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纸扎艺术概况及其保护,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原生态下的浙江纸扎艺术概述 纸扎是我国民间普遍存在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共同体。民间美术自身就具有“原生态”的本质,保持和显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发性,来自平民大众和乡土基层。原生态纸扎不同于现代的新式纸扎,现代的新式纸扎主要通过印刷品的组装完成;而原生态纸扎是通过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和传统纯正手工工艺制作,充分地体现民间艺术淳朴的气息和原创性的艺术特征。 “浙江”是钱塘江的古称,意为曲折的江水。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浙江文化属于典型的“中国东南文化区”,是构成吴越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民间艺术的区域特征与其地理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地域沉淀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浙江地域的民间艺术也自然具有别具一格的特色。 纸扎,又被称作扎纸、扎作、糊纸、扎纸库、彩糊等。广义的纸扎包括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等;狭义的纸扎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对祖先的祭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心灵的慰藉,通过祭祀活动体现出来。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祭祀纸扎成为民间美术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实物祭祀演变而来,曾经是社会发展和文明的显现。在祭祀丧俗活动中,原生态纸扎既有充当祭品的实用性还兼具自身造型、结构、色彩、表象的艺术审美功能,为祭祀活动增添神秘、朴拙、生动的民俗文化的色彩。本文所涉及的纸扎艺术主要是指与民间祭祀活动及丧葬相关的内容。 二、原生态纸扎艺术与民俗活动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形式。很多民间艺术根植于各种民俗活动之中,民俗活动为民间艺术提供了发生、发展的土壤;民间艺术也为各种民俗活动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原生态纸扎艺术在研究各个不同地域的民俗研究中成为有效的途径,在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民间艺术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 原生态纸扎是丧俗活动中一种重要而普遍的形式。包括用纸钱、纸人、纸马、纸建筑、纸船等祭祀亡灵,寄托对亡灵思念和缅怀,以表达感情。将纸扎品燃烧殆尽,只剩下灰烬,纸扎品伴随着升天的灵魂,这与“生命二元论”的思想相契合。 纸扎除了在丧俗活动中出现,还在祭祀活动中也有应用,一些特定的民俗节日扎制的神像、戏文纸扎、建筑器物等,浙江地区相对于北方地区扎制的物件体量较小。浙江温岭石塘、箬山一带,在每年的七月初七时候,都会为家里未满16岁的孩子扎制彩亭或彩轿,男孩扎彩亭,女孩扎彩轿,现在基本都扎彩亭。彩亭中央供奉着七娘妈纸扎人,彩亭的周围扎制一些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戏曲内容,如《八仙过海》《大闹天宫》《西厢记》等。年满16岁要扎制满金亭或满金轿,满金亭除扎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外,在底层还扎有带雨伞赴京赶考的纸扎人,祝福在成年后能够事事如意、一帆风顺、富贵荣华。纸扎艺术在民俗活动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载体,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民俗活动和原生态纸扎艺术为地方历史研究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温岭石塘七夕的祭祀习俗与其他地方广泛流行的七夕祭拜习俗不同,一些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当地的七夕祭拜习俗与北宋开封、南宋杭州当时的祭拜形式极为相似,只是人物发生一些变化。