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索藏传佛教在热贡的艺术表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吕霞 单位:青海民族学院
“热贡艺术”这个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指热贡地方藏传佛教艺术绘画创作领域中唐卡、壁画、泥塑、堆绣、木雕、石刻、建筑图案彩画等艺术门类。此概念的产生和建国以来人们对热贡地方最显著的艺术活动事项,即藏佛教艺术创作的关注密切相关。据青海省文联美术家协会原主席左良先生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青海省文联美术组的同志们在深入热贡地区调研时,发现森格雄(热贡吾屯村的藏语音译)、年都乎等几个村寨的藏族、土族民间美术创作十分活跃、民间艺人非常密集的现象。这一现象引起青海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热贡优秀艺人卡先加、斗拉加、罗藏等人被吸收到青海省文联参加了工作。后来,人们以“吾屯艺术”“、同仁艺术”等名称概括了热贡大地上世代传承、精美绝伦的绘画艺术。青海省文联于1979年在热贡吾屯成立了吾屯艺术研究筹备小组,组织优秀艺人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1]后来,五屯艺术研究筹备小组又更名为五屯藏族艺术研究所,开始了有组织的艺术创作活动。1982年8月,青海省政府批准在五屯藏族艺术研究所基础上成立热贡艺术研究所及艺术馆筹备组,1985年正式成立研究所及艺术馆,由省文联主管,1986年11月移交黄南州州文体局领导,[2]至此,原来的“五屯艺术”、“同仁艺术”等概念均被“热贡藏传佛教艺术”这一概念所取代,简称“热贡艺术”。
一、热贡艺术与青海早期美术创作
作为藏传佛教滋养的艺术,热贡藏传佛教艺术在热贡的产生、发展与藏传佛教在热贡的传播、中兴密切相关。但在藏传佛教传入青海以前,辽阔的青藏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先民,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着灿烂的文化,根据考古资料,青藏大地上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等重要的文化遗存和大量的岩画[3]。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等文化遗存的族属在“东部为戎,西部为羌”[4]。在古代,原始神灵崇拜是青海大地上各部族的重要精神活动,在后来的原始宗教活动中架构起原始宗教文化的内涵,其造型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早期先民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进程中,将周围的山川草木拟人化,较早出现的念青唐古拉山神形象、阿尼玛卿山神形象等都是民间绘画的代表作品。至于史料中所说的一系列动物图腾造型,如螈羝、大鹏鸟、臃仲图符造型及反映在岩画、各类器皿上的生殖崇拜图符造型、原始宗教的早期系列图像等,都以简略、朴拙的手法,进行大胆的创意,从造像意义上说具有了特征鲜明、构图精细、突出象征意味的特点,具有清新质朴的风格。在青海民间通称“天铁”的“妥迦”,系藏语,意为天铁或雷石,民间认为是天上掉下来的神秘铁器,具有辟邪功能,所以佩戴身上。天铁多为小的方形镂空造型,在构图及工艺上,以繁复的线条、抽象的几何纹样、动物造型、复杂的构图等,反映出青海本土早期民间美术创作的较高水平和独特风格。