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声乐多元进展的重要性及表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多元文化论是1924年由犹太裔美国学者霍勒斯•卡伦(HoraceKaleen)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民主社会的框架内保持各自群的文化,将使美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1]他的理论提出后,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成为广泛流传的思想潮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审美追求的不断提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民族声乐为适应世界潮流,开始寻求适应自己发展的道路。 一、中国民族声乐多元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或因战争造成“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使各民族形成了不同语言结构和文化多元个性特征,为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提供了先决的历史条件。正如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说:“中华民族包括五十多个民族单元史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失,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2]正是由于我们祖先承载着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不同文化习俗与民族个性,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多元音乐文化根基,为民族多元化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我国现有300多种戏曲、200多种曲艺,以及数不胜数的民间歌谣和诗词歌赋,这些宝贵的艺术成果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二、中国民族声乐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性 人类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文化经济市场日新月异,网络媒体、数字媒体已成为当今人们传递、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频繁的国际交流,促使音乐元素更加丰富多元。中国民族声乐在立足本土文化,引进国外文化的同时,肩负着走向世界的历史重任。多元文化的发展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作为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文化音乐,同样肩负起多元文化发展的重任。在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中,各种艺术形式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融汇、变异和发展的契机,在“变”与“不变”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元文化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中国民族声乐多元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 20世纪40年代,中国歌剧将传统的戏曲唱功和民歌演唱方法进行融合、创新,为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启开了大门,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品貌的歌剧演唱雏形。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的不同音乐文化,经过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多元发展态势,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者、演唱者和研究者们在探索中,开拓进取,努力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演唱多元化 在崇尚多元文化的今天,现有的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深层感受的试听和欣赏要求,亟需越来越多贴近人民时尚生活的声乐表现形式,伴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民族声乐演唱形式也在不断的革新和变化。 1.民通唱法初具雏形。近几年,“民通”一词比较流行,是独置于学院派民族、美声、通俗唱法之外,而介于民族与通俗唱法之间的一种时尚演唱方法。它是在市场经济的需求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声乐界对这种唱法存在着不同的异议,尤其是一些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专业人士不太认可这种唱法,认为民歌手应该在保持民歌原汁原味基础上去发展个性,而不应该为迎合市场搞特殊。但事实证明,这种唱法顺应时代潮流,适合大众时尚生活,有着雅俗共赏的效果,大众很欢迎。谈及民通唱法,首屈一指的是应数谭晶,她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在校时,师从于朱以为教授学习民族唱法,大学本科毕业后,分配到总政文工团,成为一名独唱演员。在多年的演唱生涯中,她不断的潜心研究声乐唱法,大胆探索,兼容并蓄,融民族和通俗之美,传统与现代之美,民族与流行之美,形成了大气、简约的演唱风格,在歌坛上独树一帜。她的演唱,清丽纯正、音色丰富、情真意厚、高亢嘹亮,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被誉为“天籁之音”,并得到了很多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和赞同。谭晶演唱事业的成功充分证明,民通唱法在声乐界已有一席之地,同时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2.民族美声中西合璧。在我国音乐院校教学中,美声和民族唱法是互不融通,彼此分离的,即演唱方式、培养方向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演唱风格上呈现出单一化,标准化的趋势。学民族唱法的学生一般只局限于民族唱法的学习,不演唱美声作品。而学美声唱法的学生,一般也只唱咏叹调、艺术歌曲等,不唱民歌《小河淌水》这类曲目。吴碧霞就是在这样的教学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科班生。但她独辟蹊径,大胆创新,打破了“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不可跨界的观念,集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于一体,并取得了可喜成就,被声乐界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并获得国际最高奖项。一般来说,凡学习声乐的人都这样认为,在一个人身上不可能同时具备两种演唱技能和技巧,更谈不上能如此娴熟的运用,但吴碧霞用自己的学习经历证明了这种观点的不正确性。她用自己的成功证明了鱼与熊掌可以兼得。随着她的成功,各专业音乐院校很多教师也开始借鉴这一方法,对学生进行了多种唱法的多元化训练,效果显著,常思思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3.原生态唱法登台入室。原生态唱法是近几年来产生的一个新名词。所谓“原生态”,是指保持事物生长的本来面目,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原有的相互关系的状态。这个词最早来源于自然科学。 (1)原生态演唱。自“原生态”唱法正式进入中央电视台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参赛节目后,将原本就已引起音乐界广泛关注的“原生态”研究热潮推上了一个高潮。