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原生态民歌教学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原生态民歌教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原生态民歌教学

一、前言   原生态民歌是一种活态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品质和文化价值,在人们对民族本土文化的回归情结中,越来越显出崛起的态势。高校的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这种文化产业是一个地区、一些族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的载体,民族音乐教育应该体现民族音乐特色,在保持原生性的基础上,用音乐美学的理论指导,传承发展地方民族音乐,使得我们的学生都喜爱自己家乡的民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桂东地区是汉、瑶与客家文化相融合的地区,这里有《蝴蝶歌》《嘛哈咧》《长鼓舞》等瑶族歌舞音乐,有《月光光》《鸡歌》等客家民歌及客家山歌剧,有地方语言的蒙山话歌圩等,这些优秀的原生态音乐文化,过去没有被高校教育所重视,社会认知度不高,这明显和当今社会发展文明程度不协调。可喜的是,近年来,一部分专家学者意识到,必须对原生态民族音乐进行挖掘保护,文化部门也在大力着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各地高校也积极开展原生态音乐传承保护的课题研究,我们期待有一天原生态音乐能再现异彩纷呈、生机盎然的局面。   二、地方高校开展原生态音乐教育的优势   贺州学院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的桂东地区,北和湖南江华、江永接壤,东与广东怀集、连山相邻,这里是瑶族的聚居地,长期的汉瑶文化交融,形成了一个包容性的“岭南文化”,有独特的人文背景、生态景观和多语方言生境,形成特有的瑶族、客家优秀的音乐艺术原生环境。因此,高校音乐文化教育是必须以地方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根基,做到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服务社会。立足地方:以地方特色音乐文化为平台,建立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教学体系,这是特色音乐教育的源泉;面向全国:推出地区民族特色音乐文化,使之走出大山田野,城镇乡村,让民族音乐文化信息得以连续传输,给国人一同领略精美的民族音乐艺术精华,这是特色音乐教育的作用;服务社会:弘扬地方民族音乐,传承音乐文化,保障其自身不断向前发展,给世世代代能够享受到优秀的音乐艺术,这是特色音乐教育的价值。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到:“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更好的培养音乐专门人才”,这些民族音乐的发展依托高校教学资源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   三、原生态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的现状   纵观我们的音乐教育,至今都是借鉴了欧洲音乐体系,自学堂乐歌的开展以来,引进了欧美、日本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大力倡导学习西乐,“从实践上完全突破了清政府当初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框,音乐教育已经不属于‘中学’的范畴,而成为‘西学’的领地。”[1]因而我们的声乐、器乐、乐理、作曲以及音乐美学等课程都沿用西方的标准。曾有一段时间,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大量吸收国外先进音乐教学法,如铃木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柯达伊教学法等方法融入我们学校音乐教育,甚至于提倡要统一实行五线谱教学,用西方音乐理论诠释中国民族音乐,用国外教学方法促进国民音乐教育,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西洋音乐理论观念,没有形成一套本土民族原生态音乐教育独有的教学体系,使得原生态音乐难以进入学校音乐课堂。贺州学院艺术系成立于2004年,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有:声乐、钢琴、乐理、基础和声、视唱练耳、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钢琴伴奏编配、合唱指挥、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与欣赏、电脑音乐制作等,这样的课程设置参照了专业音乐院校的做法,符合当前高校教学常规习惯,但是这些课程设置一统天下,基本没有原生态音乐的一席之地,也没有体现出地方民族特色,它极大地制约民族地区特色音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对于这样一个新的本科学院,音乐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师资、设备、生源素质都不能与音乐专业艺术院校相媲美,说西方音乐、古典音乐、美声唱法等专业音乐教学根本没有资本,也没有能力,更谈不上培养音乐家,只有跟在别人的后面模仿性办学,长此下去,办学前途不容乐观。