反映在民间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品、装饰物、佩饰等多装饰动物图案和纹饰,以生动的造型语言,强调了制作对象的审美属性,体现出艺术发生学意义上从实用到审美的普遍性原则。比如柳湾出土的裸体人像粉陶壶等。魏晋隋唐时期,青海大地上活动的主要民族有党项、吐谷浑、吐蕃、汉等。据许新国先生研究,存世较少的吐蕃时期吐蕃人的绘画资料见于于2002年发掘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郭里木吐蕃墓葬中的棺板画中,这是吐蕃时期绘画创作的代表。棺挡头、棺侧板上绘有四神图、狩猎图、商旅图、帐居宴饮图、男女双身图、射牛图、妇女图等,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地记录了吐蕃时期吐蕃人的日常生活,源自中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造型生动,线条精细;狩猎图充满运动感,抓住了狩猎活动紧张激烈的瞬间;商旅、帐居、宴饮等生活场景中,人物神情、服饰、佩饰、器皿等都从不同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吐蕃文化的早期特征,许多人物都“赫面”,反映出吐蕃的早期装饰习俗,是吐蕃时期珍贵的绘画资料,具有写实风格。[5]有专家考证说,今西宁市北郊土楼山腰东侧至今完好的依山形而雕的大佛像,雕成于唐代。另外,金刚以东洞窟中的壁画,有三世佛等,也是唐代壁画。[6]正是在青海本土民间美术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创作意识,更加关注审美创造,以特定的地域性特征标志着初具规模的创作态势时,藏传佛教艺术便伴随着藏传佛教在青海大地上的传播而自然地肩负起形象生动地传达教义的神圣职责。而此时,史前信仰苯教中的神灵崇拜系统也进入较发达的时代,天上的赞神、地上的年神、水中的龙神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形象。在早期宗教岩画中,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表现。苯教岩画中丰富的造型,成为藏传佛教艺术的直接造型来源之一。
二、藏传佛教在热贡的传播及艺术表达
至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蕃松赞干布时期,佛教正式从尼泊尔及我国中原唐朝传入藏地,“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主要是迎请佛像,修建佛堂、佛塔,引进佛教有关五戒十善方面的教义,推行十善法,止恶行善,规范人们的道德观念。”[7]同一时期,随着文成公主进藏,佛教开始传入青海藏区。[8]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一行取道青海入藏时,在青海境内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鄂陵湖一带即史料所说柏海与前来迎亲的松赞干布会合;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乡西北的贝沟岩壁上雕刻9尊佛像,在巴塘乡附近修建了几座佛塔。