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技能教育的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音乐技能教育的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音乐技能教育的思考

 

无论音乐学院还是文化艺术学校,音乐技能教学多少年以来一直延用着传统的师生交流方式,毫无改变,究其原因有二:首先是我们老师缺乏探索创新精神,其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直接影响了几代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念。现行的技能教学观念是否需要改变?新的技能教学观念是否能产生相应的影响?如何以新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技能教学?笔者由此而引发以下思考。   一、音乐技能教学“问题观”   传统的音乐技能教学始终是以教师的“感觉”为艺术内容,以教师讲,学生做的模式重复进行的。以钢琴弹奏教学为例,一首曲子给了学生,无论是速度、力度还是指法、句法,他们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去完成,还课交流过程中从未见过有学生“反抗”过,他们从不向老师提出问题,发表质疑,师生交往都是以老师是“千真万确”的互动模式而告终的。学生们不会提出问题,也不懂得可以提出问题,结果使自己成了一个没有问题的“问题学生”。2002年8月21日在北京举行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大会上颁发了数学家的最高奖项“菲尔兹奖”。这四年一度的数学家大奖是由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尔•基拿走了,遗撼的是菲尔兹奖的光环没有落在中国数学家的头上。究其原因何在?一位教育家指出了原因:中国教育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解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由此而言,面对我们的音乐技能教学现状,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观”,使他们始终带着问题学习,敢于表现自我的艺术“感觉”,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统的音乐技能教学观念得以改变所值得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技能教学过程中总是教师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并给予解决,这样的教学滋养了学生沉重的思维惰性,局限了他们的发展空间,音乐技能教师成了乐于奉献的“解说员”,而学生则成了苦于记录的“接收器”。“技能问题观”提倡的是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显现出他们的一种智慧,使他们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时得到相应的思考和启迪。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它深刻地提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方法与实验过程,而提出新的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要害。”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有一句至圣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作为音乐技能教师,能否让你的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让他们在问题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获得智慧,不断进步,这又是一个创新音乐技能教学观念所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二、音乐技能教学“师生换位观”   三尺讲台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纵然这三尺舞台上的表演再精彩,学生也有看腻的时候,因为站在这个舞台上的,总是那张“千年”不变的脸。身为音乐技能教师,对于这样的现象应该深有感触,如果我们的音乐技能教学在特定的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互换一下角色,也让学生坐在老师的位置上当一回老师,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效果呢?以钢琴教堂为例,约1.5米的键盘上有序排列着黑键与白键,这是学生的“劳作面”,而老师坐在一侧,成了学生弹奏的特殊观众,像“指挥者”又像“组织者”,有时更像一名“解说员”,一切以老师的审美观为核心,所发现的问题也只是老师心中的问题,评价的标准也是唯师独尊,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感想,也从不主动地寻找错误和提出问题,这样类似于“剖腹产”样的学习,学生所学到的或表现出来的也只能是老师“强加”于他们的一些艺术感觉而已。“师生换位”观念从另一角度,提示了学生在音乐技能学习过程中,在艺术交往活动中有着他们主动和积极的一面。充分发挥学生技能学习的主观能动,他们的情感体验才能落到实处,当他们由衷地主动表现出自我感慨时,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产生效果。身为音乐技能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十分认真地、声情并茂地演唱一首歌曲,或弹奏一首钢琴曲;让自己的学生以昔日老师的姿态评价一下老师,真情述说他们自己的艺术感受;如此师生换位,不仅是一种授课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心理角色的转换,昔日的学生转眼当了老师,竞敢对老师指指点点,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效果呢?我们知道,人都是有一种表现欲的,这种欲望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让学生当一回自己老师的老师,观念上是一次超跃,情感上他们战胜了自己,表现欲得到满足,尽管是位“零时工”,但一旦点评到位,说服力强,很快会成为同学们佩服的“勇士”。学生们不会拒绝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除非他天生害怕在公众面前讲话,当然,即使是个极度的害羞者,相信他在睡梦中也少不了做自己当众侃侃而谈的美梦。在学生眼里,三尺讲台似乎是一片神秘之地,台上的老师有一种令人生畏的感觉,于是,老师与学生互换位置就是一种有趣的较量。   三、音乐技能教学“差生观”   音乐技能教学是集技术、艺术、情感、审美为一体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技术训练是教师最为重视的环节,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情绪,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那些接受相对稍慢的学生往往会被认为是“差生”,这是一个观念上的误区,这种观念完全忽略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于“差生”完成作业的成败,很大部分取决于情感态度和学习情绪这一要素,因为他拥有信心和勇气要比拥有天份和方法更重要。对于艺术天份稍差的学生,可贵的是让他享有这一学习过程,结果对于他并不重要,因为他的学习结果也许永远不会令他的教师满意。学习过程对他而言是接受艺术熏陶的良好途径,他能在这一过程中长进的并不是音乐的表现技能,但至少他的音乐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对他可谓是一件大好事。我们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理解学生、分析学生而实施教学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笔者所谓的“差生观”主张教师与“差生”要善于沟通。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应该是让自己知道学生是怎样想的,其次是让学生知道教师想怎样做,使“差生”与教师间构建一座有效互动的“桥梁”。了解“差生”的情绪动态,能使教师掌握一手资料,把握技能训练方向而实施教学。明白教师的教学意图和训练目标能使学生端正自我学习的方向,调整学习动力。技能教学立足于技术训练,但不能忽视人格教育和人格教于人,对于“差生”就更是如此了。笔者所谓的“差生观”主张对“差生”教师必须“持道”。教师的教学引导要遵循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的规律,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更不能随教师心情,随意捏塑改造,乃至实行千篇一律的彻底“格式化”,搞简单的“归队”。#p#分页标题#e#   总之,要让学生做出他们自己的现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我们只能“因势利导”,而不能情绪化的去规定、限制、取代。教师所要做的是把握住各类型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质地”,引导其殊途同归地实现自我。简言之,对这类“差生”的引导,应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笔者所谓的“差生观”主张面对“差生”教师必须“持心”。教师要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对“差生”的引导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忌弃“恨铁不成钢”的毛躁心态。其次要有诚心。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以“将心比明月”的坦诚方能开启其心门。其三要持有爱心,“教育根植于爱”(鲁迅),教师热爱学生,必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同心,攻克难关。其四要持恒心,“差生”的指导贵在坚持。   笔者所谓的“差生观”主张面对“差生”教师必须“持法”。“差生”的指导与交流必须注意方法,要注意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和谐统一。天时:找好时机教师要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时机头脑,能够敏锐洞察把握各种时机。时机的选择要自然切忌生硬,要趁热打铁切忌时过境迁。地利:交流场合的选择应避免在人多广众之下,应掌握保密性、私人化、宽松性原则。人和:找好话头。古人云:“话不投机,半句多”,教师要寻找“话头”方能“一投石激起千层浪”,从而使“差生”心门顿开。   以上几点思考,旨在探求新型音乐技能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充分体现音乐技能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自身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宗旨,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几首声乐歌曲和几首器乐作品,而是未来驾驭更多艺术作品的心理控制能力和技术表现能力的大幅提高。无论“问题观”或“换位观”还是“差生观”,本人思考的仅是音乐技能教学中显性因素背后的教学观念,以提升自己音乐技能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