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鉴赏联想与想象的意义,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李杰 单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鉴赏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鉴赏主体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联想和想象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则把想象看作形象思维的中心。这是由于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运用联想和想象以及其他心理功能对艺术形象进行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艺术鉴赏过程中的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特定的审美对象刺激、诱导下,将大脑中已有的相关表象重新进行组合、加工、改造而创造新的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曾用“神思”“浮想”“迁想”“神与物游”等来概括审美想象和艺术想象。在西方美学史上,审美想象常与形象思维同义。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心灵论》中说:“想象和判断是不同的思维方式。想象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想象”一词出现虽早,但直到十八世纪以后“想象”才得到广泛运用。审美想象是人的想象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及其对人的刺激;生理机制是记忆的复合,是大脑皮层贮存的众多信息的新组合,暂时神经联系的重新复苏;心理条件是主体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表象、经验,把握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以接受当前对象刺激为契机,以特定需要、目的为动力。审美想象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和心理能力,是审美、创造美中形象思维的中心枢纽、是意象创造、美感深广化和艺术创作、艺术批评鉴赏的心理动力。艺术鉴赏中的联想是审美主体感知艺术对象时连带想其他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在心理学上,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由已经想起的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联想”一词最早由英国人洛克于1690年在《人类理智论》中提出。
审美联想的客观基础是对象审美特质对人的刺激的强度、次数,对象之间时空上的邻近性,体现出当前事物与记忆中事物所固有的联系。其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复苏,以往兴奋痕迹在新对象刺激下的重新复现。心理条件是以往感觉印象、记忆材料的丰富性、关联性和主体对事物特性、事物间联系的认识程度,以及特定的审美目的和情绪状态等。它是记忆的复合,回忆的表现和结果,是表象与观念、理智与情感、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它可将对象与自我沟通,激起自我意识,使对象成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将分散事物加以组合,构成完整的审美意象;可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突破时间和对象固有形态的限制,自由扩展到其他事物,从而丰富对象审美的特性、深化、强化美感;还可引起情感的扩张,引起移情、推爱、推憎、通感等等。
通过想象和联想,欣赏者不仅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出原作的艺术形象,使原作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直接感受上,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艺术作品中蕴涵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和发现与原作中作者主观尚未意识到的艺术形象。朱光潜先生曾说:“在观照自然和艺术时,我们最容易起联想和想象……一般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大半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和想象……像如红是火和血的颜色,所以看到令人感觉温暖,感到热情。青是田园草木颜色,所以看到青色令人联想到乡村生活的安闲。①”在各门艺术鉴赏中,艺术鉴赏主体的审美体验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如果没有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就很难说在艺术鉴赏过程中艺术鉴赏主体真正获得了美的感受。只有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艺术鉴赏主体通过感官从艺术作品的形式进入作品内涵之后,就会在艺术作品的丰富的内涵给欣赏者提供的想象空间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积极活动,使艺术作品的艺术审美形象得到完善、丰富、升华,从中获得艺术审美享受。
一、艺术作品在鉴赏主体的联想和想象中得到完善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想象和联想最为活跃。这是由于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仅仅是提供了艺术鉴赏的条件,要把它变为鉴赏者内心的艺术形象,就必须通过审美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新的、再创造的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其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罗丹曾说:“艺术所创造的形象,仅仅给感情提供一种依据,借此可以自由发展。②”艺术家完成一件作品,只是完成了一部份工作,还有一部分工作需要鉴赏者去完善。而在完善艺术作品的工作中,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心理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由于文学作品与具有可视的造型艺术和可听的音乐艺术不同,它既不能直接显现如同造型艺术那样的视觉形象,也不能出现如同音乐那样的听觉形象。而文学是用语言和文字来描写人物形象和客观景物的,但作为形式材料的语言和文字符号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毕竟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鉴赏主体要使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形象在自己的心目中栩栩如生地活起来,除了通过想象和联想活动之外,是没有其它任何办法的。