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教学中的艺术透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音乐是一种通过听觉感官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手段去传达和接受审美情感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音乐展现其魅力,就能使教学取得更大成效。 借助音乐引情人境音乐在某些方面较文字更善于表达情感,它作用于学生的听觉,更具有感染力。安排适当的音乐作背景,能起到引情入境的作用。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充满了对沉痛的怀念之情,考虑到学生课间玩得开心,走进教室时脸上还挂着笑容,与课文内容所要求的情感相差甚远,一位老师用简短的导语导入新课:“同学们,1976年1月8日,全国人民都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 随后,凝重的哀乐随着低沉的朗读声响起,课堂上顿时出现了庄严、肃穆、悲痛的气氛,学生的情感被引入到对总理的深深怀念之中。又如《长征》是一首格律诗,教师在出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线路图的同时,播放由男高音领唱的多声部合唱《长征》歌曲录音,借助商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声情并茂的音乐声中,抽象的“五岭透巡”和“乌蒙磅礴”在学生脑海里转化为鲜明的形象,使他们产生了如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借助音乐激发情感一堂好的阅读课要能让学生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激起感情共鸣。但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积累不多,与作者的情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借助音乐就能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形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月光曲》一文文情并茂,但学生读课文时往往难以领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和曲子所展示的音乐形象。 教师边朗读课文边配上贝多芬的《月光曲》的相应乐段,可使学生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唤起相应的情感共鸣,脑海里浮现出生动的音乐形象:海面上月光皎洁,如碎银闪烁,月亮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后,又在薄如柔纱的云层里穿行,多么柔美的景色啊。 此时,音乐与文字有机结合,学生不仅对音乐形象有了鲜明的感受,更体会到了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第二次播放音乐,学生随着音乐再次朗读,时而柔和舒缓,时而高亢激昂,他们的感情与贝多芬在乐曲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又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为帮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利用音乐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用一段悠扬舒缓的乐曲配乐朗、读,把学生带进那欢乐的绿色海洋。学生们被深深陶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再如在古诗教学中借助美妙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激起情感,领会诗的内涵。 借助音乐陶冶情操在许多语文课文中,都饱含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只有充分理解这种思想感情,才能扣击心弦。如《荷花》一课,教师先通过投影展现荷叶、荷花在微风吹拂下婀娜多姿的自然美,让学生充分体会荷花的美,再配上音乐《荷曲》,让学生朗读。学生在音乐与文字的双重刺激下,通过视听联觉,找到了文字与乐曲情感上的共同点。 学生那有声有色的朗读声,表明他们已完全进入到美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如《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草原》等写景抒情的文.教研学究章,都可以配上一段优美的乐曲,借助音乐的情感性特点,把课文的诗情画意表达得更加细腻入微,使自然界的美具有可感性。 学生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氛围中,能增强审美能力,陶冶美的情操,真正体验到投身于美好自然环境所产生的欢愉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