宋代以后这样的祭拜形式在大陆地区基本消亡,而在一些沿海岛屿地区却一直延续下来,这些地区应该为遗迹地,为研究七夕节的演变、民俗、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鲜活的佐证材料。 三、原生态纸扎艺术的种类 原生态纸扎艺术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按照纸扎的题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人物类纸扎、动植物类纸扎、建筑器物类纸扎和戏文类纸扎等。 人物类纸扎包括神佛造像、传说人物、童男童女、各类侍人等。浙江地区的纸扎作品,经常看到的题材有道教神像、佛教神像、济公、妈祖等,纸扎造型严谨细致,头饰、服饰色彩配置与面部形象粉饰格调清秀、神态端详,具有独特的江南地域气质,这类纸扎一般在祭祀活动中使用。 动植物类纸扎包括牛、马、鹿、大象、仙鹤、苍松、寿桃、梅花等,这一类的动植物纸扎所选取的题材都是具有象征性寓意的内容。如仙鹤象征着长寿,同时还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品德,常与苍松结合取其“松鹤延年”之意;“鹿”与“禄”谐音,鹿本身在古代就有长寿寓意,鹿常与松一起使用,取其富贵吉祥、长寿延年的寓意;苍松、寿桃都有长寿的寓意,梅花的五个花瓣有“五福临门”的寓意。动植物纸扎在民间都与丧俗、祭祀活动中的祈福愿望的主题相互呼应,从而更好地渲染丧俗、祭祀活动的气氛。建筑器物类纸扎包括楼台亭阁、牌坊、家具、摇钱树、聚宝盆、金银山、交通工具、日常用品等。 建筑器物类纸扎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人们认为死后的灵魂在另外的世界中也需要安身之所和各种生活用具,轧制精致的建筑器物烧掉,来安慰亡灵。建筑是以竹条扎成骨架,运用绘画、剪纸、拼贴的工艺手法,根据建筑的各个部位的不同特点进行装饰,建筑的屋顶采用绘制出瓦片的装饰纸拼贴,建筑的梁柱都采用雕刻的纹饰,窗棂也是镂空的雕刻,墙裙用带有砖块纹理的装饰纸。建筑整体富丽堂皇,比真实的建筑更富有艺术效果。摇钱树、聚宝盆、金银山这些是前往阴间路途中过关的买路钱,同时也是阴间的货币,这些纸扎在整个丧俗与祭祀活动中贯穿始末。戏文类纸扎是指以戏曲故事、戏曲人物为题材的纸扎类型,戏文纸扎是纸扎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戏文纸扎在丧俗和祭祀活动中体现了“丧家之乐”,来满足逝者亡灵在阴间的娱乐。戏曲题材很多,如《大闹天宫》《八仙过海》《秦香莲》《白蛇传》《红楼梦》等,戏文纸扎人物的轧制,根据具体的戏曲人物的个性,或写实,或夸张,或淡妆,或重彩,体现人物身份的生、旦、净、末、丑特征,面部、装束、动作都与戏文剧目中精彩的场面类同。如戏文纸扎《大闹天宫》的人物刻画就十分精湛,玉皇大帝坐在中间面露慌张神色,二郎真君、托塔天王、哪吒、天兵天将手持兵器,悟空手持金箍棒有欲打之势,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大闹天宫的情景。悟空的形象特点动作形态尤其突出,构图形式以中轴线对称为主,表现手法以写实与夸张的艺术相结合,这些都体现了戏文纸扎技艺的成熟。#p#分页标题#e# 民间纸扎艺人在传统的传承技艺中也不断地总结和探索,戏文纸扎的材质、纸扎的技术、纸扎的题材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原生态纸扎艺术的工艺 原生态纸扎艺术的工艺流程比现代的新式纸扎复杂得多,新式纸扎只要两三道工序,而原生态下的纸扎要十几道工序,如选料、下料、扎骨架、翻模、裁剪、裱糊、彩绘、整形等。 1.选料。纸扎的制作材料较多,纸扎的结构框架根据地域的不同选材也不同,北方用秸秆、芦苇居多;南方常用芦苇、竹子。浙江地区盛产毛竹,基本都使用竹制材料,竹制材料硬度较好,还具有一定的柔韧性,经过火烤或加热可以折出各种弯度,有利于塑造不同的形体。头部面部的泥塑材质的选取也很关键,泥质材料要细腻,干燥后不开裂,陶泥可以满足这些要求。纸质材料用材种类有皱纹纸、毛边纸、普通白纸、色纸、蜡光纸、金银箔纸等。皱纹纸适合制作粗布服装材料,白纸、色纸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物件的色彩需要来进行选取,如人物服饰、道具、建筑装饰等。蜡光纸适合表现光滑的绸缎材质,金银箔纸适合头饰、服装边角装饰、建筑装饰、盔甲、武器等。 2.下料。根据纸扎所需要的材料与规格下料。结构材料下料,依据扎制的纸扎结构所需用竹质材料的规格,裁剪不同尺寸,如建筑、器物需要较长的尺寸;戏文、人物需要较短的尺寸,10~30厘米不等。 3.扎骨架。骨架是整个纸扎作品的支撑结构,直接决定了制品的尺寸、形状、结构等。