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技术与艺术体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电影中的技术与艺术体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电影中的技术与艺术体现

 

回望2010年,这一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无疑是市场发展最为迅速的一年。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2010年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106亿7167万元,相比于2009年的62.06亿元增长超过了60%。城市主流电影市场放映场次830万场,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突破6200块,观影人数更是比去年增加了44%。这些成绩,对于国家文化产业和电影产业的发展有决定性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要指出哪一种技术对于2010年的中国电影创作和产生了特别明显影响的话,“数字中间片”技术是最为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的观念和技术方法,已经越来越被广大的电影制作者运用和认可。中国电影票房排行前十位的电影(-/J:子弹飞><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叶问宗师传奇>《赵氏孤JL)<大兵小将>‘大笑江湖>‘山楂树之恋>《锦衣卫>以及其他票房成绩优异的影片,创作者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日益成熟的电影数字中间片技术。   可以说。“数字中间片技术”为2010年的中国电影制作和票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数字中间片技术把电影制作工艺水平和影像质量水平,推进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成为了电影的新技术、新工艺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的典范。对于我们学习电影的学生以及广大的电影制作人来说,电影制作数字化的高新技术,成为了我们应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部分。   一.发展脉络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数宇中间片是由科恩兄弟执导的影片《霹雳高手>.当时导演采用Dl对于影片的色调以及饱和度进行了特殊处理以求真实的再现当年美国的社会风貌.而这些效果是以前传统技术下无法实现的效果。其实Dl技术在2000年之前也是有过应用的,之所以在这时候才逐渐成熟和普及,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科技发展的制约,毕竟利用数字中间片技术制作的影片,都需要经过胶转磁、再到最后的磁转胶等一系列的过程.这需要足够大的存储空间并花费足够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和电视技术充分交融的大趋势下,视频领域中的调色工艺和理念开始渗入到电影当中并在一些发达国家迅速发展成为电影生产工艺流程中的标准。拿好莱坞为例,2005年的时候DI技术在电影中的比例占至9了60%.而到了2007年好莱坞利用Dl的影片就达到了100%了,而像澳洲、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目前的DI应用率也几乎达到了100%。可以说,要想要求影片的质量好,就必须用到Dl,否则很难满足影片的要求。只是很多导演可能出于个人喜好或者其他的原因,他们还是喜欢运用传统的电影制作工艺。曾经因拍摄《x战警(X—menI》系列影片而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摄影师NewtonThomasSigel,ASC在接受美国摄影师杂志采访时说:“数字中间片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来(对画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控制。当你在对你的影片进行调色时,你能够像在原始拍摄时一样对影片旌加直接的影响力:”以往,中国电影在后期制作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数字中间片、特效、动漫等部要拿到国外去制作,当然我们可以想象只有极少数大制作的影片像《夭下无贼》、《无极>等才有足够的经费到国外去进行数字中间片的处理.这也使得许多中小成本的电影望洋兴叹了。为了解决中国电影制片和后期制作这两个行业的燃眉之急.同时通过对于国外数字中间片工艺的考察.