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与色彩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视觉与色彩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视觉与色彩探讨

 

人类对色彩的感知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漫长,人类在生活中逐渐对色彩发生兴趣,并产生了对色彩的审美意识。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可见到原始人对简单色彩的自觉运用,从中国各地出土的彩陶、帛画到欧洲的拉斯科、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古代的工匠们用极简约的色彩笔触创造了极其辉煌的人类文化。人们用美术、宗教、文学、哲学、音乐以及诗歌等形式来赞美色彩,表达色彩的美感以及色彩的意蕴,在建筑、雕塑、绘画、设计等视觉艺术领域直观地表现出色彩的美感。色彩还通过文学、哲学、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着间接的传播,字里行间人们用心灵领略着色彩的美感。中国古代的诗词里就有大量表现色彩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仅从文字语言的解读中我们就可品味出诗中所表达出的浓郁的色彩意境。作为一种最普遍的审美形式,色彩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视觉艺术的创造过程,色彩的运用极其重要。   一、色彩研究概述   科学家牛顿开创了色彩研究的先河,他在1666年发现,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再投射到白色屏幕上,会显出一条象彩虹一样美丽的色光带谱,从红开始,依次是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牛顿的发现,揭开了色彩与光之间相互依附的关系。在牛顿色相环上,表示着色相的序列以及色相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将圆环进行六等分,每一份里分别填入红、橙、黄、绿、青、紫六个色相,那么他们之间表示着三原色、三间色、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等相互关系。   牛顿色环为后来的表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12色相环、24色相环等。从色相环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明度有着节奏性的变化,A、B、C三点最亮,为颜料三原色,对应的E、F、G三点最暗,为色光三原色。色相环对我们研究色彩起了十分直观的重要作用,它将色光三原色、颜料三原色的相互关系以及邻近色、对比色、补色区域清楚地显示出来,对于色彩设计中的对比调和运用非常有用。在色彩研究的进展上,1772年,拉姆伯特做出了色彩金字塔,十九世纪初,龙格设计出立体色彩球,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奥斯特瓦尔德的色立体和孟塞尔色立体模型。他们通过三维立体的直观形式,把色彩的三属性,有系统地排列组合成一个立体形状的色彩结构,对于整体色彩的整理、分类、表示、记述以及色彩的观察、表达及有效应用,都有很大的帮助。   法国新印象派画家修拉、西涅克将色彩视觉空间混合原理在绘画中进行实验,画面效果明快而刺激,富有光的颤动感。在新印象派画中,色彩被分解为纯度极高的分子,相互衬托、相互影响,编织出灿烂辉煌的色彩交响曲。   “新印象派意味着色彩在分光镜里的分裂,它们的混合通过观者的眼睛,色的分解的目的是赋予色彩以最大可能的光亮,通过相并排列的色点在眼睛里产生出色彩的光”(西涅克)。   色彩的视觉空间混合其实是一个视错觉现象,无彩色的黑与白在同时刺激视网膜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出色感。光效应艺术(Opticalart)作品通过高密度的变幻着的点与线,使人的眼睛在运动中对画面的某个部位产生出虚幻的色彩感觉。   二、色与色的对比产生色彩关系   世界上任何任何事物的差别都来自于比较,色彩之间的差别更多的是对比而产生的。白相对与黑而言才是白、大相对与小才为大,冷色对暖色而言为冷、暖色对冷色而言为暖。   色彩的变化主要来自于色彩间的对比,简约而和谐的对比产生力量;繁杂而没有次序的对比则会对视觉产生躁音的感觉。对比与调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色彩与色彩之间关系的加强即成对比,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减弱即为调和,它们是辨证的统一。克莱夫•贝尔意识到“有些颜色搭配的效果给人以快感,有些则使人浑身不安,正如不和谐的音乐一样”。与音乐中七个音阶无目的的组合并不能形成优美的旋律一样,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也要符合人的视觉的审美要求和形式规律。马蒂斯是善于运用色彩对比的大师,他的画面中仅仅使用两三种色彩便能产生出惊人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是有目的的组织的结果。“绘画要求用十分有意识的、很协调的表现手段去构成它,这同其他艺术是一样的。