公元710年,唐中宗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又远嫁吐蕃,踏上文成公主走过的漫漫唐蕃路,途径巴塘,看到文成公主留下的佛像历经风雨剥蚀、岁月沧桑,便命随从在佛像上修筑了一座庙宇,20年后,即公元730年,又派人修缮,并在殿门旁勒石立碑,此为“文成公主庙”,藏语称“昂巴囊则”,据说文成公主庙是青海最早的佛殿,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文成公主带着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到达当时的拉萨时,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也已在拉萨了,松赞干布“迎请二妃随嫁品两尊释迦牟尼佛像等许多加被圣物”[9]后,开始兴建佛寺,供奉佛像,并派译经师去印度学习梵文,翻译经书,佛教活动在西藏开始勃兴,据说大昭寺动工时,招募了大唐和尼泊尔工匠。大昭寺的雕梁彩绘反映出当时艺人极高的绘画水平。在大昭寺的梁、柱、门楣上雕刻了飞天、半裸人物、飞禽走兽及卷草纹饰,这种重装饰的建筑意趣在承袭汉地、尼泊尔风格的同时,体现了藏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即崇尚繁复、重复的装饰,这在藏族服饰、佩饰艺术中也有明显的反映。以繁复的装饰烘托寺院之美、佛尊之美,这种审美心理导向在后来的藏传佛教艺术创作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到了赤松德赞时期,即公元754—796年间,佛教在藏地经过几次大的佛苯斗争,逐渐取代了苯教,并随着桑耶寺等寺院的建成,佛教争取到了参与政治的权利,成为藏区的新型社会力量,开始从思想,文化等方面影响藏区。而此时,青海大部分地区也由吐蕃经略,据热贡地区民间口碑资料,约在公元9世纪前叶,在今五屯一带有大批戍边藏军,建成一座当地最早的寺院,名为“玛贡娘哇”,意为“古老的母寺”,笔者根据文献资料认为这可能就是位于今年度乎乡曲玛村西北山坡上的“当给乙玛寺”,藏语全称为“当给乙玛图丹群科林”,意为“最初根基圣教法轮洲”。至九世纪中期吐蕃末代赞普达磨灭法,藏地进入空前的黑暗时代,大批僧人离井背乡逃离卫藏。被后世称为“智者三尊”或“三贤者”的代表人物玛•释迦牟尼、约•格迥和藏•饶赛来到安多地区,先后在哲格尔贝宗、阿琼南宗、普拉央宗、夏哇日宗、丹斗和甘斗以及玛尔藏等地建寺造塔,继续弘法事业。民间传说称热贡地区曲玛村当给乙玛寺系吐蕃时刺杀朗达玛后来青避祸的拉隆贝吉多杰修建的,藏语称当给乙玛贡,即“最初根基寺”。这就是民间口碑和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当给乙玛寺。“三贤者”在丹斗、羊斗弘法时,他们剃度了一个智慧广大的徒弟叫穆苏萨拔,藏族史家称其为喇钦•贡巴饶赛,“《青史》等说他出生于宗喀代堪,这是指河湟流域这个大范围,可以肯定是青海籍僧人。据当代著名藏学家才旦夏茸先生考证,贡巴饶赛出生于距丹斗寺不远黄河岸边的加吾村(今循化县境),幼名穆苏萨拔,先祖是吐蕃时期从西藏来安多戍边的将士,其父穆萨先布是一个苯教徒。”[10]贡巴饶赛后来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剃度出家,被认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的开端。因此,热贡地方也被誉为藏传佛教“下路弘法”的发祥地。《青史》记载,继后“大喇嘛(指贡巴饶赛,笔者注)为了破除有许多所谓‘顿入瑜珈’不作任何善法的邪知见,他修建了很多寺庙和佛塔。#p#分页标题#e#
彩色油漆也出自本地,建筑的工艺也出自师手,对于有为的善根,大师确是精勤而作的。”[11]可以看出,大喇嘛贡巴饶赛在建寺造塔、慈悲弘法的过程中,也向人们传授了建筑的工艺,据说他自己善绘擅塑,还从汉地尼泊尔等地请来画师,并使用当地的彩色油漆来装饰寺庙和佛塔。说明当时佛寺建筑追求华彩的装饰,工艺也十分讲究。到口角厮啰政权时,早在吐蕃时期就已萌芽的政教合一制有了良好的发展,宋人李远在其《青唐录》中说起口角厮啰政权中心青唐城(即今西宁市)时说:“城之西,有青唐水,注宗哥,水西平原,建佛祠,广五六里。绕以周垣,屋至千余楹。为大像,以黄金涂其身,又为浮屠十三级以护之……吐蕃重僧,有大事必集僧决之。僧之丽法无不免者。城中之尾,佛舍居半,惟过主殿及佛舍以瓦,余员主之宫室,亦土覆之。”[12]可见佛教在青海大地上影响已十分深远,佛寺建筑已颇具规模。
