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的艺术内涵与传承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火花的艺术内涵与传承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火花的艺术内涵与传承探索

作者:于海燕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火花,即火柴盒上的帖画,是火柴的商标,被誉为“民间名片”。据说火花一词是借用唐代诗人苏味道《观灯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而得名。世界上第一枚火花“沃克牌”诞生于1827年,它以摩擦火柴发明人约翰•沃克的头像为图案,并以其名命名。火花比邮票早13年面世,其画面虽小,但内容包罗万象,除商业功用之外,还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属于通俗美术范畴。

一、火花艺术传入中国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向现代过渡的转型期,西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和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新时代的资产阶级文化艺术随之不断涌入了沉睡的中国,西方艺术思想在中国也有所传播。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告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结束,也预示着新文化思潮的开始。中国通俗美术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肇兴于世的。这一时期,各种形式的时事画报、月份牌、连环画以及漫画,伴随着西方经济和文化艺术的涌入纷纷登上艺术舞台,冲击着在传统方面最为根深蒂固的中国画。火花作为通俗美术的重要内容,也是这个时代伴随资本主义经济文化而传入中国的。

北宋初年陶毂著《清异录》一书中,就有关于民间用染着硫磺的杉条引火的记载,称之为“引火奴”。明朝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也有类似记述,称为“发烛”或“谇儿”,这就是火柴的雏形。1827年,英国药剂师约翰•沃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摩擦火柴,1831年,法国人用黄磷制作火柴使之更为小巧灵便,但含剧毒。1855年,瑞典人德斯托路姆反复研制,改用红磷代替黄磷,制成了“安全火柴”,为世界普遍采用,沿用至今。晚清文人松江孙玉璋著作《异国琐录》和广东澄海人李镜侬所撰《说抉》一书中,都分别有关于道光年间火柴输入情况的记载。而外国火柴输入我国最早的官方记载,则见于1865年的天津海关报告。

1838年,火柴由欧洲传入中国,《马关条约》之后,日本火柴迅速占据大半个中国市场,洋货的大量倾销,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的火柴制造业也在此时起步。一枚枚火花记载着中国民族工业负重奋进的历史足迹。1880年英国人理查在上海开办了第一个火柴经营处,1890年,瑞典人在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个火柴厂“瑞商洋行”。我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据《申报》记载,是1877年诞生于上海大马路一洞天的上海制造自来火局,该厂使用的商标为“马牌”,这也是我国第一枚火花。由于该厂昙花一现,此“马牌”火花为何种图案,迄今仍是个迷。1879年归国华侨卫省轩在广东佛山创建了巧明火柴厂,同年产生了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火花——“舞龙牌”。

中国火花从产生可按历史时期分为:古花(1838-1912),民国花(1912年1月至1949年10月),近期花(1949年10月至1976年),新花(1976年至今)。古花和民国花统称早期花或老花。清末民初的火花属于早期花。在早期火花中经常看到有“假冒……男盗女娼”的字样,甚至同时看到几个厂家仿造的“舞龙牌”,更多的是仿冒日本、瑞典等国的名牌,只是在色调、厂家名称上作了一点变化。这个时期是中国火花史上的仿造期。

