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认识和理解工笔画的写意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林启泉 单位:龙岩学院艺术系
一、工笔画写意性的解读
从工笔画绘画样式的出现开始,写意性就一直隐性存在于工笔画创作中。工笔画的写意性不是水墨画的技法概念,更不是游戏笔墨的绘画表现,它要求的是认真思考,充分抒写,力求充实和完美,是在创作中对形象的描绘过程中体现意境的追求和创造,既有对客观物体形态特征的表现,又有画家自我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世界的抒发,体现对于人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自由表达,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种精神,不能局限于简单的技法或程式。“写”就是表现、抒情,是对一种民族精神诠释和再生,也是对民族文化意识的传承和表达,是绘画创作的过程。“意”包括意境、意气、意蕴、意味、精神内涵、情感境界等诸多因素,是画家对现实生活和生命与存在的真实感悟,是画家在画中感情的倾注,使画面形成一种情景交融而富有感染力的,能让观者在领会之余加以想象和发挥的,引人回味,触人情怀,勾起思绪的东西,是中国绘画艺术长期坚持的审美倾向和创作方式。
元以前中国画史,工笔画是主流画体,从遗留下来的作品和不断完善的艺术理论中,领略到工笔画写意性的自觉特征。唐宋作为工笔画发展的高峰期,当时的作品都是以传承严密,法度严谨,造型设色工整细致而又有充分表意的特点流传于世。当时画家以崇神尚意作为造型原则,主张“意存笔先,画尽意在”,[1]78强调了意的重要性,把意的传达作为审美主流,有“工笔意写”的说法。宋元以后“写意”成为书写主观意兴和自然率真的代名词,文人画的强势兴起,审美倾向出现重大变化。明清以后,工笔画形式技法相对僵化,缺少绘画性,意写成分少,工笔画的意写性淡出人们的视线。虽然宋元时期发展起来的水墨写意在中国画的发展史上占据了上千年的历史主流,但它们的绘画理论很多都是从传统工笔画延伸演变过来的,当然,写意理论也为工笔画写意性提供更多语境,为工笔画的发展产生新的推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笔画空前发展。
中西文化的彼此碰撞、相互吸收借鉴。当今工笔画家在挖掘传统资源和吸收其他画种之长取得了丰硕成果,技法的不断开拓和不断丰富,新材料和肌理被不断发现应用,增加了工笔画的表现方式及可读性,使中国工笔画获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丰富、活跃、复杂而又有利的发展机遇,呈现了形式多样、风格繁多的局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视觉盛宴,审美需求也更贴近普通大众了。然而,在这西学东渐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在中国工笔画坛上因求变、求新、求快的态势,各种时弊纷至沓来。工笔画家在确立现代意蕴的艺术风格时往往只注重肌理的发现和制作效果而忽视了工笔画的“写意性”这一固有的传统审美因素,导致作品呈现的是内容空洞、形式浮夸,对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内涵及情感表达方面远远不够,在唯美的倾向下,滑向媚俗、低浅的作品大为流行,真正意义上的抒情托事的文化内涵被消解了,中国工笔画蕴涵深厚文化的特点被遮蔽了,传统审美观和价值取向甚至被完全颠覆。对此,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在工笔画的创作中加强写意性的体现,要求在创作中国工笔画时把提升“意”的传达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邵大箴说:“工笔画的思想是中国画的写意体系……工笔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有写意的意识、理念和自觉性。”[2]他的这段话,既是对传统工笔画的重新认识和理解研究,回归工笔画的重要审美因素,又是对当今中国工笔画的演变提供重要参照,让我们能在应用传统资源的同时又不受其束缚,摆脱在创作上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以技炫技的表现方式,让我们有更多的有效手段来调动和营造氛围,以平稳的心态和沉静的品质来创造和表达出丰富的意,做到道技一体,立象以尽意的写意精神。刘曦林撰文说“工笔画不仅工于笔,亦工于意,如果笔愈工而意欲寡,就是一种劳动的浪费,如果刻意于形似而未臻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如果尽精工微地制作,失去了‘虚’‘空’留下的言外之意或味外之味,那就违背了高雅艺术的本旨。”[3]68为完善工笔画自身的艺术风格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二、工笔画写意性的体验