十一世纪中叶以来,藏传佛教在卫藏地区进一步勃兴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教派。各教派在各地传播教法的过程中,在青海热贡、玉树地区创建了不少寺院,各寺院又培养了一批大成就者。止贡噶举派止贡喇嘛仁庆桑波师徒曾于土鼠年(即公元1168年)来到热贡,在三只乌鸦飞落的神秘之地找到了止贡寺具祥护法殿的主神四面枯主画像,据说这尊被称为“乌鸦飞腾之像”的画像供奉在隆务寺措玉部落之中[13]。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出生于公元1180元即藏历第三胜生的铁鼠年的大成就者瓜敦丹巴曲登到多思麻热贡地区后修建了瓜什则寺,在“瓜什则寺中,有这位大成就者所建的佛殿和塑造的佛像,设置的佛经等圣物”[14]。八思巴受封国师后,在往返于大都、西藏时曾三次途经玉树,1268年,八思巴还京途中来到玉树称多尕藏寺,赐给该寺许多珍贵的经籍、法器等,其中释迦牟尼佛卷轴画像是西藏早期佛画中的代表作之一,至今还珍存寺中。根据上述史料,藏传佛教在青海藏区尤其是热贡地区的传播活动中,雕刻佛像、绘画佛像、佛寺庙宇、佛塔及各类法器成为藏传佛教传播的重要媒介,从我国中原汉地和西藏几路带到青海广大地区的佛像造型、佛寺建筑型制、佛塔的形制、各类法器造型及其装饰,在成为最重要的礼佛供奉时,也对当地艺人带来新的创作理念和技法,藏式建筑随林立的寺院而遍布青海藏区。在西藏寺院建筑中,神殿建筑是最重要的,建筑结构中的梁架、斗拱、藻井等带有明显的唐代汉地风格的方式,也被本地匠人广泛运用。史料记载这时有青藏艺术家前往汉地学艺,比如公元10世纪,安多画家鲁墨仲穷,从旦迪山(今青海化隆)到长安临摹了许多佛像后,回到藏区,雕造了许多尊者的佛像。同样,西藏建筑工艺中极富装饰性的雕梁彩绘,也被青海藏区匠人和艺人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于寺院内外华彩的壁画、繁复的装饰图案等,几乎照搬了西藏的模式,代表佛的教法、理想、真谛的佛塔,其建筑形制也是按“天圆地方”的佛教理念建造,与西藏佛塔别无二致。佛教被称做“像教”,高僧大德们在讲经说法时,佛像以生动亲切的慈悲相感召着信徒,在广大藏区就出现了便于携带易于悬挂的佛画像,这可能就是唐卡的雏形。这些画像是在统一严格的画像度量经规范下创作的经典,有可能成为传入地艺人们的摹写蓝本。神佛菩萨的塑像是寺庙里重要的供奉,体现佛经所要求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好”,形成端庄和谐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印度建陀罗艺术风格、笈多艺术风格、尼泊尔古代艺术风格、我国中原风格和西藏本土传统艺术风格的交汇。
史料记载,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时,热贡地方建有萨迦派小寺“智卡贡康”,意为“石山上的禅房”,据《同仁县志》记载,此禅房又称“智卡夏日”,意为太阳初照的石崖,故后人称隆务寺主活佛为夏日仓。当时这个禅房可能是佛教徒禅修的小型建筑,据说是八思巴侄子大温巴系统的仲哇帕巴所建。大约建在今隆务寺西山坡上。这一时期,隆务河流域已归附蒙古汗国。