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白茆山歌的类别及演唱特点,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我们全体师生赴常熟社会实践时,特邀“白茆山歌馆”的著名歌手及白茆山歌传人沈建华、王淑英、吕杏英等作现场演唱和学术交流,全体师生为热情、悠扬的白茆山歌歌声所吸引,为白茆山歌所蕴藏的艺术魅力而感叹,为当地政府与文化界对白茆山歌的重视所折服。白茆山歌历史悠久,流传于江苏省常熟市、是以白茆镇为流传中心的一种民歌。白茆镇是全国著名的山歌之乡,1995年,该乡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白茆山歌艺术馆”;2000年5月,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它属于吴中文化区的吴歌支脉。吴歌,又称吴声歌曲。是指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以及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长江三角洲用吴语演唱的山歌、小调、号子、等民歌。由于此地区河港交叉,湖泊成群,是我国著名水乡。白茆镇有水,就有稻田,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唱的歌称为田山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民族民间歌曲,其曲调唱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些地域色彩鲜明、民族特色浓郁、唱法多样自然纯朴的“原生态民歌”,不断地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艺术震撼和审美享受。随着我国文化艺术多元化态势的深入,人们在欣赏众多歌唱艺术的同时,审美趋向反朴归真,喜欢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歌曲(原生态唱法)。并对其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近几届央视青歌赛对原生态唱法的推出,原生态唱法借助于电视媒体、较为充分地展现了自身的魅力。特别是一些组合形式加入了和声,有些还把当地几种民歌组合在一起,使原生态唱法赋予了新时代特征,对民族、民间音乐赋予了新的诠释和活力。 一、白茆山歌类别与演唱形式 1.白茆山歌类别 “山歌”是民歌的一个类别。泛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唱①。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白茆山歌集》中,以记录歌词为主,从文学角度把白茆山歌分为十一大类,即:引歌、盘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传说故事歌、儿歌、时政歌、“小调”歌、新民歌。附录中选录有代表性曲谱53首。 2.白茆山歌演唱形式 白茆山歌有自身独特的演唱形式,概括起来有:独唱、对唱、合唱。除此之外,演唱形式也在这三种基本形式上进行了很多变形、加花,如集体对唱,一唱众和,帮腔,轮唱,坐唱,站唱,边活动边唱,伴随舞蹈游戏唱,锣鼓乐器伴奏唱,无伴奏独唱等。如今当地的演唱形式也具有时代气息,十分多样,既有一人、数人清唱的“徒歌”,也有用丝竹乐伴奏的“相和歌”,甚至还有用伴奏光盘,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山歌”印下了时代的烙印②。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分析,早期的白茆山歌较为集中的是在田间莳秧割稻时的自发的口头演唱形式,尤其是在繁忙季节,站在稻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喜欢唱唱山歌,随着歌声的节奏调节身心疲惫心情。此时的绿秧田里,歌声此起彼伏,有独唱,有一唱众和,有盘歌(问答歌)。在白茆乡,还逐渐形成了特殊的山歌节(山歌会)。在每年农闲时节,周边乡民汇聚到白茆塘两边,举行大规模的对歌活动。每到对歌时节,来听山歌的船只里一层、外一层,人头攒动,歌手们面对宽阔的河面,各个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喊出的歌声掠过清澈河面,穿透力极强,很是动听;有些逞强好胜的青年,隔着一条大河还会用歌相压、相骂,两边歌台各有三四位山歌高手轮流上场,歌手旁边坐着有专长的老歌手,随时准备给登场歌手提词、编词、献计。