大奖赛的最大亮点在于众多民族“原生态”唱法的精彩出现,不仅给全国观众和艺术界权威人士大开了民族音乐盛会眼界,而且更让人们震惊的是,还有如此原始、鲜活多样,如同“水中观活鱼”的中国民族之声。此前,原生态唱法,专家一直在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究竟用什么来定义它,说法不一。田青认为,原生态唱法“指的就是我们56个民族自古就有的、传承有序的、本民族的、独特的唱法,这里面还应包括对真正民歌的演绎。具体地说就是运用本民族、本地区的方言演唱本地人民集体创作的歌曲的演唱方法。”[3]原生态歌手阿宝则认为,“原生态民歌即没有学过发声方法的本嗓加上方言来演唱民歌。真正原生态民歌从来就不是为舞台而生的,它只属于田间乡野,它是老农耕田时的畅喊,它是老妇炕头缝衣时的低吟,它有着很强的自娱自乐和随意性,它主要是表达和发泄自己内心的情感,绝不是为了在舞台上唱给大众的。”[4]笔者认为,原生态唱法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在生活实践中,在苦闷时,在欢乐中一种随意性原始本能的情感表达。“因为原生态民歌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纯洁、质朴、深层、最有时间连续性、最具活力的情感和生存观念。人们从原生态民歌中,似乎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凝聚力。”[5]因此,一些专家和学者开始意识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传统民族文化的复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即便经济再强大,也只是一盘散沙,无法焕发自己的魅力和凝聚力。“原生态”民族唱法的兴起,正符合了大众复兴传统民族文化的心理,倍受观众的喜爱。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和湘籍歌唱家何继光的成功,就是原生态与科学发声结合的典范,在保留原生态特有唱法的同时,运用科学的发声使声音更加的具有感染力,更加适应演唱的需要。#p#分页标题#e# (2)原生态组合。伴随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的正式设立,原生态组合唱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来自新疆天山脚下的“天山雪莲”组合,是由五位新疆女孩,以其民族特有的音乐舞蹈底蕴和民族特点,采用拉丁、欧美音乐和舞蹈特点,加上独特的演唱风格,在国内歌坛独树一帜。曾获得第十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组银奖的“香格里拉”组合,他们是来自神奇美丽的云南香格里拉,四位成员分别由傈僳族的蜂跃宏、余明辉和藏族的鲁茸农布、达摩鲁卓组成,他们以其独有的多民族特色优势,展现了多元化的民族风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4.新民族艺术冉冉升起。提到新民族艺术声乐这个名词,很多人都很陌生,但是提起龚琳娜和她的《忐忑》一歌,大家都很熟悉。2010年2月在北京新春音乐会上,旅德歌唱家龚琳娜以3分45秒的时间,演绎了听不懂歌词的《忐忑》一歌,刹时间网上爆红,被网友誉为“神人神曲”。更有网友说“听一万遍也学不会,听不厌”,目前此歌已由中央电视台互联网转播不下10万次。新民族艺术歌曲起源于龚琳娜的丈夫德国作曲家老锣,他认为,新民族艺术声乐是不同于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民歌”,它是歌唱者在乐队现场伴奏下自由地、无拘束的用心灵演唱的艺术,是区别于舞台上浓妆淡抹华丽服装为表演而表演的一种声乐形式。正是由于这样,龚琳娜在演唱中,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现场伴奏下,运用戏曲锣鼓经(又称锣鼓点、锣经、锣鼓谱锣帮、鼓关。是我国打击乐音响念法和读谱法的统称。各地民间器乐和戏曲剧种所打击乐器种类繁多,音色各异,其锣鼓经即依乐器的形制、音色和奏法的同异,用相应的方言状声字来模拟锣鼓音响和节奏,表示单击和合击,以便于口诵心记。[6])作为唱词,融戏曲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声腔,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变化无穷。在演唱中不但唱腔夸张独特,表情也极有特点,在听似毫无意义的“咿呀”声中,将情绪发挥得淋漓尽致。难怪网友称其“神人神曲神表情”。日前这首作品已获欧洲举办的“聆听世界音乐”最佳作品演唱大奖,并为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作品多元化 1.音乐创作上。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民族声乐创作为顺应时展潮流,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词、曲作家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创作了如《西部放歌》、《西部情歌》、《我从新疆来》等一批又一批具有西部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特点的优秀作品。同时,受通俗音乐和大众审美追求的影响,作曲家在民族歌曲的创作上,更加深入基础,深入生活,创作了贴近人们的《越来越好》、《好日子》、《母亲》等生活化的歌曲,这些歌曲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反映人民生活缩影,表现人们内心情感,深受大众的喜爱和欢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作曲家们纷纷崭露头角,把追求自由、锐意进取的思想融入到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去,并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艺术歌曲、民族新歌剧等。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作曲家把京韵大鼓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开创了说唱相结合的新思路,为民族声乐多元化创作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2.音乐配器上。在配器上,作曲家在吸收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同时,不断加入新的时尚元素,为满足听众的需求和演唱者的需要而努力探索、不断创新。作曲家们认为,在保持民族声乐传统性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时尚的新元素,能使民族声乐的演唱,具有时尚感和现代感。如陈思思演唱的《情哥哥去南方》在保持歌曲民族性的基础上,增添了粗狂的男生通俗对唱和轰鸣的火车汽笛声,营造出了更加贴切的生活场景,使歌曲演唱更有特色。东方歌舞团的独唱演员张燕在演出中总结,在原有歌曲的基础上,在歌曲的编配中除了传统的民族器乐外,应增添电声和现代音乐元素。《印象中国———2006维也纳,中国新民歌音乐会》上,在保留原有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对几乎所有的歌曲都进行了重新编曲,融入了现代的音乐元素,演出从歌曲、乐器、表演形式、舞美服装等方面对民族声乐进行了全新的展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新元素的加入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与时俱进传统民歌与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为新世纪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与创新做出了贡献。 21世纪是多元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广泛传播、广泛交流、深入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与时俱增,锐意进取,在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创新民族声乐艺术,为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走向世界,走向全球化、多元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