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音乐知识技能教育的认识,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传统教育(包括音乐教育)的弊端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学方法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国家课程新标准》也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说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地转变音乐教育观念,不仅应该拓展学生音乐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并且要还普及、还原音乐学习以应有的面目。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使音乐教育真正成为独特的每个人必须的基础教育,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但是新课程实施以后,许多教师对国家课程标准的理解又发生偏颇,导致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又出现了新的失衡现象。他们把“音乐审美”与“音乐知识技能”对立起来,好像谈了“音乐知识技能”就是背离了“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是观念落后。从而产生对音乐教育认识上的新的不足,对课程标准理解不透,教学中任意降低音乐技能的要求,有意回避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近两年来,作为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时刻关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并且就如何在新课程环境下恰到好处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经过重新认识组织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欣喜地发现改变后的课堂教学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对孩子们的音乐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发展非常有效。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着重在以下方面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实践研究: 一、正确处理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音乐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并且要求在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在落实“三个维度”时,经常把三者割裂开来,其实这三个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何有机的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让学生在兴趣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来掌握知识和技能是我们所深刻关注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新课程理念,做好“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 作为教师首先应正确认识“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我认真地对新课标的作了深入研究,通过实践认识到这“三个维度”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教育目标来说,音乐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是,我同时认识到,音乐学科具有它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的方式,也就是“过程与方法”,音乐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大多体现为“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许多目标都包含在过程中,整个情感目标的体现离不开过程和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应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融合,并着重于学习知识或获得技能的方法与过程。在充分认识了新课程的理念后,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好“三个维度”的高度统一,特别强调通过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并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音乐课程的首要目标,通过运用“过程与方法”来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二)通过丰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他们的想像和联想,使其在情感体验中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以乐曲欣赏为例,学生从听音乐中已经感受到作品的丰富多彩和音乐多样的表现手段,诸如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调、节奏、音色等等,正因为不同音乐元素的不同组合,乐曲所产生的效果、意境也就不同。通过欣赏,能使学生较为准确地感受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内容、意境和思想感情。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讲述者那富有感情的解说,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动形象的比赛场景,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动作表情也随着音乐不断变化。通过反复聆听、多次体验,学生才能想象出音响背后多彩的画面,才能体验到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三)利用音乐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在任何音乐教育中,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这个目标的必要手段,关注音乐学习过程,提供足够的对音乐的体验时间,鼓励学生对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与学习。例如,在《红蜻蜓》的唱歌教学中,有技能训练的内容,如吐字、发声、气息训练以及两声部合唱等,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过高地追求专业要求,而是运用普及性要求去引导学生感受、学习和演唱,引导学生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他们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地发掘,这样学生能在歌唱活动中不仅感受、审视、表达和体验音乐的美,同时也感受到了歌曲所描述黄昏夕阳西下、晚霞漫天,蜻蜓舞蹈的意境之美,最终用非常动听美妙的歌声来表现歌曲的意境。 二、改变音乐教学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加强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必须要传授有关音乐作品的音乐基本表现手段的基础知识,训练能感受、表现和欣赏音乐形式美的有关感官和能力。因此,作为一线音乐教育者,我们的教学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来掌握好“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度”和教学方法。