充分的认识到数字中间片对干中国电影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广电总局科技委电影专业委员会和电影局于2005年5月组织了一次盛大的电影人聚会。这次聚会汇聚了中外多名有过数字中间片制作经历的电影艺术家.为国内的电影导演和摄影师详细深入地介绍了数字中间片的先进性及其工艺流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由于这次数字中间片研讨会的召开,促成了华龙电影数字制作公司与八一电影制片厂关于影片《太行山上》的合作.中国电影数字中间片的序幕由此拉开。2005年6月24日.在深入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由华龙电影数字制作公司采用数字中间片工艺进行影片《太行山上》的后期制作。8月8日.影片《太行山上》的数字中间片制作完成,在八一厂洗印车间的放映室进行验收。整部影片的底片剪辑了6大本,2个小时,全片1650个镜头(包括128个特技镜头)全部进行了调色。在与传统光工艺制作拷贝的对比之后.数字中间片工艺制作的拷贝无论从清晰度,色彩以及画面的稳定性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2005年8月15日,中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采用数字中间片技术制作并进行全片调色的电影《太行山上》正式在影院上映了。经过了一年多的探索,华龙电影数字制作公司于2006年利用数字中间片制作完成的影片‘云水谣>被业界看作是国内首部采用完全符合电影底片密度的DI国产片。在这部影片里,数宇中间片的运用已经比较成熟,不同场景的色彩控制.以及部分场景的抽色处理.都为本片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加分不少。有许多如梦如幻的优美场景.是很难通过传统的胶片电影工艺做到的。随后的几年里,随着中国电影业的整体发展,国家政策上的积极支持,数字中间片在国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产片运用到了这项技术。像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赤壁>‘非诚勿扰》《满城尽带黄金甲><南京!南京!>《集结号>等影片都是采用的数字中间片技术进行制作的。影片<南京}南京!’就是利用数字中间片技术,将原本彩色胶片拍摄的画面处理成黑白画面,这样更加凸显出影片的纪录风格,显得更加庄重,更具有视觉冲击力。‘集结号>整个电影呈现出一种灰蓝色、灰土黄色.增强了该影片的历史感和战争的质感。对此《集结号>摄影师吕乐深有感触.“数字中间片技术的使用也使影片的摄影创作上有了更大的空间。拿战场上的情节来说,整个战场的色调要求蒙上一种灰绿色的调子.这在以前只能通过采用不同的滤色镜以及在置景和道具上做文章,而人脸的调子和光线的调子很难准确和统一。在<集结号>中,使用数字中间片系统调整画面的色调为拍摄带来很大的方便。”   二,数字中间片工艺   (一)传统工艺  #p#分页标题#e# 过去在电影胶片为主体的情况下,电影技术工艺是非常严格和细化的,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技术程序。即便是在传统的胶片电影中,“中间片”的意义也是非常丰富的内容。在传统的胶片电影中,中间片既是一个电影后期制作工艺的称谓,也是传统电影摄制后制作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摄影师拍摄的原底电影胶片,带有原始影像的底片被洗印出来后。所得到是“原始底片”或者是。母版底片”。   它是全体创作人员和制作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决定未来影片质量的关键素材。是其他后期制作人员最为珍贵的画面原始资料,也是整个电影后期制作的核心。在这样的一个指导思想下,冲印以后的原始底片是不能够被损坏。这样。通过洗印的原始底片,在印制了正片样片以后.就被立即封存和保存。这个复制的版本——正片样片,就是严格意义上的“中间片”,所有的电影后期工作环节.就是围绕着这个。中间片”——正片样片展开。   用这个正片样片进行整个电影胶片的后期制作,决定了电影后期制作流程的复杂性.其中包括:剪辑,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特技合成,技巧剪接等。   套底,配光(一般电影的配光要配三次.传统的配光工艺的配光效果不能当时看到)等各个技术和艺术的环节,它将充当载体的角色,最终直到剪接版本的完成,原底印出一校二校三校拷贝,以及翻正、翻底、大量印制拷贝等多道工艺。胶片的制作,在影片剪接的过程中,“中间片”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复制——曝光——洗印——剪辑——配光——复制,一部影片由于特殊需要,会有非常多的中间片制作,其制作和使用也相当复杂和繁琐。也存在胶片洗印工艺较差,技术质量水平不一,导致画面影像损失严重的情况。电影数字技术方式带来电影制作工艺的大规模变化,数字中间片成为了一项技术的平台和保证。采用数字技术和数字中间片的方式来进行电影制作,成为了影像质量的根本保证和最佳的方式。   (二)数字中间片概念   在今天,怎么样认识电影数字中间片?在完全数字技术的条件下。利用数字摄影机进行拍摄、数字中间片、数字后期制作和数字技术工艺拍摄上。仍然也包含了非常多的意义和程序。   首先,数字中间片(简称DI,DigitalIntermediate)——指的是将整个运用数字技术拍摄的电影(无论是用胶片拍摄还是用数字技术拍摄),进行相应的高分辨率数字化处理,然后,在此影像的基础之上,进行对影片的素材编辑、剪接处理、色彩调整、数字配光、后期合成、视觉特效、字幕制作等一系列制作的工作,并最终按照技术要求,将完成的影片(数字讯号、载体)输出到电影胶片或者其它类型的数字介质上处理方法或处理过程。   严格地说,在数字化技术繁荣的今天,“DI”数字中间片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基本上是直一个工作的范围或者是一个工艺的流程。一般的情况有两种基本的认识:   1.用数字技术的形式来对拍摄的电影(胶片转磁以后)的素材进行影调、色彩的调整,对影像的合成、特效制作等后期的处理的过程,它处于拍摄完成和最终发行放映完成片之问,因此,称为数字中间片。   2.另一种认识和定义认为,数字特效也是和拍摄一样,是属于前期制作的环节,“DI”仅指数字配光、数字调色的影像制作的这个最后环节。   DI在电影胶片拍摄为主体的时期,开始也仅仅是电影特技制作和影像创造追求的一个方法,也大部分是为了得到特殊的视觉效果,比如‘终结者2>里面的液体金属机器人、‘侏罗纪公园》中真实感极强的恐龙、‘铁达尼号>里面的巨舰断裂到沉没的全过程等。   早期的存在,也作为整体胶片剪接和制作系统的体格非主流部分,这样一些特殊的视觉影像效果.处理完成以后会重新输出到胶片上,经过洗印后.再进行传统的剪辑处理。因为当时技术水平没有达到应用自如的程度,计算机内存、速度、硬盘也达不到应有的程度,数字技术和工作站也无法支撑其相应的特效制作。数字技术中的存储方法也非常复杂,制作成本居高不下。一格以2K分辨率16bits色彩深度量化的电影画面会占用大约20M宇节空间。而如果使用对于35ram底片来说最接近完美的4K分辨率量化方式,单个电影画面将占用80M字节,每秒钟的数据流量会达到将近20000,整部电影的数据量之庞大程度可想而知。原始素材数字化后的海量数据存储以及传输上.也存在着技术处理和艺术创作方面更高层次的问题•作为一种新的工艺,由于引人了底片数字及还原胶片的过程,并加入新的创作环节,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后期制作的成本。目前在国内,国产影片每年大概有400部,真正进影院的可能有100多部,而且这些影片的成本大多超过几百万。一部比较正规的DI后期制作成本大约在50—60万元.这对于大部分中小制作的国产影片来说,绝对是笔不小的投入。   传统上,电影制片一直是线性的过程。镜头在摄影棚或现场拍摄后.底片便会被送往洗印室。次日早晨这些镜头便会通过投影的方式由导演检查和签收,随后下~组镜头又会以同样的程序处理。拍摄结束时.所有的胶片都会被移交给剪辑师,剪辑师将之剪辑成成片.再由导演审核和签收。剪辑师在对底片进行剪辑的同时还使用校色器通过打印机中的光阀对镜头进行处理.以使通片色彩一致。成片在通过导演审核和签收后,即可进人拷贝发行和上映阶段。因此,在大多数的场合和情况下,更多的将数字影像制作、数字输出胶片作为DI的任务完成,在今天,数字放映和数字影院普及的情况下,DI的最终完成还应该包括进行一系列的相应数字技术格式放映母版。   (三)工艺流程   数字中间片Dl的质量,绝大部分取决于前期拍摄的技术质量控制。在影像的制作的整个过程中,无论作为摄影技术人员。还是后期制作人员,都需要对整个影像质量过程进行控制.而这些环节,都最终决未来的影像质量关系。这些关键有四个方面的环节:#p#分页标题#e#   第一环节:影像的拍摄——主要是通过摄影机进行影像的获取,在这个过程中,其摄影的技术控制、光线处理、整体把握。   第二环节:数字化输入——主要通过胶片扫描仪将胶片画面数字化,在这个环节中,仅电影所需要扫描的胶片长度就可以用“恐怖”来形容,因此效率、输入质量、存储空间都成为这个环节的重要问题,为了避免如此大规模的胶片扫描,可以采用胶转磁进行初步剪辑工作。   第三环节:数字化制作——在进行玩胶转磁的工作后,我们首先对磁带进行非线性编辑,会形成EDL表文件,这时根据EDL表自动套底扫描,数字特效.数字配光,形成数字母版(DSM)。第四环节数字化输出——数字母版作为最方便与质量最高的一种输出,它可以作为存档之用,以备转换到其他数字输出格式.比如光盘DVD/BD、互联网视频流、网络媒体,或者为数字影院发行之用。当然如果要转换为胶片放映,则需要通过胶片纪录仪输出.然后送洗印厂制作发行拷贝。   数字中间片的具体的工艺流程:1.首先将电影胶片的样片以标清和高清的分辨率进行扫描转换成数字磁带。扫描过程中需使用一台daVinci2KPlus或者实时电视电影机进行校色。随后可对素材进行离线编辑。在等待离线编辑完成的同时,可先期进行初次校色和效果处理,以更高的分辨率将胶片的素材扫描至数字存储系统中。一般情况下,等到离线编辑完成后再进行高分辨率扫描及其它过程。   2.获得了高分辨率画面之后,我们把画面存入服务器或存储阵列中,借助之前的一份离线的EDL表,后期人员就可以对素材进行预合成处理。这样就能确保最终的成片能与离线编辑结果精确吻合。