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民间小曲研究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城民间小曲研究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古城民间小曲研究分析

古城小曲的表演形式多样,根据曲目段子的不同可采用独唱、弹唱(说)、对唱、齐唱、说唱、走唱等形式,表演时往往有乐器伴奏,形式多样。器乐伴奏的功能主要是烘托唱段的气氛,而唱家子的行腔则各有千秋。古城小曲以汉族农耕生活为基础,广泛流行在新疆沿天山一带的汉族聚居区,反映着多种文化交融的深厚内涵,体现着新疆汉族文化传统,是研究新疆汉传统文化、语言、诗歌、文学、音乐等各类艺术发展史的重要依据。

小曲的种类

古城小曲,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目前常见的有: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等。古城小曲在奇台人的心目中,是一种血浓于水的关系,它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已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根脉之中,它与新疆地方语言一样,是新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的集中而独特的表现。我们知道,一种自成体系的地方语言和地方剧种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相当漫长而又相对稳定的进化过程,是一个经历了创立、吸纳、融汇、完善的过程,经历了由民间到舞台再更广泛地回落民间的发展阶段。新疆,特别是天山北麓东起哈密、巴里坤,西至伊宁、察布查尔,都有小曲子在民间传唱,特别是 20 世纪 20-30 年代,古城小曲被搬上舞台,一下子走红了乌鲁木齐和作为“旱码头”商业重镇的古城奇台。

奇台有一位古城小曲的传唱人——浑号叫“要命娃”的侯毓敏老人,他自打懂事起,就对小曲子很上心,说不上是天赋还是缘分,只要听到小曲子那动听悦耳的旋律,就心跳不止,侯毓敏 14 岁出师,由于扮相俊美、唱腔婉约、动作娇巧,登台以后,像一颗明珠照亮乌鲁木齐的戏剧舞台,由古城人演唱古城小曲给古城人看,便有一种词熟耳详的感觉。

由于奇台县是多民族地区,古城小曲子深受汉、回、锡泊族群众的喜爱,就连不少并非同一个语种的维吾尔族同胞,不仅喜欢,还学着唱,一些乐手用唢呐和热瓦甫把“采花”、“小放牛”等曲调弹奏得惟妙惟肖,有滋有味。同时,一些少数民族的优美曲调被逐渐吸纳到新疆曲子中,比如有的剧目中,小曲子艺人把下列维吾尔曲调加进去,“黄酒四两白酒四两,羊羔肉你打上/你不吃肉我不喝酒,咱们是啥朋友”。还有如:“那里来的骆驼客/唉一呀吗吆/古城子来的骆驼客/唉一呀吗吆  ”不仅这样,他们还创造性地使维语和汉语巧妙搭配,浑然天成,收到很好的戏剧效果。

古城小曲在民间有非常深厚的根底和旺盛的生命力,解放前,在奇台,上至山区,中至平原,北到湖区,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小曲子自乐班。好家子比比皆是,好唱家子比比皆是,好唱家子好拉家子不乏其人,上山七户一带的潘老大(潘世雄)、范洪、王金、王忠林(老校长)、东塘一带的潘生芝、李生秀、张浩杰、李兴成、洪水坝二畦的张森林、祺成寿、潘生金。家住城区的“歪脖子”经常走村串户地演唱,挣一口饭钱,但所有民间自乐班,都是为了乐呵,是义务奉献。

以上列举的都是比较有名的,其实奇台的老新疆人张口都能唱几段曲子,下二囤有一位麻脸老婆子,行走骑一头驴,怀抱一把三弦,自弹自唱,无人可比,不过这些人大多已经作古。每年一到地净场光的秋季,庄稼人就要给娃娃们办婚事。婚事讲究烘房,拉家子唱家子聚在一起,一唱就是几天几夜。多的时候是坐场子,有的时候也用行头,不过古城小曲子行头简单,乐器也不复杂,一把板胡,一把四胡,一杆三弦,再配一支笛子,就是很棒的乐队了。武场面一般很少用,有一个甩子一副瓦子就是很好的打击乐器了,有段顺口溜很形象:“一个驴儿两支筐,一把大刀两杆枪,七紧八慢九消停,搭个台子就能唱。”这就是古城小曲子行头戏箱简单化的写照。所有行头一只驴驮,二人搭台子也能唱,到户儿家演唱,大多数人家的住房结构是一个通间,一个套屋,冬天天冷的时候套屋里化妆,外屋里演唱,观众们坐在通间大炕上看戏。要多自在有多自在,坐唱就更简便了,拉的唱的炕上坐,谁想唱便谁来唱,可以是一人一个角子,也可以是一人双角,拉胡胡弹弦子的也担任角色。有的曲调,群众还给接音,比如(大连相)曲调,主角唱完词在拉过门的时候,群众齐声念唱过门:“沙子花儿开呀一朵莲花咿呀呦嗨”(岗调)。

可见,古城小曲就在古城老百姓的生活中,它的剧情贴近生活,引人入胜,剧词诙谐幽默,通俗易懂,曲调优美婉转易学易记,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迎来一个古城小曲子姹紫嫣红的新时代。

本文作者:蒋雪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