工笔画的写意性从提出讨论到现在已有很长一段时间,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架构,但对工笔画写意性认识已有一个清晰的态势,即当今工笔画家所要面对的,就是要注重回归工笔画的本体———如何加强意的创造表达和传递,把意当成创作的主导,在现实生活中将感悟变为一种意的诠释,而延伸到对工笔画材料和技法的探索。
首先,应加强从文脉的角度对意的感悟。写意性是工笔画固有的文化特征。工笔画家如果漠视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系统,对本民族的文化没有由衷的认同感的话,所表达的内容就失去了参照,极具民族文化的特色也就失去了保证。历史经验证明,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画家,缘于对传统精深的理解和建树,在中国画领域取得巨大成功。齐白石总结自己一生:诗第一,书法第二,篆刻第三,画第四。[4]说明他在绘画中极其注重崇尚诗意的文化气息,虽然以水墨为主要绘画手段,但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兼工带写的作品,对意的创造和表达为后人留下许多经典之作。中国画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体系,作为工笔画高峰时期的宋代,邓椿在《画继》里就说到“画者,文之极也”,[5]把画看成是文的最高表现,可见工笔画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远古时代,孔子的“仁”、“礼”学说成为早期中国画表现意蕴的重要源泉,以此对人格精神的培养延续至今。认为“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无畏,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在获得精神自足和自由的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境界,含蓄、内敛、中庸、和为贵是他们的处世之道。始终觉得仁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能使作品无浊气、无滞气,只有清气、正气、雅气。他们热爱自然、崇尚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借助“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并由此衍生出与孔子学说一脉相承的“仁、和、清、正、典雅、高洁”等诸多意境,都是在中国文化不断变化发展中衍生出来的,成为中国画千百年来审美境界,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画真实记录和再现了各个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如“六朝的高古玄淡,唐代的雄健华贵,宋代的院体精丽和文气墨意,元代幽古精致的格调,明清的感性气息和变异旨趣”,[6]都含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中国画的画理、画法都与儒、道、释的思想观念关系密切。在宋以前,汉唐时期的绘画以人物为主题,基本上以儒家的道德伦理观进行绘事。唐宋以后,道家、释家的文化思想进入士人的世界观,相信人和自然能和谐相处,山水画、花鸟画盛为蔚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也充分体现绘画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宋元时期,文人进入绘画体系以后,中国画的文化性更加突现,他们通过文化提升境界,再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形成崇意尚情的传统文化。在品评作品时,常用“庙堂气”、“书卷气”、“山林气”、“市井气”品评作品的品格,这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特点。综上所述的中国画文化都是几千年积累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还有许多中国文化精髓需要我们去研究、探讨和张扬,正如龙瑞先生所说“正本清源,贴近文脉”,不能把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束之高阁。#p#分页标题#e#