在八思巴主持总制院时,于公元1267年从西藏念青唐古拉山下丹科隆务地方派了著名于史的拉杰扎那哇到热贡地方传播萨迦教法,拉杰扎那哇是一位擅长医术、修持明咒的瑜珈行者,他来到热贡一方面传教弘法,一方面管理当地政教事务。《安多政教史》说,拉杰扎那哇来到热贡时,率员300余人,其中有建筑工匠、画匠、木雕匠、石匠等,从萨迦寺带来佛像一尊。后来拉杰扎那哇的后代在热贡地区不断发展力量,其子隆钦多代本曾进京朝见过忽必烈和八思巴,隆钦多代本的儿子桑旦仁青在1370年时,在前人大温巴仲哇帕巴高僧重建的基础上在上文提及的萨迦派小寺原址上修建了佛殿,塑了佛像,此即隆务寺前身。后来,桑旦仁青的弟弟罗哲森格,因通晓无明、学识渊博,被明宣德皇帝(公元1426—1435年在位)封为“弘修妙悟国师”。隆务寺借此时机又得到了扩建。隆务河流域被纳入隆务寺管辖。公元1341年,噶丹派高僧曲结•顿珠仁青在今年都乎乡夏卜浪村建成夏卜浪寺,后又在附近建成昂拉赛康寺,不断播扬教义,并于1349开始兴建夏琼寺。建于元代萨迦班智达时期(1402年)的文都寺(在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也是这一时期有名的寺院;《安多政教史》所记载文都寺“护法殿内的帐面护法像系以创建者噶希巴从萨迦请来由萨班用自己鼻血亲手绘制的帐面护法卷轴画装藏”[15]。1357年出生于安多宗喀地方(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的宗喀巴在此时来到夏琼寺学法,宗喀巴后来在西藏勤奋精研,广采博学,精通显密,创立了格鲁派。格鲁派也称新噶当派,因此后人认为夏琼寺即是格鲁派之源。曲结•顿珠仁青本人广收弟子,潜心弘法,他曾给隆务寺创建者桑旦仁钦授比丘戒"!。至1409年以后,随着格鲁派的兴起,夏琼寺、隆务寺等均改宗格鲁派。同时,宗喀巴的亲传弟子分别在青海建成卡的卡哇寺(在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甘沟乡,据说由降喇嘛却吉加保所建)、弘化寺(在今民和县转导乡,据说供有宗喀巴弟子大法王释迦也失的灵骨)、灵藏寺(在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营镇,据说释迦也失在往返京藏时所建)等,同时,早先就名闻藏区的丹斗寺、白马寺等纷纷改宗格鲁派。史料说这些寺院建筑壮丽,僧人众多。宗喀巴在改革显宗密乘的宏伟实践中,在著书立说的同时,还积极参与佛像绘塑实践,史料说他曾主持绘制过文殊菩萨净土画、文殊密具坛城和塑像等。在1417年,宗喀巴在西藏羊巴井集资铸造了释迦佛铜像、集密32尊和胜乐62尊神像。在民间弘法时,他还动员听经者制作“擦擦”无数,并开创了酥油塑像艺术。在今卡的卡哇寺还藏有据说是宗喀巴亲手绘制的自画圣像一幅,传说宗喀巴母亲香萨阿且因思念儿子,托一名安多商人给远在拉萨的儿子宗喀巴捎去三根白发,宗喀巴收到母亲的白发后百感交集,他便用自己的鼻血掺上其它颜料亲自绘制一幅自画像托那位安多商人带回宗喀,说此像能和母亲聊三天三夜。安多商人觉得宗喀巴自画像弥足珍贵,便私自带回家乡,供奉在卡的卡哇寺中。又仿制了一幅同样的画送给了香萨阿且,仿制的画尽管没能和宗喀巴母亲谈话,但也叫了三声“阿妈”。笔者在卡的卡哇寺访谈时,寺僧扎西尖措说,传说中这位神秘的安多商人便是卡的卡哇寺附近乔家人氏,名叫桑黄诺吾藏布(音记),人称乔国师、乔太爷,寺内还供奉着他的塑像。宗喀巴自画像系唐卡画,宗喀巴居中,结跏跌坐于莲花宝座上,上下两界有菩萨,曲结多仁波且等像,二位上首弟子侍立左右,整幅画面构图谨严,色彩淡雅,线条精细,气度非凡。代表着帕木竹巴时期藏传佛教美术的真实风貌。