因此我们教育培养目标必须走服务地方为宗旨,走自己民族特色之路,担负地方民族音乐的传承保护重任,让更多的原生态民族音乐得以展示在世人面前,否则办学的意义就不大了。从当前的课程设置来看,一味追求高、精、专的教育模式,势必失去自己的优势,迷失办学方向,而打造地方特色的音乐教育是当前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构建民族原生态音乐艺术教育体系,做到人无我有,着力培养服务地方的音乐艺术人才。   四、原生态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中的实施   原生态音乐教育要体现出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桂东地区有丰富的客家、瑶族民俗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如盘王节、瑶绣、瑶锦、对联、壁画、古戏台等,这些虽不是音乐艺术,但是它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原生态音乐文化。贺州学院坐落在瑶族文化、客家文化以及多种地方方言文化区域,这里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教育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让这些原生音乐艺术资源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相融合,构建桂东地区原生态民族音乐文化生态圈,让原生态音乐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用民族音乐教育促进原生态音乐发展。我们培养的对象是社会音乐工作者而非专业音乐家,是普及性的大众音乐教育而非特殊性的精英音乐教育,因此,立足原生,加强创新,回归社会,服务人民,这应该是我们地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获得一种分享喜悦的体验。历史上国外一些成功的音乐教育都是从自己民族的音乐开始的,如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它结合自己的国情、民情和民族音乐特点,抢救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遗产和创建匈牙利音乐教育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国民音乐教育纲领。原生态音乐教育实施,应建立原生态音乐教育教学社会实践体系,走进蕴育“原生态”音乐生长的土地,将原生态民歌教学课堂延伸到山寨、乡村、田野、社区,拓展音乐课堂教学视野,这是原生态民族音乐艺术教育非常非常之重要的环节,因为音乐的学习与技能掌握必须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得。原生态民歌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流传的,是通过民间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它不受外来音乐文化影响,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提炼,人们必须深入到它的存活环境里方能领略它的芳容。如“蒙山话”民歌(目前还没有正式名称,只是因其用蒙山话演唱,姑且就称之为蒙山话民歌),它是在文化部门引导下,民间自发形成,由民间歌手对歌活动演唱的民歌;而“飞溜飞”则是贺街联东瑶语区域瑶族民间祭祀盘王活动演唱的民歌,这些原生态音乐离开了这些特定环境则很难体现出它音乐艺术的风格。从贺州学院艺术系2007级学生在富川进行教学实践来看,经过一个多月的田野实践,来自全国各地,如山东、山西、河南、江西等地的学生,都能唱出原生态的富川瑶族二声部民歌《蝴蝶歌》,也能舞起很地道的瑶族《长鼓舞》,将原生态瑶族歌舞再现舞台,既保持《蝴蝶歌》《长鼓舞》的原生态风格,又注入现代音乐美学的元素。#p#分页标题#e#   五、原生态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中的课程建设   桂东地区民族民间丰富多彩的原生态音乐艺术,能让学生了解地方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地方的民族文化,继而热爱自己家乡的民歌。在此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他们的科研课题项目《教学生唱家乡的歌———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各类学校共建“教育实训基地”,推进民族音乐艺术进入课堂等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邀请社会上的曲艺等表演艺术家到系里讲学表演,给广大的学生一个近距离的接触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机会,从而推进原生态音乐艺术教育。