有时白天对不完,晚上更是明灯数盏继续对,通常要对到深夜才肯罢休。 二、白茆山歌风格特征 白茆山歌风格特征:即旋律特征、歌词与语言特征。常熟白茆吴语地区地处江南水乡,这里的人民聪颖、勤劳、乐观、热爱生活,水是白茆山歌形成的重要生态环境。在稻田和水上的特殊劳动环境下,白茆山歌有其独特风格,在自然的环境生态下度过了数千年,形成了其纯朴、古拙,嘹亮、动听的音乐风格。有许多歌曲带有强烈的地方标志性特点,如语言用当地吴语方言,生动传情,讲究韵律,常用衬词、比兴等传统诗歌手法。这些山歌长期流传于乡间田野,主要以口头形式传唱。并在传唱和流传过程中历经改造、提炼、加工,最后日臻完美。白茆山歌以原始、原创性为主、衍生性为辅,其古朴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多样性、乡土性较强的鲜活艺术形象。反映了常熟白茆人民创造的原始原味的民族音乐特征③。 《中国•白茆山歌集》记录大部分以歌词为主,这在其它地区民歌集中也时常见到,大部分记录是歌词,因传承方式大部分是口头传授,传唱主要记下几个主要曲调,曲谱在几个主要曲调上加以变化。在其中53首曲谱的调,都不是固定标准的,歌手歌曲演唱中的调,是演唱者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和处理来选择。每个演唱者根据个人阅历的不同,唱法的不同,处理的不同,甚至于风格的不同,凸显出较强的流变性(即兴性和随意性)。这类似于我国戏曲中的曲牌。创作者根据歌词情绪选择曲牌,可见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有着相似之处。 从白茆山歌53首曲谱中,我们可看到几个主要曲调,其中大部分为“四句头”,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把芝麻撒天下》《捉草歌》,其次是小调如《孟江女调》等。山歌曲调以“四句头”为主,五声宫调式,调式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曲调悠长、节拍节奏较自由,多有四度内的跳进。乐曲起、承、转、合的第一句中,会出现全曲的最高音,给人以震撼,和具有吸引力,第三句转中出现一个七度大跳,使其有转的涵义。《捉草歌》的特点代表了“白茆山歌”“四句头”的大部分共性,是基本音调,其它“四句头”曲调是在此基础上,加以衬词、润腔或延伸,使其有所变化。白茆山歌另一种曲调为小调,以《孟江女调》调多些,五声徵调式,曲调是较规整的起、承、转、合的四句体。 三、白茆山歌演唱特点与演唱技巧 传统民间唱法(原生态唱法)是在民间生活和劳动中形成,在自然中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是生理的本能,用气息振动声带。如今歌者的演唱在不失传统唱法基础上,用入了适当方法,唱起来舒服,听起来悦耳。但因各民族语言生活环境的不同,发声特色有所不同。各民族音乐体系的不同,唱的环境不同,唱法也不一样。#p#分页标题#e# 1.白茆山歌演唱特点 白茆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喜欢用歌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处处伴随着优美的歌声。白茆山歌演唱特点在歌唱中以真声为主,有些男女声用入高腔唱法:即用假声的音区,但声带振动更强,假声真唱,高腔的音乐感召力及强,在白茆山歌传人沈建华为我们演唱的引歌:《一把芝麻撒天下》第一句,歌会一开场,第一个山歌便亮出高腔,充分展示白茆山歌的魅力。人们通常认为江南是鱼米之乡,以清秀,吴侬软语、柔情似水而著称,如江苏民歌《茉莉花》,评弹、昆曲、越剧都带有浓郁的江南特色。但第一次听到吴地山歌:嘉善山歌和白茆山歌时,却在江南听到了另一种既有江南色彩,具有高昂嘹亮、婉转悠扬、激情的特色山歌。白茆山歌之所以有如此特色,这与白茆山歌的生态环境与本地区的语言密切相关。由于常熟地处吴方言区北部,在地理位置上与苏北北方语系区域紧邻,因此常熟的语音显得比苏州方言要刚硬一些。白茆山歌由于使用了常熟方言,所以自然而然地在吴语的基础上形成了偏于刚硬的语音特征。其演唱特点是大都要在田间、水上、歌会放开喉咙喊,所以当地经常把唱山歌叫做“喊山歌”。白茆山歌强调以字行腔,声随字转,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2.