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雾》一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此首诗中诗人由于听见淅淅沥沥的春雨,联想到开放的杏花,联想到卖杏花。鉴赏者在鉴赏时也从诗中所传递的形象中联想到绵绵的春雨,艳丽的杏花,可以想象着小巷里卖花姑娘清脆的卖花声。由此联想到春天的美好,陶醉在一片昂然的春意中,心中愉悦而超脱,仿佛已经置身其中。鉴赏者如果没有此翻联想和想象,就无法体会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也得不到美的享受。其诗只不过是文字符号的罗列,一种只存在着潜在意义的客观存在体。又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有许多描写功夫的词,如“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独孤九剑”“九阳神功”等,如果我们问金庸先生这些武功的一招一式具体是什么样,他可能会告诉我们让读者在想象和联想中回答吧!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读者迷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正因为他们通过小说的文字描述,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创造出动态的艺术形象,在大脑中呈现出一副副画面,并将这些画面联系在了一起,实现形象之间的流动、过渡和跨越,对艺术作品进行完善,从中获得了审美享受。在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通常称为“月光”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27号之2),本来并没有文字标题,作者只是标明了这是一首幻想曲式的奏鸣曲,献给裘丽叶塔。而“月光”的得名是由于一位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听了这曲首乐曲之后,把它的第一乐章比喻为“湖畔夜色”。其实,这只不过是诗人听了乐曲之后的一种想象和联想。至于“月光”的标题是否与整部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相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月光”这一标题而今已约定俗成。宋代画院的考试题多选自名诗,如“踏花归去马蹄香”,如何能画出“香”字来呢?有一应试画家画一匹奔马,有几只蝴蝶追随马蹄飞舞,使观者联想到蝶恋花,由花而联想到香,这就把“香”字暗示出来了。画面上的事物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嗅觉,但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人们视觉的蝴蝶追随马啼飞舞,唤起欣赏者的嗅觉感受,使欣赏者观花时闻到花的香味。这副作品之所以在众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宋代画院考试状元,就是充分利用了鉴赏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的作用。由此可见,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的发挥对艺术作品原作的完善有重要的作用。#p#分页标题#e#
二、艺术作品在鉴赏主体的联想和想象中得到丰富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德国的伊瑟尔提出文本的召唤结构理论。伊瑟尔借用英伽登“不确定点”的概念并加以改造、综合,认为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由“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构成,它们共同激发、召唤、诱导读者在阅读中发挥创造性的想象来填补空白,连接空缺,确定新视界,构成文本的基本结构。高尔基曾说:“文学家的工作空间是什么呢?他想象自己的观察、印象、思想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它们放进形象、画面、性格里去。只有当读者像亲眼看到文学家向他表明的一切,当文学家使读者也能根据个人的经验,根据读者自己的印象和知识的积累,来‘想象’——补充、增加——文学家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的时候,文学的作品才能对读者发生或多或少强烈的作用”③。事实上,不仅文学作品如此,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也同样存在“空白”或“不确定”,召唤着鉴赏者运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丰富艺术作品,而这种审美再创造恰恰是艺术鉴赏使人们享受到审美性愉悦的主要原因。那些被公认为经典的优秀艺术作品是以它们的无限丰富性来吸引欣赏者的,最大限度地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它们成功的秘诀。例如:我国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讲述萧何星夜兼程跋涉追回韩信的故事。
戏曲的舞台在空间上是不够两位英雄跋涉追逐的,演员在舞台上跑几个圆场就表示追赶了几十里路程,完成追赶也只花费几十秒钟。戏曲这种虚拟性的舞台美术环境,以及演员“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表演,留给欣赏者巨大的想象和联想空间,激发观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来丰富艺术形象,使欣赏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积极主动地参与形象塑造,从而获得更加丰富隽永的审美享受。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的结尾,秦始皇下令杀刺客无名,可秦始皇的内心却十分矛盾。杀,显得自己不够英雄,不如无名;不杀,又怕天下人笑话,最终决定下令放箭,只见万箭齐飞,刹那间皇宫的城门上并披上了箭衣,但却有一人大的空间没有箭。欣赏者欣赏到这里,电影结束,可刺客无名到底怎样呢?电影好像没有结局,留给欣赏者无穷的想象和联想空间。欣赏者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结局正是艺术家所想要留给欣赏者丰富的结局。又如中国绘画也很重视空白,南宋画家马远擅长山水画,画山,常画山的一角,画水,常画水的一涯,在画中留下许多空白,让观众想象和联想它是天、是地、是海、是山,被人们称之为“马一角”。清人朱耷的《荷花水禽图》,画面上孤石倒立,残荷斜挂,一只缩着脖子,好像瞪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地蹲在石头上,显得极其冷落孤僻。同时,画面中的大块空白,更增强了全画悲惊的气氛,给人以无穷想象,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当鉴赏者站在这副作品前时,自然会联想到朱耷那凄苦的一生,仿佛还能听见他那装疯卖傻时的“嬉笑声”……。中国书法同样讲究布白,字由点画组成,点画的空白处同样是字的组成部份,因而要求“计白当黑”、虚实相生,使得无笔墨处也成为妙境。约翰?凯奇一生中最为石破天惊当然也是最著名的音乐作品当属《4分33秒》(首演于1952年),该作品为任何种类的乐器以及任何数量的演奏员而作,共三个乐章,总长度4分33秒,乐谱上没有任何音符,唯一标明的要求就是“Tacet”(沉默)。欣赏者全凭想象和联想来创造4分33秒内的不确定的意思形象,虽然这代表了凯奇一个重要的音乐哲学观点: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听,但也说明了想象和联想在鉴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心理因素的发挥,约翰?凯奇这种观念性的问题就难以体现。可以说,无论任何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空白”或“不确定”,召唤着鉴赏者运用联想和想象力去加以丰富。