具体实践如下:#p#分页标题#e# (一)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在活动中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 在课堂上创设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让他们以多种形式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体验。我们所指的活动外部操作活动和内部思维活动的相对统一、有机结合,以操作活动感体验、思维发展的过程。 1.识谱教学活动化 识谱教学是当前音乐教育界争论最多的话题,因其枯燥乏味、花时太多而阻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新课程明确要求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识谱教学,因此在活动化教学中,我把识谱教学溶入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使学生易学而且乐学。比如音乐的变速、变调和变化力度是比较抽象又难以理解的概念,我把这些内容组合到一个快乐的活动中去:让学生手拉手围成圈成圈,边唱《快乐的罗嗦》边踏着节奏走步,用弱的声音演唱时弯下身子走,声音渐强时,边走身体慢慢抬起来;当速度快时学生跑步走,速度慢时踏步走;当听到调性变化时就变换方向走。在活动中,同学们亲身感受了速度、力度、调性的变化,提高了识谱能力,同时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感受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2.唱歌教学活动化 传统的唱歌教学,先识谱——认识音符的音高、时值,反复唱谱子,学习曲式结构:再朗读歌词,填词唱。这种方法过于强调乐理而忽视音乐的本身特性,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唱歌教学中,我抓住以听为切入口,以动为基础,通过身心活动学习唱歌。例如,在学习美国乡村歌曲《哦,苏珊娜》这首歌曲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对歌曲进行自编、自导、自演的自由创作实践活动。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孩子们担任不同角色的活动实践来展示了创作成果,获得了不同的体验,大家认识了吉他,很好地感受了美国乡村音乐,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活动深刻地感受、理解、想象和体验了音乐作品,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知识技能体验的兴趣。 3.欣赏教学活动化 欣赏教学也是以往音乐教学的薄弱环节,由于传统的欣赏课经常采用讲解式或听众式的方法,欣赏课被学生说成了瞌睡课。在教学时,要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有兴趣地去欣赏去理解,在活动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创新意识。比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春》的欣赏教学中,把全班同学分成十个小组,首先开展一个创作活动,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或利用身边的乐器来创作一段春天的音响效果。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各组各显神通。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联系欣赏内容,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然后引出新课——音乐家维瓦尔第是怎样描绘春天的?请同学们欣赏全曲,然后再开展分组讨论,提问抢答。通过活动,建立丰富的思维场,引导同学们去深入理解乐曲。这种小组活动方式,激励同学们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又在合作交流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二)在生活化的音乐教育中让学生亲近音乐,主动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 音乐来自生活,孩子们的音乐更应来自孩子身边的生活,来自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片段,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知识,增长音乐技能,生活是音乐创新与音乐创造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1.以“日常生活”为源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参与体验 “凡是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音乐”,音乐知识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无时不在我们的身边。“生活即教育”。因此,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当下的鲜活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我经常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喜欢的音乐带到课堂,学生们通过查找音乐作品音响资料,并且对喜欢的音乐作品反复聆听、对比聆听,逐步领会音乐作品的整体情感,积累音乐的听觉经验,音乐知识不断得到丰富。我还发现,他们逐渐地养成了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不仅丰富了音乐欣赏的数量,而且提高了音乐审美的能力、陶冶了艺术情操。日积月累地,他们能听赏分析《渴望春天》、《摇篮曲》、《雪绒花》等歌曲的主旋律及曲式;能听辨出民族乐器中扬琴、古筝、琵琶等弹拨乐器的音色特点;能感受出我国不同地区的《茉莉花》的不同音乐风格,并了解到这种风格的不同是由于地理、文化、风俗等不同因素造成的等。 2.活化教材,从文本向人本转变。 音乐从生活中来,不是从书本中来。给学生一个真实的音乐生活,而不是一个人造的音乐生活。将封闭式、学生不喜欢的教材体系转变为开放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欢迎的教材体系。比如在教学“京剧”内容的时候,课本中京剧欣赏的内容相对简单,重点放在了对现代京剧《红灯记》片段的欣赏上,无法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谈不上感受其深厚的艺术魅力,课堂上学生纷纷提出要求:有的学生说想了解京剧脸谱,有的想了解京剧的唱腔,还有的想了解京剧的艺术流派等,这样学生们都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寻找课外知识进行教材重组给予补充,京剧的形成、行当、四大功夫等加入其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生动形象的介绍,增强视听感知,在此基础上,亲身模仿,妆扮表演,让学生切身体验京剧的魅力。另一方面,我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想知道的内容,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收集再进行教材重组。 总之,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不能离开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我们在反对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于关注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也不要过于藐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知识技能教学方式的改变能使音乐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能使我们的学生喜爱音乐课,形成乐学的群体效应,能让孩子们在参与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产生愉悦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