要像音乐那样去组织力量(色彩就是力量)、组织色调”,马蒂斯同时认为,“必须从创造出富于表现力的整体效果这种观念出发去组织色彩”。色彩间的对比是色彩现象中一个基本规律,它们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而在实际的色彩应用中,色彩的对比是一个多种因素的综合运用,它既包含色彩的三个属性,又牵涉到色彩的面积和形状,要将普遍规律与具体个案相结合,才能设计出优秀的色彩作品。   适当地运用色彩对比因素,有利于烘托作品的主题气氛。色相对比的强弱,取决于色相在色相环上的距离。同类色相对比是同一色相里的不同明度与纯度色彩的对比,调和的因素大于对比的因素,产生出统一、单纯、柔和与谐调,是色调内的改良和轻微变化。邻近色相对比的色相感,要比同类色相对比距离明显些,变化感稍强,可稍稍弥补同类色相对比的不足。类似色相对比是心理色彩范围内的冷暖色系中间的中性色的对比,能保持其明确的色相倾向与统一的色相特征,这种对比,视觉效果显得鲜明而色相明确,但对比的力度不大。对比色相对比的色相感,具有鲜明、强烈、饱满、丰富和运动感的特征。互补色相对比是色环的一百八十度的对比,是色相的最强烈的对比,色感强,响亮而富有刺激性。   同色相和不同色相的色彩都可以产生纯度对比。高纯度的色彩对视觉有强烈的刺激感,令人振奋;而低纯度的色彩平淡柔和。纯度对比的特点是增强用色的鲜艳感,即增强色相的明确感。色彩冷暖的对比越强,刺激力愈强;对比越弱,冷暖的倾向趋平缓。冷暧对比的因素给观者有镇静、刺激、缩小、扩大等心理作用。歌德认为:“色彩的力量决定于明度与面积”,并通过研究确定原色和间色的和谐色域如下:黄:橙:红:紫:蓝:绿,3:4:6:9:8:6。这就是说当黄色为3时,紫色是9才能取得色彩视觉的平衡,歌德的理论来自于对色彩的色度与明度的思考,从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每对补色的比例关系:黄色的明度和色量是紫色的3倍、橙色的明度和色量是蓝色的2倍、红色的明度和色量与绿色相等。色彩的面积对比是指两个或更多色块存在的面积比例关系。和谐的色域产生静止而安定的效果。#p#分页标题#e#   但采用了和谐的比例之后,面积对比就会被调和。而在一幅色彩画面中使用了与和谐比例不同的色彩面积,从而使一种色彩在面积上占支配地位,那么取得的效果就会是富于表现性和有运动感的。面积对比不仅体现在单一色块的使用上,将同一色块分割运用,既能造成视觉平衡的效果也会使画面富有变化。   色环表上相对应的色彩关系就是补色关系,伊顿认为:“互补色的规则是色彩和谐布局的基础,因为遵循这种规则会在视觉中建立起一种精神的平衡”。“视觉残像的现象和同时性的效果,两者都表明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生理上的事实,即视力需要有相应的补色来对任何特定的色彩进行平衡,如果这种补色没有出现,视力还会自动地产生这种补色。”在生理功能上,我们的眼睛需要视觉补偿来达到平衡,它同时也是视觉疲劳的一种表现,比如,注视黑色我们会感觉到白色的残像、注视红色我们会感觉到绿色的残像、注视绿色我们会感觉到红色的残像等,也就是说,我们的视网膜会感觉到和一个色彩相对的另一个色彩的影像。在我们的视觉图式设计中,正确地利用视错觉现象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其实,新印象派的点彩方式、光效应艺术和其他在形状与空间变异的艺术都是利用了视错觉现象。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指出:“连续对比与同时对比说明了人类的眼睛只有在互补关系建立时,才会满足或处于平衡。”[1]我们看到任何一种特定的色彩,眼睛都会同时希望它的补色出现,如果这种补色还没有出现,眼睛就会自动的将它产生出来。色彩和谐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互补色的规律,作为一种视错觉现象,同时对比的结果使相邻的色彩改变原来的性质,都带有相邻色的补色光,两种色彩分别倾向于使对方向自己的补色转变而变成具有新效果的色调。色彩同时对比,在色块交界处更为明显,这种现象又称为边缘对比或色线现象。色彩同时对比有如下规律:(1)亮色与暗色相接,亮色更亮,暗色更暗;灰色与纯色并置,纯色更纯,灰色更灰;冷色与暖色并置,冷色更冷、暖色更暖。(2)不同色相相邻时,都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3)补色相邻时,色彩的鲜艳度加强。(4)同时对比效果,随着纯度增加而增加,同时以相邻交界之处即边缘部分最为明显。(5)色彩明度反差越大,对比效果越明显。   三、色彩的情感作用   观看色彩时,由于受到色彩的视觉刺激,而在思维方面产生对生活经验和环境事物的联想,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觉和色彩的情感作用。1910年,康定斯基在著名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里就对色彩的情感作用和色彩的精神性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黄色是大地色象征世俗,蓝色是天堂色,象征高贵”。   他从运动学与音乐学两方面阐述色彩对人的精神作用。首先,色彩象任何事物一样是处在运动中的,“引起另一块颜色的水平运动的那些颜色,虽然也受到那块颜色的影响,但却有着自身的另一种运动,这种运动具有强烈的分割作用”,他确认黄色是离心运动而蓝色是向心运动:“如果两个圆圈分别涂上黄色和蓝色,那你静观片刻就可以看出:在黄色的圆圈中立刻出现了一个从中心向外扩展的运动,而且明显地向观众逼近。相比之下,蓝色的圆圈却从观众退回自身,如同一条蜗牛缩进了自己的螺壳。在看第一个圆圈时,眼睛感到刺激,而看第二个圆圈时,眼睛被吸引”。而这时如果在黄色中注入蓝色,那么“就会造成一种淡绿,从而阻止了黄色的水平与离心运动”。