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  要:本文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发展历程与教育定位切入,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改变观念,提出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及对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意义,为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提出设想并指明方向。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环境艺术设计、创新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真正在中国的发展只有近三十年。它脱胎于室内设计专业(或工艺美术范畴的室内装饰),伴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逐渐融入了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人机工学及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门内涵深广边缘综合的新型学科。其专业的内容划分通常以建筑空间为主体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与社会作用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而且越来越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变革息息相关。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表明,它的观念性要远胜于技术性。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从物质设计的关注转向战略设计范畴。因此,无论从社会背景还是学科自身发展趋势来讲,提出环境艺术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进行教学研究的关键举措是系统深入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定位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国家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社会特别是企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有着不同层面的要求,它要求设计师具有洞察社会和洞察生活的能力、设计表达与实施能力以及综合的创新能力。而高等设计院校作为设计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其教学环节又是关键中的重要一环,理所应当要明确自己的设计教育定位。

    当前,环境艺术设计在中国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从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设计来看,各个院校一般以工程方案设计和概念创意设计两类来进行组织教学的。由于工程方案设计的结果必须能够实现,且实现结果要经过使用过程的检验。现在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平台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只能使项目设计停留在方案阶段,使其不能客观地指导设计工作。而概念创意设计教学着重强化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通过概念创意的创新设计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设计思维与工作方法,其结果未必能够实现,但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性思考和理性策划的能力,为其留有进入专业领域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当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内涵深广边缘综合”的专业特性,来寻求学科发展的方向与需求。笔者认为以环境艺术创新设计教学为切入点,在理念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措施上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构建好环境艺术创新设计教学平台,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多视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通识的设计观念

    创新与创意已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艺术设计面临的新时代背景事实上就是如何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使我们对于城市环境、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等的认识有了极大的转变。反映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层面,就要改变以往固有的理念与认识,顺应社会发展形势,拓展环境艺术艺术设计教育的功能与视野。

    设计最初动机是要解决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学习设计,并不仅仅是学具体的设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更要建立通识的设计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很简单,应该说,学会思考比仅仅学会技能更重要。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活动的训练课题,均是传统意义上的室内设计(住宅、商业、办公等)、景观设计(庭园、广场、公园等)、建筑设计(教育、文化等),其目的就是使学生熟悉这些类型的设计,以便能在日后的工作中熟练地完成相关设计项目。然而,这种教学观点和过程是要斟酌的,因为今天的市场需求千变万化,不是可以用类型来划分的。例如同样是住宅设计,高端豪宅与普通住宅,由于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其性质也就天壤之别。当然,设计也要对诸如功能设置、空间布局、动线组织等客观知识的认真学习,但是要学的并不是某种固定的知识,而是学习如何按照问题去推演功能设置、空间布局、动线组织的方法。

    设计教育主要是思维变革,无论是教授者或是受教者,其思维都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体现社会化、创意化、信息化。设计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而是因时、因地、因物、因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而改变的。因此,从设计开始就要深度了解社会与文化,拓宽自己的视域,从而使设计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成为积极思考的手段,以能更加接受多元的价值。比如学生作品《针对老龄化社会的设计》,设计选题是基于当今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从设计的角度积极主动地去关注老年人生活的概念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设计概念以“转换”为主题,分别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理、心理及社会角度入手,提出化被动为主动的建构一个充满趣味、健康生态的老年人户外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设计者的职业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社会积极意义。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1.调整课程体系

    环境艺术创新设计的课程体系改革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关系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能进行实际课题设计任务的机会是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这种局限性给设计教学带来另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概念设计。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概念设计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概念设计围绕设计创意、设计逻辑展开,更注重概念与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这种专题性的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和学习方法恰恰与创新设计人才要求的综合素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谋而合。同时,我们认为概念设计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最接近设计本质的环节之一,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引领设计学科的前沿信息,还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p#分页标题#e#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趋势,从宏观上以跨学科为启发点、设计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设计课程,从微观上设计制定联系社会需要、符合学校实际资源的课程。通过在课程教学的课题设置上适当削减一些纯技巧性教学环节,结合针对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联系的基础上,以环境艺术设计在社会发展中担当的多向性作用为基点,提出诸如“从生活的体验到设计”、“跨界设计”、“关于地域文化空间的关注”等学科交叉融合密切的综合课题,来引导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与矛盾提出一个合理的解决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扩大专业视阈。比如笔者指导的学生作品《积木•运算》,该设计选择设计学院所在的21号楼二楼大平台作为基地,通过大量的调查与分析,针对原有场地存在着功能(零售、社团服务、展示、交流等)的缺失,同时提出在原有场地上加建任何一个固定设施都有可能破坏原来的环境。设计概念受到“移动景观”的启发,将设计关注的目光投向作者儿时玩乐生活的世界,从“积木”游戏中汲取设计的灵感,试图探寻普通生活经历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联系,充分展现出作者的设计智慧和创造力。该设计正是学生基于对建筑造型艺术、技术、文化、生活经验等多维因素综合思考的创新设计结果。

    2.重塑专业内核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意识的提高促使艺术设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进一步加强,许多设计的完成已超出设计师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控制范围。社会对人才的能力和竞争力不取决于知识的多少,而应体现在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及其运用上,由此可见新的时代要求新的专业内核来支撑。

    今天,如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发展高等设计教育?环境艺术设计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中起着何种作用?环境艺术设计师扮演何种社会角色?虽然这些问题难以一时定论,但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内核应该是以创造性的思想培养为主要导向,模糊专业界限,进行跨学科系统设计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学生专业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学生能顺利进入社会面对设计实践作好充分准备。这是基于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的自觉整合。

    3.打造多学科背景的教研团队

    教师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执行者。一个良好的教研团队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作为引导和组织教学进程的教师师资结构应该是多种学科背景的,尤其吸引有海外受学背景的,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学科交叉、文化交融、价值判断的冲击,进行教学观点的同异识辨。组建一批观念活泼、创造力旺盛的教研团队,才能以教师为表率迸发出设计原创爆发力来影响学生。而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课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满足专业教学。另外,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参与到设计实践的第一线,不断积累第一手资料以拓展视阈、更新知识,从而丰富专业教学,为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打下基础。

    4.建立跨学科合作的开放型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开放型的、师生平等的、讨论式的互动过程。通过开放型的合作教学模式,注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释放和开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突进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通过在多角度、系统化、开放型的训练中得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比如,采用工作室“主题讲授+公开讨论+设计研究+成果展示”的教学与实践模式,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型的教学环境,从而能更广泛地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及评判能力。真正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开放型教学模式不仅是专业内的开放,还要根据特定课程常态引入诸如电影、戏剧、艺术、文学等课程或活动来开拓视野启发观念,以期使学生不仅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重人文艺术的涵养,同时要把设计创新的思想贯彻到实际。2010年,笔者开设的概念设计课程,便是结合设计、艺术、心理学等领域的合作课程。学生针对社会现象、社会资源等背景,通过对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结合特定的课题要求进行的创作。

    另外,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重结果的课程评估体系,重视对设计过程中所展现的综合素质的考察。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开放性的效率,将准备资料、收集资料、完成作品均安排在课外学时,这样无形中促成了以讨论和评价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保证课堂几小时宝贵时间用来充分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郑曙炀.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2]杨小军、宋拥军.环境艺术设计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

[3]汉宝德.给青年建筑师的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4

[4]陈建勇、徐定华、关勤.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联动培养艺工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5]过伟敏.走向系统设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跨学科合作[J].装饰.2005.7

[6]杨志.艾斯纳美术教育课程论思想对我国设计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启示[J].装饰,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