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设计类课程系统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李鹏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产生了质与量的发展。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课程体系的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范畴。学科化倾向仍然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处于止步不前,无法突破的瓶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从以学院式的教育模式转化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以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使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出现,充分展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
一、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定位模糊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性,追求岗位实践过程的完整和严谨。而目前,我国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只注重高等教育中的一般共性问题,而忽略了其“职业”特性,俨然成为本科院校的“压缩版”。虽然加大了实训环节,但多数情况下仅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实质缺少足够的实训基地和切实制定具体的实训内容、方法及评价指标。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性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以学科为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
目前,我国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尚未脱离学科体系的范畴。表现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中还在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课程体系仍然在追求学科结构的完整性。每门课程代表一个学科领域,每个学科领域的课程又是完整而独立的。这样使得教师在教学时只会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思考方式,无意识地强调课程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出现学生学完该课程却不知学什么,因何而学、所学何所用的问题。当然学生也体会不到课程所涉及的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不能理解所学课程知识对将来从事的岗位有何指导意义。因此,这种体系的课程内容违背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追求提高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的人才的职业教育规律。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改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一)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应首先进行行业和企业调研,与行业、企业一起研究本专业的定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所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及相应的职业能力。按照职业要求、工作过程来开发和建设课程。即组建一支由具有丰富工作与管理经验的优秀行业专家、课程专家与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开发项目组,全面参与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使课程设置来源于市场需求,课程实施以项目来驱动,体现灵活性和针对性。这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改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首要环节。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定位一定要有别于本科院校同类专业,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符合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的要求。学生通过在校的三年学习,不仅要能掌握专业知识、就业技能,而且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又能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一张或多张职业资格证书。譬如广告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职业资格定位应该是助理广告设计师、室内装饰设计员、助理景观设计师,而非本科院校所定位的广告设计师、室内装饰设计师、景观设计师。
(二)以岗位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强调必须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以岗位任务为引领,通过合理课程设置来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要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知识的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要服从并服务于培养能力为主的需要,以管用为原则,以够用为限度。每个专业要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构建融知识、技能、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要下决心精减掉一切与职业工作过程无关的内容,不讲与培养目标无关的一切“正确的废话”,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实验、实训和实习,以达到职业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要具有适度的超前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既要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动态性,要不断适应行业发展趋势。课程设置中的静态与动态的相互关系要处理好。公共课程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保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可随着行业的发展或企业的要求进行调整,从而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三)以岗位群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在职业分析与岗位研究基础上构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岗位群能力是指学生对应职业相关岗位所具有的能力,要求任何一个领域的人才既要有在某一岗位工作的能力,又要有对该岗位或领域“随时出现的未知工作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方法能力的培养,如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这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其次是专业能力的培养,它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学生安身立命之本;最后是社会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做人和与人共事的能力。正如人们常说“事业的成功,三分在智商,七分在情商”,就反映了社会能力培养的重要。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坚强意志力品质的培养,更应该贯彻职业教育工作的全过程。高等艺术类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融知识、技能、素质教育于一体。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存在的误区
(一)理清“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的区别
在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必须在认识上理清“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的区别。“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强调的是企业参与到学校教育过程中,而不是把学校教育活动变成企业的岗位培训,否则学校教育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虽然摆脱了传统高校学科化和封闭性的束缚,但也要防止狭窄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工学结合的“工”是手段,“学”是目的,工与学是相关联的,工学结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到“工厂”劳动,不与学相关联的“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p#分页标题#e#
(二)理念上切莫忽视“育人为本”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要树立面向未来、服务经济、引领和谐、教学做合一、终身学习的理念,而要将这些理念落实到高职教育的定位上,就必须培训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有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教育教学运行上漠视了高素质,过分追求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高技能”方面,只满足于“会”、“能动手”。而高技能人才不仅仅是指从事技术操作、具备精湛技能的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更应该是综合素质好、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扎实、技能娴熟、创新力强、思维敏锐、善于学习、富团队精的复合型人才。
结语
总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改革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必然选择,是高等职业艺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要与企业携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在参与社会、服务企业的过程中促进专业发展,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输送创新型、应用型高技能艺术设计人才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