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外音乐教育系统的启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元化的社会秩序受到了冲击,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式、发展式的发展状态,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后现代社会正在悄然形成,而后现代的教育思维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外国教育体系,如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铃木镇一、美国的综合音乐素质教育体系等,它们为什么能够在后现代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且不断发展呢?它们本身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使其发展有如此的生命力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把它们放在时代的背景下进行了思考,发现了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后现代思维和理念。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是在建筑学中出现的,是指以背离和抵制某些古典主义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①,后来这一主义又被移植到文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面对复杂的后现代主义,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去分析教育呢?从教育问题的角度来分析是一个不错的立脚点。因为我们了解、分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教育中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现代社会主要是指17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它追求效率、注重理性、忽视过程、推崇科技,在现代教育上的表现是重精英、重效率、重结果,在音乐教育上的表现就是忽视学习趣味、忽视个性发展、缺乏人文关怀。后现代是相对应现代而提出的,它注重联系性、推崇非同一性、追求创新性、主张去中心。在教育的表现上就是,通过提供一定的情景、条件让学生主动去构建自己知识的动态的过程,是关注学生个性,学习过程的教育。通过后现代来审视教学,会有新的发现与尝试。而本文就是在对现代音乐弊端分析的基础上,来审视国外的几种主要的音乐教育体系,以期对改进和完善我们现代的音乐教育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现代音乐教育的弊端 现在音乐教育上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忽视个性的音乐教育。科技在工业革命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的发明创造者易成为被人们所推崇的精英人物,因为他们所发明的工具远远胜过原来成千上万人叠加的人工劳动成果,教育为了培养更多的精英人物,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方面都是提倡“难、繁、精”,在教学上提倡向精英人物学习,每个受教育者的学习目标都是要通过学习高深的内容成为精英人物,理想越远大越被受到重视和表扬,每个受教育者无论是否拥有学习高深内容的潜质和兴趣都要朝着这个目标而奋斗,否则就不会受到周围人赞扬和鼓励,很难找到自己的价值。而那些被强迫学习这些高深难度的人很容易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具体到音乐课程的表现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设置以难、繁为主,精选本学科的最精炼、最经典的内容来教授学生,以求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具有高深音乐技能和素养的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就是看是否能够演唱有难度的歌曲、演奏复杂的乐曲。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恐惧、害怕心理,使许多学生在枯燥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之后变得讨厌音乐,而那些少数“音乐精英”则是只会演奏或演唱教师所教授的内容,音乐表现也是和教师所授如出一辙,这样的教学不仅对学生成长不利,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2.忽视趣味的音乐教育。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社会化生产使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但是这样高效率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以一定的代价为前提的。首先,学习过程单调。把音乐教学过程视为控制和训练的过程,学生要听从教师的安排,教师把学生视为需要加工的原料,用工业化的生产理念和模式来教育学生,使学生都成为毫无个性和特点的“规格统一的产品”,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都是千篇一律的“产品”,毫无创新,若是我们的社会成员都是一样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失去了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社会便很难发展。其次,音乐创造力的丢失。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采取以教师教、学生学的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学生很少有时间去思考和质疑,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就渐渐地消退了,最可怕的是当学生形成善于服从、缺乏质疑、缺乏创新的思维定势后,就会影响他们以后的音乐学习和生活,对音乐的理解是唯“作者”“权威”为正确,没有自己的感受。 3.忽视人文的音乐教育工业生产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缺乏人文关怀,无论采用何种生产方式和过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生产出来具有竞争力、有市场的产品。在现代教育上的表现就是一味注重升学率和学生成绩,为了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压缩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如体、音、美等不需要考试的科目。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了较多的知识,但是却国外音乐教育体系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郝赫艺术教育缺少生活的乐趣,缺少人文的气息与活力,这也与单一化和忽视人文性的评价方式有关。