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西部风情艺术表达的危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张玉平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在现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西部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新中国诞生后,有关表现民族风情特别是西部风情的艺术创作取得了巨大发展,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历届全国美展中,表现西部民族题材的作品都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出现了一大批经典之作,建构了持续、系统的西部民族艺术图像体系,成为新中国美术图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民族风情的艺术表现成为20世纪民族题材美术的主要倾向。其艺术表达主要有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20世纪50~60年代,即新中国成立后到“”前,这一时期为艺术家“真诚”表达西部的时期,由于西部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他们用饱含激情的画笔描绘由于社会制度的转变而带来的民族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这期间发生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创作主要集中在民主改革、生产建设、康藏公路、民族团结等主题上。石鲁的《古长城外》、潘世勋的《五彩路》、马利的《幸福之路》表现修路给少数民族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有对新中国新的生活的讴歌,如董希文的《春到西藏》,李焕民的《扬青稞》《初踏黄金路》等作品;也有表现党的好干部在民族生活中重要作用的,如王伟的《扎西德勒》、任惠中的《阳光金灿灿》等作品。20世纪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末,西部民族生活中美的因素被高度重视,并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得到全面表现,60年代以来重要的作品有郭其祥的《女牧工》,潘世勋的《挤羊奶》,张德音的《岭南风》,叶浅予的《山歌》《夏河装》,吴冠中的《扎什仑布寺》等。从60年代后期开始表现少数民族人物的形象美,到表现诗意化的民族生活方式,再到表现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成为该时期西部风情艺术创作的基本倾向。这些作品都因西部题材时代精神的表达而形成新的审美取向,而这些艺术家也因西部主题的真诚表达和语言探索而促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第二个时期为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即“”时期。这一时期为艺术家“政治”表达西部时期,由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在“”中,“西部及少数民族人物形象更多地出现在政治宣传画中,成为了一种政治符号,所传达的是各族人民对领袖的无限爱戴,或是对‘敌人’同仇敌忾的政治意识”。故这一时期对西部的表达成为一种政治符号式的表达,对西部的表达被政治所笼罩。
第三个时期为20世纪80年代,即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时期为艺术家表达西部的“民俗风情”时期,艺术界对“”艺术形式的反叛以及对人性和现实关注的呼唤,使美术家对于西部民族题材的创作倾向发生了转换。艺术家以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表现西部,给在“”中受到视觉污染的人们以新的审美感受,他们的作品和20世纪50~60年代表现高原生活那种纪实与抒情的审美视角不同,以西部的自然、人文景观描绘,给“”中复杂的心灵以审美的洗涤;同时,抛开政治意识,表现西部各民族生活状态中所蕴涵的天人关系。西部风情美术创作在美术界关于形式问题的大讨论中也走向重视形式表现的风气,刘永刚的《北萨拉牧羊女》中用粗犷的造型和强烈的色彩表现少数民族人物,克里木的《哈密麦西来甫》、周思聪的《边城小市》、刘大为的《巴扎归来》、蒋采萍的《侗妹》、卢沉的《清明》都以非常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表达西部风情中所蕴涵的美。当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80年代表现“西部风情”的艺术作品,艺术家是怀着真诚的热情去表现西部各民族的生活风情的,尽管在80年代中期有一部分艺术作品朝浪漫化、诗意化方向发展,但却掩盖不了这些作品的真诚品质,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美术对西部风情表现中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
第四个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为艺术家西部表达的多元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在全球化语境中,有关表现西部题材的艺术家在各自艺术视角之下进行西部的艺术表达,有用西部题材表现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以歌颂党的政策的;有用西部题材表现现代文明对西部地区原生态文化的影响甚至是破坏的;有用西部题材表现艺术创作中唯美主义表达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西部民族题材的艺术创作又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不再局限于市井生活图景和民俗风情的表现,而是着眼于民族地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挖掘,表达对这片神秘土地的精神体验和对其精神信仰解读的热情。故这一时期西部风情的艺术创作不是从表象到表象的外在特征的描绘,而是着重于民族内在精神的演绎和挖掘。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出现的一些描写西部风情的艺术作品逐渐沦为商业流行语的样板,在缺乏民族生活经验、缺乏真诚艺术体验的情况下,只以照片为依据制造心中所设想的“西部风情”,甚至有些艺术作品成为一种都市人猎奇目光的代替品。这一时期西部在很大程度上被“中心话语”、“都市文明”的眼光解读成一种陌生的、神秘的、前文明的西部景观。这种所谓的西部风情变得空洞而又概念化,由此而形成的油画、国画、小说、电视剧实质上是一批矫揉造作的庸俗制品,是一种“伪民俗”的贩卖。在这种西部形象的制造中以及艺术作品的商业化大潮中,西部被遮蔽,西部风情艺术被浪漫化、风光化。中国的西部风情作为丰厚的艺术资源,在艺术的叙述过程中被加工、改造,为艺术消费者提供消费满足,从而使西部成为一个空调的抽象符号;因为,真正的西部不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由资本主导的、生产和消费的需求而创造的西部风情。在对西部风情的表述中,西部之外的艺术家受西部概念化影响的同时,“中心话语”所操纵的艺术语言和流行话语也影响了本土没有审美建构的艺术家,使这些艺术家的眼光离开地方、本土、家园,离开西部,与西部之外的艺术家一道,制造被商业资本所塑造的观众心中的“西部风情”。
所以,西部风情在现当代的艺术表现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家选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方法来表达他自己所认识的西部以及西部的民族风情。尽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艺术家所表达的西部常常与主体是剥离的,但是90年代以来这种剥离最为严重,这使西部在符号的张扬中掩盖了现实的边缘地位,这一点应是艺术家所深思的。因为在关于西部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真实”地在艺术作品中表现自己对西部的感受才是西部艺术发展的真正出路。#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