工笔画在历史变迁中虽然曾被淡出过,但毕竟是中国画的一个主要画种,历史也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了不朽的功绩,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悄然复兴之后又重现蓬勃生机。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复杂环境下,面对日新月异的工笔画局面,文化内涵流失严重,导致工笔画作品良莠不齐的境地,出现了完全脱离中国工笔画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境界的现象,工笔画只剩下一个概念而已。因此当今工笔画家在技法和意境的创新过程中,应以重新反思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为己任,并通过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挖掘和再学习,古为今用,在历史积累基础上不断取舍、创造,以广博的文化修养来开拓眼界和思路,触类旁通,博采众长,在较高层次上付诸于自己的艺术实践,除去消极、颓废因素,在把握中国时代脉搏同时,应保持纯净的文化背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追求当代文化艺术价值的真正所在,在作品中既有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又有现实生活的核心价值,让工笔画的写意性体现我们的时代特征。
第二,工笔画的写意性要从精神高度体现对意的感悟。艺术技巧是完成创作的基本保证,而以高尚的精神影响所要表现的题材会使画面更具有思想性和感染力。中国文人一向以来注重精神修养作为人生目标的首项,一方面注重人伦关系的教化,另一方面更注重自身人格精神的培养塑造,追求格调的高雅,把画画不仅当作美的愉悦去传递,更是当作修身养性之事。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中说:“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燥心、迎静气。”[7]7在艺术中抒情寄性,怡情养性,并在此过程中修炼人格,让精神世界不断升华,通过作品让思想境界通过作品的自然流露,去感染观众、教化观众,从而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目的,是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从中感受到他们的精神高度。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的复制,作品的意也体现凝集了人们对文化,对生活思考后的精神取向的表现,前人为我们留下和提供极其丰富的理论,虽然时过境迁不能全盘吸收,作为画家,特别是工笔画家要以沉潜的心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努力培养自己真、善、美的致性感受,要有敢于揭示深层人性的魄力,有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高扬真善美的精神,在现实中思考提炼出高于生活的精神境界。由于工笔画作品从创作到完成所需时间长,画家情绪与感受被分散到漫长的过程中,难以持久地保持作画伊始激情,创造力受到制约和限制,在这喧嚣的现实生活中更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优秀的精神境界,也像古人一样“清心地以消俗虑,善读书以明理境,却早誉几远到,亲风雅以正体裁”,[8]12创作出有较高精神境界的作品,来满足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境界。当今媒体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法的创造和发现、新媒介的出现和应用为工笔画家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社会的开放,文化的自由,信息的通畅,以及中国工笔画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给工笔画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在相互吸收和借鉴中,兼容并蓄,异军突起,表现形态不断扩展,演变为风格繁多的工笔画局面,热闹非凡,在中国画坛上形成蔚为壮观的景象。然而,在这繁荣的表象之下,也出现了许多工笔画家太偏重制作性,对肌理的发现和应用乐此不彼,以抢夺视觉效果,并取得一时的社会效应;在当今经济大潮的诱惑下,在繁华喧嚣的现实生活中,工笔画在市场上得到过分夸张,有些画家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小,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并出现了工笔画快餐化的现象。技巧虽然是完成创作的保证,但在创作中以技炫技,丢失了最本质的精神内核,缺少应有的精神修养,使工笔画的写意性就成为空谈。因此,工笔画家要有良好的精神修养和一定的精神高度,要有对人文精神的关怀,追求格调的高雅,寻求真善美的和谐,寻求变革与继承,内容与形式,肌理与材质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创造为主导,吸取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兼收并蓄,抵御媚俗、颓废、浅弱的风气,表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睿智精神为首选目标,传递有自己真情实感的美的愉悦,来实现当代工笔画写意性的现代美学理想。