三、艺术作品在鉴赏主体的想象和联想中升华
所谓升华,一种意思是“比喻事物或精神的提高和精炼”④。艺术作品的升华是在不同时代的鉴赏者的鉴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古往今来有许多艺术作品,经历了不同时代,被不同时代的读者所喜爱,历经岁月却仍像宝石一样依然光彩夺目,为每一代的鉴赏者欣赏品读,为不同时代的人提供了获得美感享受的文本。凡高一生最重要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在阿尔炙烈的阳光下完成的,《向日葵》就是这期间的作品。
《向日葵》是一幅表现太阳的画,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颂歌。在作品中,凡高以《向日葵》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在他看来,地上的向日葵升到天上就叫太阳,天上的太阳落到地上就叫向日葵。画面上,向日葵那金黄刺眼的色彩,葵叶和花瓣像燃烧的火苗,那就是天上的太阳,也就是凡高的心,凡高的思想感情,凡高的灵魂。向日葵、太阳、凡高的心,三者是同一的。所以,当他画向日葵时,不是客观如实的描绘向日葵,他画的向日葵就像燃烧的火,就像天上的太阳,那是他心灵迸发的感情。那些黄色的花朵艳丽得颓废,弯曲的枝干,快要凋零的花朵,展现了生命轰轰烈烈的过程,也预示着一朝繁华鼎盛之后,终将走向沉重的衰败。从他的作品,我们不难想象他对苦难的生活无奈,对残酷现实的愤怒和对光明希望的无限渴望,他的想法正是人类社会进程中多少人的希望和渴望,而当《向日葵》流传于世时,凡高已去逝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后钓到了一条奇大无比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大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如果只看情节,也只不过是一个平淡的故事,仿佛没有什么精彩的。但是只要调动起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就会发现,老人的故事不仅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象征着整个人类坚不可摧的读精神。在现实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却是胜利者,他那顽强搏击的精神,展示了人的高贵和尊严。从而体会一个在艰苦恶劣环境中,坚毅刚强,永远不屈服的心灵。体味人类的心灵深处那一份不向自然低头,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这其中也有失望,有挣扎、有喜悦、有痛苦,这些可以说都是欣赏者在艺术作品中得到“味外之旨”。约作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古希腊雕塑名作《维纳斯像》,也称《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这一作品是用两块大理石合雕而成,优美的身雕、典雅的脸庞、丰腴的肌肤、恬静的神态,可并没有双臂,但欣赏者并不感觉雕塑的形象不完整,恰恰认为它留给欣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想象空间中,体悟深层次的意味,使这件端庄优美的女性雕塑闻名于世,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将其称为“古代的神器”。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是他全部创作的高峰的总结,这部作品构思广阔、形象丰富,当人们在欣赏《第九交响曲》时,不仅被它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悲壮激昂的主题所感染,激发想象和联想,而且能够感受到它那震撼心灵的哲理性和英雄性,体悟它充满了关于人类的命运的思想,充满了人类对争取自由,从苦难到欢乐,从斗争到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1950年拍摄的电影《罗生门》就其电影技艺、手法上来讲并不特别,今天的电影远远超越了它,其故事情节讲述四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说法,仅此而已。如果欣赏者不发挥想象和联想,作品并不能带来视觉、听觉以及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但此作品至今仍然有着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在于欣赏者欣赏艺术作品时从四个人的形象上发挥想象和联想,体悟现实生活中人所存在那些自私自利、卑劣行径等,从中受到了无穷的启发。分析起来,这些艺术作品的共同之处都给鉴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空间,使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能自由驰骋,从而提高和精炼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也有许多艺术作品早就灰飞烟灭,被时间无情的抛弃,或许在产生之时也得到过许多赞叹,但在时间长河的无情洗礼中,还是黯淡了下去。归根结底是没有想象和联想驰骋的广阔空间,没有深邃内涵的艺术作品,经不起时间考验,得不到升华。#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艺术鉴赏中联想与想象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如果鉴赏者主体在鉴赏过程没有联想与想象的参与就谈不上艺术鉴赏,更谈不上获得审美享受。反过来讲,艺术作品没有鉴赏主体的鉴赏,没有鉴赏主体在鉴赏过程中联想和想象的参与也是没有现实的审美意义的,存在的意义只能是潜在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给鉴赏者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调动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力去完善、丰富、升华它,实现其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