首先,表现在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认为人们有九种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若是评价时只注重某一方面的智能为判断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就不会全面和合理了。在音乐教学上的表现就是过于注重音乐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学生的音乐创作和个人理解。其次,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在教师为学生贴上了“音乐差生”的标签之后,学生是很难再对音乐有兴趣了,也很难“翻身”,当学生离开学校后,在面对需要音乐表现的场合(如单位的聚会、晚会),他在心理上是处于“音乐恐惧”状态的,不能自信大方地进行音乐表现,也感到很难融入到大家的娱乐活动和氛围之中,感觉不到娱乐和开心的气息。相反若是老师能够给学生的音乐表现以正确、全面的评价,学生也会能对自己音乐表现等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通过合理的形式和方式融入整个活动之中,而不是一个“局外人”的角色,这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二、从后现代的视角来审视国外音乐教育体系及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1.提倡教学的本土化和个性化。这个观点是针对教学内容过于标准化的问题提出的,本土化、民族化是指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富有自己特色的音乐文化和音乐表现形式。如奥尔夫教育体系中,音乐教学内容也是家乡的语言、童谣、民歌舞蹈的创作素材和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增进对家乡的理解,做一名热爱家乡,有自己思想和个性的人;奥尔夫乐器的种类也不是固定的,也是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符合具体情景的创新来组成的。又如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认为,“在传统的民间歌曲中,人民数百年的情感永恒地保存在一个久经锤炼的完美形式中,民间歌曲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学校。”②在教材中有大量的民间歌曲,在教学活动中有民间歌曲的排练和演唱活动,这种音乐体验式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和创作本民族音乐打下了基础。美国综合音乐素质教育,以美国的社会现实为基础,美国是移民国家,多元性是其主要的特点,音乐学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能从创作、表演、制作、历史的等角度进行论述,通过这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多层思维的分析能力,树立对其他民族尊重、理解的态度。每学期的教学活动也被分为六个方面:听觉、演出、创造、指挥、分析和评论估价。这种多形式的音乐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对音乐充满探索精神的学生,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生,是有自己见解的学生,我们音乐教育的生存也要立足本民族的文化,结合时代的特点来发展。#p#分页标题#e# 2.注重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和创造性。这是针对反对音乐教育的枯燥性提出的。音乐学习不只是为了学会几首作品,而是为了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和能力,若是教学过程太单调或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就缺少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很难有批判的意识和思维,因为只有有了反思、批判意识,才能有新思路、新观点的产生。创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了不确定性和非中心性,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以歌曲、舞曲和进行曲为三大支柱,所谓的三个支柱来源于希腊的神话,传说地球是由三条鲸鱼支撑的,以此来比喻歌曲、舞曲和进行曲。这样对孩子们来说具有趣味性,也容易理解,而以后高年级的教育形式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变化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突出的就是即兴的创作活动,通过即兴创作培养人的想象力合创作力,而且创作在游戏的活动中进行,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到学习音乐的满足感。美国综合音乐素质教育分为五大环节: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的即兴创作、巩固概念,目的是让学生成为音乐课上的探索者,去主动探索声音、节奏的奥妙,去探索真正令人神往的音乐世界的奥秘。③这也是学习过程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并举的教育体系,所以现代音乐教育体系要多关注教学的过程和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3.强调人文关怀和学生的发展性。国外几种教育体系都是具有发展性的,这与它们注重人性化、人文化的特点分不开。奥尔夫认为学习音乐最终是为了促进人思维的发展,对精神的探讨,教育是手段,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评价音乐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同时它的音乐原本性、音乐游戏都是建立在人的本能之上的教育思想和活动,他认为音乐、舞蹈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活动来激发人的原本的音乐欲望。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该体系的创作源泉就是发现在音乐节奏学习上有问题的学生却在日常生活中的走路很有节奏感,于是尝试把韵律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发展了体态律动——达尔克罗兹德尔主要教育手段。若不是从人原本的、自然的行为中去反思音乐教学,也就不会有该教育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这些音乐教育体系能够在后现代社会上处于影响的地位,关键是具有了后现代课程范式特点的因素(如本土性、个性化和人文性)。本文上述的分析和论述只是想说明,每一种教育体系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它能够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能够与时俱进,具有新时代、新环境的发展所需的养分,现代音乐教育要取得发展就要克服自身的弊端,就要向这些后现代特点来靠拢。同时这些国外教育体系中也存在着不完美的地方,而它们所存在的后现代音乐教育的理念和特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