第三,工笔画的写意性要注重情趣表现。情趣是画家心境的自然流露,是画家对生活的积累与思考后的一种表现,是对生活态度的反映,是画家对生活提升后的一种精神传达。情趣和气韵有密切关联,古人论法,气韵为先,因气韵可产生不同的情趣,源生不同深浅的意境,如有绵美的,有阴柔的,有平和的,有空灵的、有简约的、有气势宏伟雄浑壮阔的,有深远幽微的等等,这跟画家的主观意识,个体情怀所形成的审美风貌和内在格调有关,并直接影响到情趣的呈现,在水墨写意画里面是笔随心动,意气恣横,有妙手偶得,自然天成之韵味,在工笔画里面是慢慢倾吐,调动各种手段营造氛围,有致臻妙境之功效,体现的都是一种格调,一种韵味,重要的是传达给人们一种情趣的感受。不管是从较远时期的形神兼备,或者是到较近的似与不似之间主张,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把情趣传达。情趣的产生和表现跟社会文化背景也是有密切关系,往往社会文化背景对审美情趣有决定性作用,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创造和表达。如以表现女性题材工笔画为例,最早的女性题材工笔画基本是烈女、节妇、贤妻,礼教色彩浓厚,在盛唐时期形成以丰满、清新、高贵作为欣赏女性之美为主题的画种,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审美情趣的变迁和发展。现在时代完全不一样,现实中充塞着各种时尚、前卫元素,现代女性生活方式及她们自身对美的诠释,为我们表现情趣提供了无限的选择。对于选择表现当代女性题材的工笔画家,不仅可以继续体现中国女子自古以来的高洁、清雅的传统审美情趣以外,也可融入更多现实生活意味的闲适怡情和矜贵持重的时代情趣,表现她们单纯、健康、怡然自得,时尚而又热爱生活,也表现貌似平坦却有承受生命的欢乐和痛苦的力量的自信、自立的当代女性之美。这些都可成为创作当代中国女性题材作品的审美情趣依据。工笔画有工整细致、刻画入微、具像写实的功能,具有很强的制作性,但绘画艺术是抒情寄性的艺术,工笔画营造氛围也需要一定的激情,如果陷入制作性太强,或者太过于理性的去画工笔画也容易造成失去情趣的弊端,所以,工笔画家情趣意识往往要在理智和激情之间自觉的不断平衡,不仅要求有形神兼备的能力以达到传神写照,又要有发挥工笔画营造氛围优势的能力以完美的表达情趣,在创作中,澄怀观道,移情于景,形式要出陈入新,选择适当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以有效的表达情趣,做到意与法的统一,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使心灵的感悟畅达笔端,使观者感到画有尽而意无穷,工笔画的写意性自然地得到实现。#p#分页标题#e#
第四,加强工笔画的写意性还要加强对品味的追求。中华民族是一个细腻的民族,喜欢用品味去衡量一个人的德性,在艺术界也常用品味去衡量艺术家的综合水准,包括修养、品质、才学及他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味的追求能使我们努力做到感官的超脱和精神的超越,在面对充满诱惑的现实中开辟一片心灵的净土,能使我们不断领略到法度之外的妙境。品味有文野、高低、粗俗、贵贱之分,这些与时代背景和画家本人的修养、品质、才学以及他的追求有关。如唐宋以后,审美趣味由浓转淡,崇尚野逸、简约、素雅的美,品味也进入到另外一个境界,这是文人进入绘画体系以后的作用;有“十日一石,五日一水”[9]72之说,那是一种良苦用心和超脱功利的创作心态,他们在用心追求品的品味体现在作品之中。我们在品他们的画作时能感受到他们对一石一水的情感,品出他们对绘画的真挚与热爱,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忘我境界的人生品味。
追求品味是使工笔画作品提升境界的有效途径,缺少对品味的追求作品,便容易落入俗套,会为繁多的技法和丰富的材料所困。在创作中要把画面的追求上升为一种有品味的精神追求,把内容、形式、节奏、韵律、笔墨、色彩等诸多因素都以有品味来统一在画面中,能更有效地让材料和技法都为形成有感染力的意境服务,不是对笔墨的玩弄和对技法的显摆,而是技和道有品味的完美结合。让观者在观赏你的作品时能品出你画一根线、一个点时的情境,品出你用一块墨色在画面所延伸的意韵,品出你对色彩别致的独特情调,品出你在画面所传达出的美妙心境,让画面的艺术形式、节奏韵律、笔墨色彩给观者回味无穷的品味,就像是陈年老酒清香四溢、琼浆玉液沁人心扉的神妙玄韵,从中因你的品味的传达得到一种精神享受,一种精神启迪,一种心灵的慰籍。所以,工笔画家在发挥工笔画特性时,应把对品味的追求和品味的提高作为创作的重要因素,让作品带给观者无穷的意境感受,也是工笔画追求写意性的目的所在。
总之,工笔画的写意性体现的是中国绘画的精神实质,是工笔画固有的美学特点,也是工笔画博采众长和兼收并蓄的基础,是工笔画家突显创造个性的保证。工笔画写意性的实现无法率然而得,而是“意匠惨淡经营中”,需要长期的学识修养,以意运法,画因“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9]72需要不断感受传统的精神境界,关注现实生活中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超然物外,澄静明澈,轻抒漫笔,致臻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