塑像活动本身是密宗修持的内容之一,宗喀巴大师亲历艺术实践,对后世格鲁派僧人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途经青海进藏,历经三贤者在热贡等地弘法,尊者丹巴曲登、仁青桑波在热贡、玉树等地建寺修塔,拉杰扎那哇到热贡启动政教合一事业,到公元14世纪热贡隆务寺的兴建,15世纪格鲁派的传播,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藏传佛教在青海的每一步弘法足迹,都留下了藏传佛教艺术煌煌的光芒,热贡做为几百年间的重要弘法基地,其寺院形制、佛像造型、佛塔模式、塑像仪规等弘法媒介在热贡大地上形成蔚为壮观的人文景象,使热贡成为人们拜谒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圣地。#p#分页标题#e#
“人人作画,家家从艺”是人们对热贡艺术创作状况的评价,现有史料和文献足以说明热贡艺术其内容和形式都继承了西藏佛画艺术,但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分析热贡艺术在热贡大地上发生的具体时间和事件时,文献和民间口碑资料说法不一,各类文献上有这样几个事件对热贡地方佛教绘塑事业中兴产生过重要影响。一是公元10世纪,被后世称为“三贤者”的西藏弘法者们的高徒贡巴饶赛的剃度出家,被认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的开端。因此,热贡地方也被誉为藏传佛教“下路弘法”的发祥地。二是公元11世纪(公元1028年),后藏拉堆人年智嘉措三兄弟在尼泊尔系统学习佛法及佛画绘制技艺后,来到热贡弘法传艺(五屯的老艺人们至今还说他们的艺术是泊孜画派)。三是公元13世纪(公元1267年),拉杰扎那哇一行受命于法王八思巴,前往热贡弘法时带来了大量西藏绘画和雕塑艺术方面的专著,《绘画如意宝》、《功能源》等就是此刻带入的,其众多随从中有建筑工艺方面的匠人。四是公元1341年,曲结•顿珠仁钦法王在热贡建成夏卜浪寺。五是公元1342年,大概在大温巴高僧在桑旦仁钦之前修建隆务寺前身时,从西藏艾拉加日地方请来了精于绘塑技艺的画师艾巴,据宗者拉杰先生在《藏画艺术概论》一书中考证:“艾拉加日从古到今出过许多著名画家,特别是五世达赖喇嘛驻世期间,出过不少画师,布达拉宫的佛像佛塔,卫藏地区大型佛像佛塔均出于他们之手。所以,艾巴并非某个人的名字,而是来自于艾拉日加的一位画师”"!,六是传说中热贡地方最早的神像制造者尕日拉茹(拉茹,藏语,意为神像制造者,即画师),在桑旦仁钦于1370年修建隆务寺时,参与过隆务寺的佛像绘塑工作,有的说法是尕日拉茹主持了隆务寺的绘塑活动",热贡最早的画师齐沐能科便是尕日拉茹的高徒。说明此时热贡艺术师徒传承的修习机制已初步形成。
这些事件都说明热贡地方在这一时期修建了不少佛寺,许多优秀艺人参与了寺院建设,这些艺人中有的学成于尼泊尔,有的师法于西藏,同时他们给当地人传授了这些技艺,此时,热贡的绘塑活动从早期即公元十世纪时基本停留于对异域画种的全面承袭状态,而逐步具有了本土化的创作意识。所以,可以这样说,公元10至14世纪,随着藏传佛教各教派在青海的广泛传播,以热贡为中心的传播基地逐渐出现了环隆务寺的藏传佛教绘塑艺术,这些内容丰富、数量众多的绘画、雕塑品在此时的主要功用是观修、膜拜、陈列、供奉。关于热贡艺术的起源民间口碑资料也讲到拉杰扎那哇来热贡弘法一事,民间传说中添加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其中说到隆务寺名称的来历时,认为阿米拉杰来自西藏年青唐古拉山下丹科隆务地方,所以其后人所建寺院被称做隆务寺云云,可与史料互为印证"。