扎骨架是将已经裁制好的材料依据纸扎的基本结构扎制起来。扎骨架要求扎制要扎实,易于裱糊,扎制建筑、器物、人物、动物等纸扎作品,能够体现出重要的形态动势特征。扎骨架的绑扎有几种方法,原则上是先扎较大的骨架,然后再扎较小的部件;绑扎采用的材料也各异,有纸绳、麻线、棉线等。骨架扎制一般都参照民间流传下来的样本,建筑、器物等的扎制也有以书籍或绘画作品为参照。 4.翻模。是制作戏文纸扎或人物纸扎的重要步骤,主要是人物头部的制作,将和好的白泥紧压在模具的里面,会挤压出相应的人物头像。翻模的模具都是传承下来的,模具的精细程度直接决定了纸扎人物的面部特征。 5.裁剪。这里的裁剪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粘贴在骨架上的体现形体结构的裁剪,这些剪裁是以形体结构为依据,不同的块面裁剪成不同的形状,面积比形体块面稍大一点便于粘贴;另外一部分是装饰在纸扎上的附属装饰类刻纸,装饰类刻纸和剪纸中的刻纸类似,主要是一些小的装饰,用于建筑构件、服装衣帽边角装饰、各种花纹装饰。 6.裱糊。将裁剪下来的部分,粘贴在相应的骨架上面。裱糊采用乳白胶或糨糊作为黏合剂,裱糊时不要拉得太紧以防止骨架变形,先裱糊大的部件,然后再粘贴一些装饰附着的配件。纸扎制作中裱糊工艺很重要,如同给骨架穿衣服,所以在裱糊时一定要注意外观的整洁,这直接影响到纸扎的视觉效果。 7.彩绘。主要应用在纸扎的表面装饰上,包括建筑构件、器物的装饰、脸谱、服饰等,绘制的手法有与工笔国画技法相似的皴染技法和平涂勾线技法。彩绘的颜料色彩使用国画颜料或广告颜料,彩绘分为裱糊前裁剪画面的彩绘和裱糊后纸扎部件的彩绘;彩绘的颜色经常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面部的色彩多用写实性脸谱的色彩,衔接柔和,以晕染手法来绘制;夸张的脸谱相对色彩对比强烈,以平涂手法来绘制,其他建筑构件雕塑、器物纹样等彩绘以点缀为主,绘制手法比较随意。 8.整形。纸扎制作的最后步骤也是关键的一步。扎骨架时有一些边角突出的部分影响纸扎外形的美观,需要将这部分裁剪掉;裱糊的时候因为裁剪的纸张不能够完全符合结构要求,会有一些多余的纸边也要剪掉,从而保证纸扎的美观与整洁。 五、原生态纸扎艺术的现状与保护 原生态下的浙江纸扎艺术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也同某些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正处在濒临消失之中,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一直以来提倡的新文化、新风气,摈弃了以往丧俗活动的操办方式,直接祛除了纸扎的大部分消费;另一方面,新式纸扎对原生态下的纸扎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式纸扎的内容、形式更接近于现代人的需要,并且价格也要比原生态纸扎的价格便宜,因为新式纸扎都是机械加工的印刷品来粘贴组装而成,其材料与人工的成本远远低于原生态的旧式纸扎。旧式纸扎的做法复杂,工艺要求高,也很难收到较高回报,一些民间艺人也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原有的纸扎工艺技艺。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特别是浙江省要建设文化大省,省内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各级政府以及文化部门的扶植。2008年纸扎技艺被列入湖州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温岭“石塘小人节”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石塘七夕习俗”正式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生态的纸扎技艺就是七夕小人节习俗祭祀活动的主角。 原生态下的浙江纸扎产生和发展具有独特的人文基础、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直接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本质的东西,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体现当地人民的民俗习惯、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对于我们研究地域文化、历史、民俗、民间艺术等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值得认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