预合成完成以后,制作人员可对所有文件进行浏览和定位,将位置信息存入Resolve的MediaPool数据库中供以后参考。接下来对图像套片,合成好后进行回放检查是否与离线编辑结果一致。相比于传统的工艺流程,这种非线性的数字中间片流程要灵活许多,因为它可以在素材上传人高速服务器之后立刻进行调色过程。   校色师根据预合成结果在最终编辑顺序中观察用全分辨率回放的素材。这使得调色师可以按照成片的顺序或任何自己希望的顺序选择场景镜头。这对于。比如说在特定的场景镜头间来回切换,很有帮助。   3.为了提高图像的处理性能.制作人员经常会用到像Inferno,flame,smoke等合成效果工作站,3D动画工作站也会在偶尔被使用到。这些工作站往往需要依赖共享存储方式,而共享存储的好处就是能方便地从各种处于存储网络中的开放系统存取寨材,从而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4.等到调色和合成工作以及其他各种处理工作完成后,接下来就是输出的阶段了。通常调色师会对来自外部的特效和图文效果加以合成,并会按照已知的EDL表进行剪辑等一些处理。随后系统进行最终的合成,并输出成片作为母版供胶片发行。在要求素材在别处进行合成或剪辑的情况下,可将素材按原始顺序而不是最终合成的顺序输出。制作人员可简单地在所有镜头中加入序号,并按顺序将带完整校色效果的镜头输出。蝴对于学习电影和从事电影的我们来说。数字中间片”其本质就是将传统胶片当中的洗印和光学技术完成的翻正、翻底、配光、调色、修饰、字幕等工艺步骤全部利用数字化图像技术来完成。按照柯达公司的测试显示,最能完整地反映电影胶片精度和色彩信息的是采用12到14比特的数字化采样和记录方式.而传统胶片洗印和光学处理技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并不能充分地呈现电影胶片的原本面貌。因此,在大银幕上投影出的影像实际上已经损失了很多的色彩细节。通过数字技术控制下的胶片扫描、影像调色以及胶片记录等技术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性能,增强了电影影像的艺术表现力。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上述影像细节上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能赋予画面更鲜活、更具有感染力的色彩情绪,让观众感受到了影像里无法直观表达的意境。   同样的,熟悉广告和MTV制作的人都知道,广告和MTV很多时候都在充当电影的试验场,对于中间片的两个主要环节一剪辑、配光,广告和MTV导演早已采用数字化的方式,那么扩展到电影环节,也不过就是数量级的增加而已。其实这样的观点并不正确,主要因为:   1.广告和MⅣ不管是高清还是标清,大多属于视频领域的播放方式.其电子显像原理和光学放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由此带来了制作环节上的一系列不同.   2.从视觉艺术角度上讲,胶片成像和CCD成像有很大不同,如果广告和MTV想给人们以“电影感”。在流程控制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3.电影的拍摄周期很长.内容很多,在完成数字中间片的过程中,需要大量镜头间的色彩转换和匹配.而广告和MTV讲究的是“短、平、快”,二者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4.传统的电影胶片一侧都有“光学声迹”,MTV和广告大多采用磁带介质纪录,如果扩展到5.1声道影院放映,在数字中间片的制作过程中,同样需要精确纪录和还原高品质的声音。   5.二者在特效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以往的电影制作.只有特效镜头才会进入数字化环节,当普通镜头与特效镜头衔接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画面色彩很难匹配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数字中间片的配合解决了。   数字中间片的影响和意义数字中间片的出现可以说是当今电影行业制作数字化革命的阶段性成果,它对于电影发展的潜在影响力是极其巨大和深远的。数字中间片的出现.让导演不用再为后期制作阶段看到低画质的画面而感到头疼。他们可以实时的在数字投影机或者高清监视器上。   要求操作人随时在审片过程中切换不同的场次。改变画面的对比度、有选择地局部对画面进行散焦和颜色调整处理,进行场景与场景问的颜色匹配,增加一些特殊光效:同时,与音乐和混录声音同步观看画面,以检验影片整体影调的一致性,随意更改故事的结构直到最终满意为止。当然导演们也可以随意的创作各种影调,色调,从而增加不同的发行版本。#p#分页标题#e#   数字中间片工艺的出现,对于制片人来说帮助也是巨大的。以前每组织一次看片会,制片人总会为时间,地点尤其是影片的放映效果担心。现在他们能够很容易的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即可组织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放映环境的看片会,并且能够在得到反馈意见之后第一时间完成影片的修改。