,形成互相促进的双赢关系。而我国的设计产业发展缓慢,企业与设计院校的合作即使有也是停留在表面上,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合作模式。

1.2.3教与学的差异

从学生入校前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是具有很大潜力的,他们的绘画功底并不输于外国的学生。但为什么在校几年后,就和别人有了如此大的差异,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行业和学科,而我国的设计类招生制度是仅以美术的绘画功底为评判方向,画画得好就一定有设计思维吗?这是一种狭隘的观念。国外则不是这样,甚至有些院校不要求你的绘画能力,这种情形下就有很多其他专业的对设计有头脑的学生渗透进来。笔者认为,教育就是一系列标准,而这样的标准可以塑造人才。如果我们的招生或说教育标准是创新,那我们的学生受到的教育和启发就是创新,我们就可以培养出这类学生;反之,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也达不到优秀。创新能力是其一,其二是学生自身的自主求学问题。西方学生有很强的危机感,他们从18岁成人后就很少依赖父母,因而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就比较强,严格要求自己。再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笔者这几年接触的学生当中,不可否认有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和生活有担忧的,但只在寥寥无几的少数,大多数学生随波逐流,学习氛围很差,对知识的渴求早已抛下,没有上进心,不知道将来自己要什么,处于很盲目的状态。这种对未来没有危机感的学生比比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初步提出对高职院校课程结构的调整策略

高职教育中设计教育教什么?技术还是思维?知识还是经验?只有明确了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的目标,才能合理也才能有效地进行课程设计,使教学计划与教学标准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关键问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是实用,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用人才的栽培,所以这也决定了人们在选择高等教育时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倾向于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职业型人才,而培养这样的人才却成了瓶颈问题。对此,初步提出以下调整策略:

2.1重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特色化

首先,高职的教育目的不同于本科类院校,而现下套用本科类院校课程结构模式的院校不在少数,教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有悖于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学校自身的定位将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和发展,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前提下,进一步准确而完整地认识教学目的,调整并完善课程结构重组显得格外重要,而且这种定位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动,有自我调整及更新的能力。其次,在专业定位上,目前高职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名称混乱,专业方向和课程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明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包括室内和景观两大方向,我们应该跟随市场比较现实地改变只围绕单一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结构的狭隘思路,以建筑内外空间进行明确定位,厘清专业内涵,重构课程结构,构建新型高职教育模式。高职“特色化”教育首先表现在高职的定位上,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专业特色化是指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课程结构设置等方面结合各院校自身的优势办出自身的显著特色,培养出在技能和综合素质上都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2加大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与社会接轨

对于多数高职院校而言,社会实践和短期学习实践的课程安排都是存在的,只是课程课时分配的比例是少之又少的,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能力都会受到限制,自然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校内实训室的建立与校企合作伙伴的建立对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必须的。没有相应的与课程结构相配套的设施支撑,或只有短期的动手实践能力,那学生的操作技能、设计水平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加强实践教育、增加学生动手的学习机会,并应该建立完整的实习保障制度。环境艺术设计的许多专业课程是需要现场操作和实践的,由一线工人师傅或实践能力较强的资深设计师为大家现场示范操作,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在校内的实践平台,通过实践形成感性认识,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充分利用寒暑假实践,由学校组织或学生自主选择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让学生有目的地选做课题,参与工程,在此期间应严格遵照单位管理模式运行,学生每天要记实习日志,写出相应心得体会。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思考,增强心理素质,从根本上克服了理论与也实践的脱节现象,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该回校后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学习与培养,缩短了学用结合和适应工作的时间。

2.3动态的市场,动态的课程结构设置

在市场经济中,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市场的变迁息息相关,应该因地制宜,随时处于一种动态的随市场发展而不断改革的变化之中。学生可以利用从学校所学知识轻松面对市场的竞争和挑战,这才是高职院校设计教育的成功所在。如果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或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节奏,那学校和学生都将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可能。这就要求在课程结构进行改革时与时俱进,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设计元素、设计理念、设计思路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动态跟新着,相应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也应该跟着时展的步伐,做出必要的调整,摒弃过时的教学内容,更新国内外前沿的设计知识作为课程设置的内容。学校必须充分了解市场,分析市场就业形势,对人才需求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测,按照市场需求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更新,制定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处于优势地位,站得一席之地,也才能创办出具有高职特色的高素质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2.4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倡导师资结构双轨制多元

化人才的需求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深化专业课程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要注重专业修养基础课程的设置,如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基础、就业指导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做人与做事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健康的职业心理、自主创业的意识以及终身发展的能力。授课的内容和形式是课程设置的目标得以实现的最重要基础,而这个基础的执行者是教师。在环艺领域,技术、材料学科的发展很快,而我们的老师反而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导致学生的知识信息量不够,基础也不宽泛,毕业后很难进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再学习、再提高的能力也相对缓慢。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极为重要,应始终处于前沿位置,只有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社会经验,才能不断保持课堂教学的专业性,才能带领学生了解业界的最新动向。所以,学院应该多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使授课内容充分体现出课程结构设置的价值。

3结语

知识爆炸年代,人才辈出,但全能型人才不多。在短短的几年在校时间里,一味要求院校把能走上社会学以致用的所有课程都传授那是不现实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要找到一条出路,在课程设置上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发展高职环境艺术教育,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但不管如何改革和发展,在没有明确的概念和理论分析之前的仓促调整都有可能导致课程结构的混乱,而事实上,在教育系统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往往最担忧的不是落后,而是混乱的发生。

本文作者:王丽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