康定斯基认为,绿色是稳定的,因为它使黄色与蓝色的相反运动互相抵消,同样,黑与白而产生的灰也是静止的,“灰色在精神意义上与绿色是相类似的”[2]。   并且,康定斯基还把色彩与音乐作了有趣的联系:“一个特定的音响能引起人们对一块与之相应的明确的色彩的联想”。由于黄色具有不断的超越和扩展能力,所以,黄色是乐器中激昂的长号;深沉的蓝色把眼睛引进无限的深度,类似长笛与低音大提琴的声音,绿色是轻柔的小提琴的中间音调,紫色是低沉音调的木管乐器,而红色是强有力的大鼓。康定斯基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如何能象谱写一篇乐章一样来设计一个画面;如何能象使用乐器一样选择和搭配色彩。白色在康定斯基看来是孕育着生命的色彩,高远浩淼,虚无而静谧;黑色象征着死亡,毫无希望的沉寂,象音乐中结束性的停顿,“六种颜色(三组主要对比)组成一个巨大的圆圈,象一条大蛇咬着自己的尾巴;这象征着永恒与无限。在其左右两旁,是两个巨大的寂静的潜在状态———死亡与诞生”。[2]   在视觉心理上,暖的色彩,比如红、黄、橙等色相给人以向外扩展的感觉,兴奋度高、视觉刺激强、使人感到激动和不安,并有喜庆愉快一类的思维联想,“众所周知,黄色、橙色和红色具有快乐和丰富的含义”(德拉克洛瓦)。而冷色系色彩,如偏蓝、青的,具有收缩、后退、沉静的感觉。同样明度、同样面积的色彩,暖的色彩看起来偏大、而冷的色彩看起来偏小。   四、色彩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   色彩设计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提升了商业利益。设计色彩在平面设计中是十分重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语言,在商品包装设计中,色彩冲击力最强,色彩首先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其次才是商品包装特定的内涵和外表,因此,设计师应根据不同的商品来设计包装的色彩。[3]   就一个月饼的包装来说,可食用性是给消费者的第一信号,暖色是通过视觉的吸收而产生心理上的感受—味觉感,那么对冷色面积的使用就不宜过大。我们进行包装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产品的特点,通过多种方法加以表现,努力使消费者产生立即购买的冲动。在广告设计、书籍装帧、插画、标志等方面,色彩也是重要的表现手段,色彩主调的选用和表达的主题息息相关,例如空调广告和取暖器广告应分别考虑将受众带入冬天或夏天的心理期望。同样在工业设计中,设计色彩运用的得当将影响产品的品位、和人们的消费欲望,产品的设计除了要考虑其用途外还要考虑到消费者的不同职业与年龄,在色调上要考虑他们的接受心理和审美趣味。在服装设计中,设计色彩首先要考虑的是消费对象,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工作或学习的环境的顾客有着不同的品味,并且色彩的搭配也会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影响人们的情感因素。设计色彩在环境空间中的应用甚至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医院与餐厅显然不能共享同一色调。在环境空间设计时要进行整体的色彩规划,创造和谐的视觉氛围。#p#分页标题#e#   五、色彩在当代绘画中的运用   视觉艺术作品中的色彩,体现着作品的生命力。在对色彩的运用方面,艺术家的观念随着时代进步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再现物象的色彩,表达物象的质感,已不是视觉艺术作品中色彩的最终目的。色彩不再是作品中形式和结构的附庸,它与点、线、面等形式语言一起构成画面不可或缺的表现因素。色彩在当代绘画中的运用更注重文化与精神层面的语言表达,与以模拟现实色彩为目的的传统绘画不同,当代绘画凸显出艺术家的色彩个性,色彩语言反映艺术家的偏好、气质与修养,是传递画面精神因素的一种手法。单纯的色彩营造出简洁的效果,为取得强烈的视觉震撼,现代绘画往往采用大的尺寸,大面积的色域造成观众的心理呼应,这是小幅绘画所无法达到的;画面漂亮的色彩组合,是另外一些艺术家的审美追求,透露出唯美的小资情调;单色绘画似乎剥掉了色彩的外衣而直指作品的精神核心,和形式的简洁一样,色彩的简洁通常能给人造成过目不忘的深刻记忆。一幅画面的色彩有其自己的和谐系统与生命,色相和面积、形状以及制作过程中的随机痕迹与艺术品的主题的完美结合,是现代艺术家在创作一幅作品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莫兰迪的作品仅用几组简单的颜色,灰白、草绿和赭石,每一组颜色之间的层次都极其微妙而丰富,蕴涵着次序和节奏,构成了和谐而神秘的美的意境。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也在一些当代艺术中得到运用,周春芽的绿狗系列用大面积留白的手法来突出绿红两色,加以中国式的书法用笔,在随意中构成了诙谐、洒脱的效果。   在视觉艺术中,我们要把握色彩的功能特性与人的心理因素适当的结合,用创造性的色彩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意图。通过对色彩心理和自然色彩科学的研究,不论从表现形式还是表现效果,相信未来的色彩运用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色彩研究的不断发展,将会创造出更广大的艺术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