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的传承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的传承,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的传承

 

如何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实现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是当下高师音乐教育发展中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对新的音乐教育理论及模式的探索,晋中学院音乐学院围绕如何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及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教育资源如何走进地方高校进行了尝试。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活动中,总结出一套较系统的实施办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试从怎样正确认识地方高校在本土音乐传承中的优势,怎样开展本土音乐传承的教学实践,以及怎样建立一种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地方高校在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优势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普及,为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提供了可能。以晋中学院为例,作为山西省一所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在学科设置、师资教学等诸多方面都为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本土音乐文化进入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不仅自身可以得到保护和发展,而且对学校音乐学科的建设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拓展。晋中学院就依托学校的综合学科资源和本土音乐文化,开发了一系列的特色课程,打造了自己的独特品牌。   本土音乐文化在地高校传承的实践探索   把本土音乐引进高校音乐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优美的民间音乐中增进对民族地方音乐文化的了解,丰富音乐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综合素养,为继承和发扬民族地方文化奠定情感基础。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晋中市包括太谷县、左权县等在内的九县一市和一个市辖区,各地区均有其丰富的本土音乐文化传统。如何采集、整理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订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教材,将之转化成教学资源,是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前提。本着充分挖掘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突出晋中地区地方音乐特色的原则,经过多方调查和研究后,我们选取了左权民歌(开花调)、左权小花戏、太谷秧歌作为本土音乐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晋中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而且逐渐出现了“本土音乐文化意识觉醒”的态势。   二、课程的开设   本土音乐课程的开设是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核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在各个年级开设相关内容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现以晋中学院2007年以来的本土音乐文化课程为例:   1.晋中民间音乐文化课程   本课程以介绍左权县历史文化及左权民歌的文化背景为主,从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的角度了解晋中民间音乐文化的地理环境、生存背景和发展现状,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爱心”。   2.左权民歌演唱课程   左权民歌是晋中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其中的“开花调”尤为典型。2006年,左权“开花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开花调”篇幅短小,旋律优美,通俗易懂,便于传唱。学生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学习开花调中的经典曲目,能进一步掌握左权民歌的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感受到左权音乐文化的丰富性,从而树立起学习本土音乐文化的“信心”。   3.祁太秧歌欣赏课程   祁太秧歌是晋中地方小戏,表演者一般为生、旦,或旦、丑等角色。祁太秧歌诙谐幽默,方言性强,节奏平仄押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看秧歌》、《卖高底》、《偷南瓜》、《上包头》等艺术性较强的秧歌代表剧目,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学习过程中,可通过独唱、对唱、齐唱、表演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让学生感受其质朴、率真的艺术魅力,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保护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恒心”。   4.左权小花戏舞蹈课程   小花戏是一种带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形式,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小花戏的各种舞步,扇子、手绢的表演技巧等。通过《放风筝》、《打樱桃》等表演剧目的讲解、传授和表演,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建设中,我们把本土音乐和它的文化语境(如地理、历史、社会背景等)紧密联系,使课程的设置建立在坚实而又富于特色的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之上。   三、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随着本土音乐文化自觉意识的逐渐提高,许多地方高校采用了向民间学习,“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法。晋中学院音乐学院也聘请了有成就、有修养的民间艺术家和从事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研究、保护的专家来校任课或作讲座,同时举行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在2007年11月—2011年9月间,陆续邀请了数位专家与民间艺术家,他们分别是:田青、刘改鱼、石占明、李明珍、刘红权和他的盲人宣传队、孙贵明及杨承迁。他们以晋中学院特聘教授的身份走进音乐讲堂,他们各自的知识、经验和独特的文化背景成为高校课堂中宝贵的学习资源,让学生真正领悟和感受到了本土音乐文化的“灵魂”所在,促使他们树立起保护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责任感。这是值得各地高校认真借鉴和提倡的。   在“请进来”的同时,我们还不时地“走出去”接“地气”,挖掘和整理本地区的民间音乐。自2007年晋中学院音乐学院和“非遗”牵手后,学院展开了一系列的田野考察,如学院老师定期带领学生到左权、太谷等民歌区、秧歌区进行实地采风、采访和录音录像,将收集到的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分类梳理,并运用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音乐分析学等学科的视角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为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积累丰富的资料。  #p#分页标题#e# 四、特色专业的建设   2010年7月,晋中学院音乐学专业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中榜上有名。在此专业的建设中,我们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要突破以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标准的认识框架、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的制约;其次,要把音乐与其社会文化背景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一种源于本土但联系社会及全球的文化意识;再者,学习者不仅通过课程学习掌握音乐风格、演唱技巧等,还应该能够创造和拓展这种特色,形成一种文化共享。   在具体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定位是在文化语境中理解音乐,将音乐置身在它的发生地和其文化背景中去学习。借用相关的学科方法,采用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口头传授、实践交流、全球化和地方性相结合等方法进行专业建设。   2009年10月,晋中学院承办的《烂漫开花调—献给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左权民歌演唱会》亮相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   2010年3月,晋中学院“开花调•亲圪蛋”左权民歌走进央视,并应邀到中国音乐学院,完成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数据库的录制。   2010年9月,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连续播出晋中学院民间艺术教学成果片《花开左权》,系统介绍了左权民间歌舞艺术。   2011年2月,晋中市举办“十台大戏闹新春”演出活动,晋中学院的“亲圪蛋组合”、“亲圪蛋艺术团”和民间艺人共同承办了“左权民歌小花戏”专场。晋中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初见成效。   地方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观的树立   随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使传统的培养模式受到严峻挑战。面对教育的新形势,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既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既要学习国内外的音乐文化,更要了解本土的音乐文化,多角度多层面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变传统的音乐技能型人才为综合应用型的音乐人才。   晋中学院充分利用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向民间艺术家学习,广泛汲取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学习、表演和研究本土音乐文化的综合能力,为创新型学习、自主式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教学实践,将政府、学院和教学机构三位一体,将学校教育形式与社会教育形式、学校民族音乐传承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建设相结合,使讲座、表演、观摩、民间采风等形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为本土音乐文化的保存、延续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