这样即减少了后期制作的耗费时间,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延迟更改的成本。对于影片的出品方来说,数字中间片技术能以更快捷的方式获得回收投资的途径。采用Dl最后得到的完成母版,除了可以印到胶片在影院放映,还可以制成数字影院节目直接以数字的方式放映,可以制作成HDTV节目在电视台放映,可以制作成DVD和录像带发行,可以制作成流媒体的方式在计算机网路中发行或向手机用户发行等。对于关心环境保护的人来说,DI的出现可以尽可能少地涉及到胶片的冲洗过程,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废水和银、汞等对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而对于电影院来说,数字中间片制作的拷贝也为他们投资完善放映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统光学方式制作的拷贝由于其工艺上的限制,翻正、翻底、光学声学、字幕等必不可少的处理环节使得电影院在最终放映出来的效果和原片相比天差地别,采用了数字中间片制作之后,影片的画面清晰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是由于影片的后期全部是数字化制作,画面质量上的损耗几乎可以忽略,加上不断进行影调和色彩的调整,最终在大银幕上放映出来的就是赏心悦目的画面了。   不论如何,DI技术作为国际上逐步成熟的一种新型电影数字化后期制作工艺,得到了业界的密切关注。   它在数字图像系统中完成全部影片的色彩矫正。特技处理、合成、宇幕混合,最后输出不同的电影发行版本。   用于不同终端的放映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数字中间片技术作为目前国际上逐步成熟的一种新的电影数字技术后期制作工艺,得到了国内外电影业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它在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中完成全部影片的技术过程,最终能直接达到比较好的影像质量。这种技术将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更为丰富的创作手段,使电影的技术质量为艺术质量提供保证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成为未来电影的后期制作工艺根本出路和未来电影数字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当然,作为一个高科技产业,数字中间片先天依赖技术与设备。目前国内拥有一整套数字电影生产线的单位屈指可数。相较于设备升级的速度,国内的DI制作在“软件”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尤其是调光师等各类专业人才。事实上,经验丰富的专家是后期制作的核心资源之一,而这恰恰是目前国内最为欠缺的,所以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北京电影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又称为影视技术系)。电影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目前拥有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数字电影生产线,是目前国内能够实现数字中间片整个工艺流程的单位之一。‘而且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培养的研究生多数都加入了国内最具实力的电影制作公司,并且参与到了包括<唐山大地震><三枪拍案惊奇>‘非诚勿扰>等多部影片的后期制作当中。2011年,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   为了让中国电影能够可持续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正式开始招收本科学生。通过这种非常专业的方式和非常目标明确的培养计划,使这些学生能够尽快进入到数字技术领域,更主要的是把我们国内现在最缺的与数字技术有关的一些人才的培养尽快的完成。   中国的电影数字中间片技术,由于硬件水平、人员水平、制作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整体提高数字技术制作的水平。但是,这条路是未来我们国家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走好这条路,关键是跨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非常多对数字技术精通、对电影艺术制作精通的专业人员;还要严格遵照中国电影数字中间片技术工艺流程来制作电影,相信沿这条路走下去,中国电影产业定会越来越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