说起热贡隆务河流域五屯、郭么日、年都乎、尕撒日等如今堪称画家之乡的村庄为何画技卓越时,民间传说普通认为和隆务寺活佛夏日仓一世噶丹嘉措有关。第一则传说认为:这三个村庄的僧人因为不懂藏语和藏文(这又涉及到这些村庄村民的来源问题,笔者注),所以学习佛经时感觉很吃力,活佛就召集这些僧人让他们学习佛像绘塑技艺,把雕塑刀给了五屯村僧人,把画笔给了年都乎僧人,把刻字刀给了郭么日僧人,指示他们分别学习雕塑、绘画和雕刻技艺,后来这些村庄的绘塑艺术所以各有所长,五屯人擅泥塑,年都乎人擅绘画,郭么日擅刻画,就是噶丹嘉措活佛分工的结果"%。第二个传说说夏日仓活佛梦见文殊菩萨给他一支画笔,醒后果然看见画笔。于是他拿着画笔来到五屯下庄寺院,问谁会画画。当时只有一个僧人能画简单的马、牛、羊、花、草等,活佛就把这支画笔给了他,让他到圣地西藏学习绘画,这个僧人在西藏学成后就回到家乡,五屯人就学会画画了"&。第三则传说说,神佛感动于隆务寺老僧的祈祷,便给他托梦预示夏日仓将是大成就者,热贡现在需要的是绘佛塑神的“拉茹”。神佛派专司智慧的文殊菩萨天降画笔、颜料、雕塑刀等。这以后,隆务寺附近这些村庄的人学会了绘塑佛像的技艺’"。第四则传说先转述了释迦牟尼第一幅画像诞生的经过,说释迦佛修道成功时,逻卫国王博厚尔玛很擅长绘画,想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都看到释迦牟尼的光辉形象。可是释迦牟尼到不了那么多的地方,无法让所有的人看到他,于是,博厚尔玛就想到用绘画的办法来传播释迦牟尼的教义和形象。当他去画时,释迦牟尼身上发出的耀眼佛光挡住了视线。使他无法下笔,正着急时,他看见释迦牟尼坐在莲花宝座上给弟子讲经的倒影清晰地显现在池水中,他就照着倒影描绘,很快就画出了释迦牟尼的像。后来,这幅像从印度传到西藏,又从西藏传到各个信仰佛教的地方,人们都想供奉这幅像,便临摹仿制,佛画的手艺也从西藏传到了热贡。传到热贡时。最先传到了曲麻部落尕日村,村里的尼玛和能科最早开始了绘画活动。后人称他们为“尕日拉茹”(即尕日的画师)他们是曲麻部落当格乙麻寺院的第一代活佛。能科画师首先为年都乎寺绘制了佛像,雕塑了先巴佛(弥勒佛),完工后把自己用过的一套绘画工具和一幅精美唐卡藏在先巴佛的腹内,祈祷佛爷保佑后人继承他的绘画事业。从此,年都乎村的绘画艺术不断兴盛起来"!。这些传说在五屯、年都乎等地流传很广泛,很多艺人都说有这些事,是真事。在解释热贡艺人何以能画这一问题时,这些传说分别以菩萨授予、活佛授予、西藏学成、天降画笔等带有神秘传奇色彩的答案予以回答。至今,各村庄画技高超的艺人还被称为“神画师的弟子”。热贡人把画技神秘化、神圣化,把画技的传授、传承方式神秘化、神奇化,这固然与藏民族一切神化的思维方式有关。但传说本身毕竟是以特定的历史事件、特定的历史人物或特定的地方事物为依据的,热贡人说起热贡佛画艺术、说起阿米拉杰、说起夏日仓活佛都是以热贡地方史为依据的,传说也是一种历史话语,是一个特定群体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的历史记忆,传说是阐释,也是对过去生活知识的理解"。因此热贡人关于佛画流传的原因就具有了传奇性。从民间传说资料中看,热贡艺术滥觞于贡巴饶赛时代,即公元10世纪。民间传说以全民性的历史记忆的方式给我们呈现了自十世纪以来,热贡艺术在隆务河流域产生、发展的大致脉络,先是西藏弘法者的足迹到达热贡,他们的徒弟画技高超,组织了佛像绘塑事业,使热贡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然后是西藏佛画广为人知的来历,佛画入藏后的传播状况,热贡地方绘佛塑佛事业的中兴,热贡最早的出现的“尕日拉茹”及其高徒们的绘塑足迹,阿米拉杰入藏以来隆务地区藏传佛教的兴盛,五屯、年都乎、郭么日、尕撒日等地僧众因不懂藏文而不会念经的信息,夏日仓一世噶当嘉措给五屯、年都乎、郭么日、尕撒日等地僧众的职业化分工及派其中佼佼者赴藏学画,从西藏学成归来者传授佛画技艺。凡此种种和史料的点滴记载互为印证,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无法领略的热贡艺术鲜活、生动的口述历史。#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