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课中的艺术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术欣赏课中的艺术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美术欣赏课中的艺术研究

 

美术欣赏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的机会,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体悟作品的精神内涵,提高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陶冶思想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当前,中学美术欣赏教学发展的态势,因受教学方法和教师本身素质的限制,常常使美术欣赏教学局限于本学科之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这一状况,如何结合美术欣赏课的特点,结合各学科,巧妙地运用各种技巧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就显得颇为重要。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明确审美的阶段要求   初中美术教育与成人美术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初中美术教学不是以培养画家为最终目标的,而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品质、完善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健全的智力。当前的一些片面做法,直接影响了初中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应变“填鸭式”为“对话式”教学,积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在作品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像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艺术就是要不断创新,要张扬个性,甚至要突破权威。在美术课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不以师者自居,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将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变为新型的“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美术欣赏课上,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有创新的发现,我会及时地表扬、鼓励。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情绪愉快,思维活跃,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了积极的氛围。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相传怀素观看夏云奇峰、夜闻江涛,而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北宋著名书法大家米芾因为花高价买了过路秀才的纸,不敢像以前那样随便写,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再写,而书艺大进……这些“艺无定法,道可旁通”的事例,告诉我们:既然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方法,我们在教学中何不触类旁通?即通过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中,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中国古代山水画中体现出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为此,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座“桥梁”,即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去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白居易的“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通过以上诗与画之间的对比和赏析,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另外,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美术欣赏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主义风格的作品的理解更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如在欣赏法国画家勃拉克的几何主义抽象作品《埃斯塔克的树林》时,可以一边播放摇滚乐,一边让学生去感受、去寻找画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感受用语言感性地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学生面对抽象的画面,就能很容易地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代表体积的色块,使抽象的绘画语言变成了直观可感的视觉符号。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美术欣赏课虽没有固定模式,但为有效教学落到实处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辩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探索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方法,做到“触类而旁通”。这样,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充分体现。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提高审美实效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使欣赏课从一门“老师向学生的灌输过程”,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影视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全市美术优质课竞赛中,洋思中学曹新老师的一节欣赏课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因此,我认为初中美术欣赏课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艺术作品的构图、颜色及作品的时代背景,或者用投影不停地播放艺术作品就能解决的,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能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逐渐学会欣赏,进而愿意去欣赏,那才是欣赏的真正开始!才是审美素养提高的真正开始!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就必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同时,还要尽量做到课堂欣赏教学与课外欣赏相结合,通过四季优美风景的欣赏、参观美术作品展览、游览名胜古迹等,使学生从感性的直观体验到理性的综合评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