二、火花的艺术内涵

清末民初的火花图案多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颜色也特别鲜明。图案设计多以中国古代木刻版画的形式出现,且多是彩色的,以贴近人民生活的戏曲和民间故事为主。这段时期的火花图案,一方面受国外火柴图案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古代复制木刻版画水平达到顶峰,尤其是与月份牌的产生发展有关。月份牌,清道光年间诞生,盛行于民国初期。月份牌的诞生源于外商致力于洋货倾销的广告宣传。画面在平涂的基础上注意了立体效果,人物描写细腻,让人耳目为之一新,既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类似于年画的形式,又突出民俗内容。火花中的美女图,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月份牌中的印刷技术,即先用炭精粉揉擦阴影,再以半透明的水彩晕染,这种画法主题感强,色彩鲜明,人物形象具有细腻的肌肤感,尤为传神。只是火花发展到后期,图案变得有些单调,如眼镜花只在两个圈内标有火柴厂名或产地,越发变得商标化。清末民初的火花主要以民俗的生肖,吉祥动、植物和民间故事等贴近民众的题材为主。但火花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与传统艺术还有所区别。以生肖题材为例,首先,一些火花选择生肖这个题材是为了贴近民众便于宣传,所以色彩上多用民间红、绿、蓝色基调;其次,传统形式也为火花所借鉴。剪纸分单色和复色的,由于民间剪纸必须使纸条互相连接,没有断笔,所以构图和造型都比较单纯;再次,随着西洋画的传入,火花在表现手法方面也借用了西洋画中透视和明暗关系等写实技法和绘画形式;最后,火花在表达情感方面,与民间剪纸相比,剪纸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是置身“大我之中小我”的自然流露。这种个性的存在,既符合本地区文化传统的集体性特征,又毫不掩饰作者的精神世界;而火花作为宣传的标志,大批量复制生产,迎合大众时尚审美,所以不夹杂个人感情色彩。

火花还是精美的印刷工艺品,从小小的图片上,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的印刷工艺、中国古代复制木刻版画的制作工艺等无穷的知识。不断发展中的雕版印刷用在火花的印刷上就更显中华民族艺术的特色。各个时期的火花印刷制版也是不同的,清末民初火花大部分是木刻制版,后来也用石印法和铜板印刷。火花画面虽小,但它的设计与印刷却颇能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工艺美术的发展乃至文明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一枚枚火花还记载着中国民族工业负重奋进的历史足迹。

三、火花对世俗文化的传承

清末民初的火花从美术的角度看,具有古朴、简洁、对称等特点。而从文化内容看,清末民初的火花则是中国这段特殊时期的见证,它把中国文化的渊源流长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体现着这一时期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生肖文化、服饰文化等诸多方面。

1.火花首先折射出的是民俗文化。在中国早期火花中,舞龙火花出现得最多,目前已发现五十余种。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文化。舞龙是中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性。火花中还印一些吉祥图案、传统节日、婚礼等,主要反映了国人趋吉的心理。图案包含吉祥动植物、吉祥神,诸如石榴象征多子等。民间节日,诸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在火花中也都有体现。#p#分页标题#e#

2.火花像各种邮票、烟标等图片一样,也乐于表现生肖文化。生肖文化广泛介入于中华文化各领域,也是中华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生肖的文化意义也多见于民间流传的风俗习惯之中,在火花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3.火花还蕴涵着博大的中国服饰文化。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具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生产的不断进步,服装不仅满足了人类保暖要求,还蕴涵着博大的中国服饰文化。清朝普通男子一般是马褂、马甲、衬衫等;女子一般为坎肩、马甲和各类裙子,也会披云肩或围围巾,布料上也是吉祥图案,具有民俗文化色彩。还有同时流行的西装和西式连衣裙,美女的刘海儿也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流行。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服饰整体摆脱了古典服制的束缚,越来越接近于当时中国城乡民众的欣赏水平。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文化之中。这一切在火花中都有所体现。

4.花的其他功用。火花除具有商标功能,可起到广告和宣传作用。清末民初的火花还反映了鸦片战争以来,国内学者的文学观念和学术思想在西方新思想、新学说冲击下不同程度的变化。此外,清末民初的火花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面镜子,辛亥革命前后的火花大多反映当时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如中日甲午战争、“”、武昌起义、提倡“男女学堂”等按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关“歌谣文理,与世推进”的论述,清末民初在社会审美风尚的变革进程上,这种“世俗化”的特征,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清末民初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期,是一段中西文化交会、抗争与融合的历史,传统美术向现代美术过渡的转折点之一。火花作为民众生活必需品,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传入的,它见证了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同时又担当了时事政治晴雨表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