白茆山歌演唱技巧 从声乐艺术的生理机制和技术层面来说,歌唱的气息、发声、共鸣、咬字等,是歌唱的基本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而对于民间歌手来说,他们是如何理解歌唱中这些基本问题,并在实践中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对于白茆山歌歌手来说,他们虽然说不出多少高深的理论,但实际上潜移默化地在内心都很重视,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演唱时,自始至终都是处在积极的演唱呼吸状态,韵味十足。白茆山歌馆的王淑英告诉我:如今唱白茆山歌的人是没有经过训练,但是有方法,没有方法唱是不行的,特别是喊高音。白茆山歌语言相对靠前,声音靠鼻梁面罩、直、真声成分更多侧重高位,声音靠前,明亮,集中。它在气息的基础上打开喉腔,实现声音的扩大和美化。在技巧方面这些民间歌手,虽然说不出从声乐艺术的生理机制和技术层面理论,但他们知道歌唱者的气息、发声、共鸣、咬字等,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白茆山歌的唱法在演唱中,常以清唱的方式为主,喷口的吐字力度,使得歌唱的声音明亮、清脆,唱腔亲切、朴实。这在演唱白茆山歌仪式歌、叙事歌等作品中被多次使用,常常因为速度和情绪的需要,为了能灵活自如的咬字,要求演唱者轻松自然的吐字、松动牙关和下巴,而这也有利于喉头位置的稳定。唐妙琴演唱的《杨梅桃好吃树难栽》D调,第一句高音已到小字二组A,听录音用入了假声。有些长篇叙事歌,要唱上几天几夜,却嗓子不哑也不累,这说明这种唱法具有它的科学性,声音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和纯正,表情的丰富多彩都取决于正确的呼吸,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那些唱得好的歌手,乡民们都是评价“他气息很足,很长,声音很高,很响”这些都说明他们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技巧,才会有这样高亢嘹亮、响透云间声音。白茆山歌能存于世间几千年,它的科学性有待于白茆山歌传人以及学者们共同去发掘与探讨。 3.白茆山歌演唱特色唱法 由于白茆山歌的风格特征、旋律特征、语言特征,在演唱方面也有其特色唱法。白茆山歌旋律特点多有下行曲线,哀怨风格是山歌拥有的艺术个性之一。白茆山歌许多主要歌曲曲调具有哭泣音调,凄楚哀怨,这种音调的形成与民间哭丧歌、嫁女歌、悲情歌的曲式风格十分紧密,以至于在白茆山歌许多曲调中,时常透出的哀怨情绪。在白茆山歌中有哭嫁囡、哭丧歌、哭七七等。哭腔演唱源自哭泣中的拖腔,即吸气同时喉肌打开发声,有声无字,随着气息哭腔拉长,适于演唱表现。演唱者会随着旋律的下行而作自然叹气状,把字牢牢“贴”在气上,唱出很结实的声音。如:姚妙琴演唱的《一把芝麻撒天下》和李玉娥演唱的《一朵鲜花顺水来》第一句。滑音是最能体现白茆山歌特色演唱技法之一,通常以下滑音最为多见,多用在乐句间、半终止及终止处,在乐句中间和半终止下滑很短,多在加花长音后仅用八分音符下滑,下滑后嘎然而止,甚具特色,在乐句终止演唱下滑音是一般作减弱处理,支点下移,声带先紧后松。如:白茆山歌吕杏英演唱的四句头《一人唱歌不好听》就很有特点。 装饰音的运用,在白茆山歌中大量的出现,包括倚音、波音装饰音最能反映我国其音乐风格特色,倚音在曲调中用的最多,包括前倚音、后倚音、单倚音、复倚音、上倚音、下倚音、短倚音、长倚音。倚音的演唱,通常用硬启首的方法,稳定喉头,利用横膈膜的力,用瞬间的重音作急速的上(下)音程的运动,以帮助主音起音,强调主音。这些出现在句头句尾的倚音的演唱时值是算在主要音之内的,并没有占用小节的时值。因此,倚音的演唱效果不仅过渡得自然,而且能使曲调显得辽阔悠扬。演唱时与人们说的“喊”相似,滑音的出现都是与语气词相结合,这充分说明,在演唱时应该带一点“喊”的腔调。 白茆山歌以其独特艺术形式,较完整的呈现在我国众多民歌百花园中。该乡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白茆山歌艺术馆”,整理出版《中国.白茆山歌集》,这与地方政府重视,白茆山歌传人和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分不开。为如何保护传承我国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可取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