搞好原生态民族音乐教学应该抓好以下几个主要课程建设,探索出地方民族原生态音乐的教学路子。   1.民歌演唱教学(声乐)。高校声乐教学较多地采用美声唱法,有人称“学院派”,一些声乐专业教学追求西洋化,学生以唱意大利语歌为炫耀,美声唱法固然好,但毕竟是别人的东西,它替代不了我们自己民族的特色。当然许多民族唱法也借鉴或融入美声的发声方法,使得我们的民歌演唱更优美、动听。因此我们需要更多考虑的是,怎么样使得我们民族原生态的民歌,也能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规范性的演唱方法(不管称民族唱法还是原生态唱法,或者地方特色唱法),演唱时获得更加美妙的声音,从而提升原生态民歌的美感,提高与民众的亲和力,从而获得民众的青睐。因此,地方风格民歌演唱教学应该成为贺州学院声乐演唱教学的主要方向,以学习西方声乐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前提,并适当借鉴,结合民族演唱风格,形成民歌演唱教学体系,以服务地方民族民歌演唱。   2.器乐教学。乐器的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千姿百态,除了乐队使用的正规乐器以外,还有更多的民间乐器,甚至于日常生活用品都能成为乐器,如锅碗瓢盆,杯子酒瓶等器皿,甚至野草树叶也都能成为演奏工具,这些“乐器”虽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能开阔学生音乐视野,激起学生的创造思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至两种乐器的演奏技能,当前的器乐教学基本是以钢琴为主的专业必修课,这样的做法耗费钢琴资源,又达不到预期效果。钢琴可以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不宜统一作为专业课,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民族的,或带有地方性的乐器,如二胡、马骨胡、长鼓、唢呐、古筝、八音、民间锣鼓等民间乐器灵活办学,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来选择器乐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音乐艺术专业多面手,让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3.视唱练耳教学。从当前的教材内容看,普遍是用著名民歌、艺术歌曲及外国歌曲改编的练习曲,多用五线谱记谱,采用固定唱名法,以训练学生绝对音高。虽说视唱练耳是训练学生音高、音准、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专业技能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对音乐感知、理解、表达、创作的综合能力。而我们民间原生态民歌都是首调概念,以突出多样性的民族调式,如果以地方音乐旋律作为试唱练习,采取首调唱名,不要过于强调首调绝对音高,更多地加强民族调式概念,加强地方民族特有的和声训练(如《蝴蝶歌》还有大二度和声),在获得试唱技能的同时,更能拓宽民族音乐视野,提升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   4.开设地方语言课。地方语言是原生态民歌的生命之源,是形成原生态民歌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原生态民歌动人的魅力,都是潜藏在方言特色之中。像蒙山话民歌《哭嫁歌》中唱的:“欧啊!个日入房郑见妹啊,朝日入房只见铺床啊”。(蒙山土话发音“欧啊”即“妈啊”,“个日”即“今天”,“郑见”即“还见”,“妹”即“女儿”,“朝日”即“明天”)它是在讲蒙山本地土话的小范围区域内传唱。再有大家熟悉的《刘三姐》:“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这里的“歌”要唱“(guo)锅”,“和”要唱“(huo)活”,它在整个讲桂北方言区流传。还有用瑶话、壮话、客家话等方言演唱的民歌,适当地学习地方语言,有助于理解原生态音乐,且能更好地演绎原生态民歌。   5.民族歌舞身韵训练。身韵训练尽管是舞蹈、戏曲的教学成果,然而,许多原生态民歌的演唱通常是边唱边舞歌舞结合的,正如《毛诗序》所曰:“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肢体语言是民歌表现的延伸和补充,给人以生动的直观形象,使得唱歌神形兼备,给原生态民歌增添感染力,原生态民歌很多是在婚庆、祭祀、庆祝等民俗歌舞活动中渲染气氛,因此民族歌舞身韵训练显得格外重要,如蒙山长坪村的一种瑶族祭祀活动歌舞,就有手持砍刀、铜铃,表演赶龟、抓龟、串龟、破龟等一系列舞蹈动作。在瑶族还盘王愿活动中,师公、歌郎在《飞溜飞》的歌声中,犹如步罡踏斗般的舞蹈表演程式,也充分体现出身韵在原生态音乐中的重要性。   六、结语   加强桂东地区高校原生态民族音乐教学改革,能促进民族音乐教育进步,提升地方民歌的知名度,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有力手段,在大力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我们的高校音乐教育在这方面应该更多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如果每个地区的高校都能根据自己民族特色办好原生态音乐教育,那么我们国家未来的民族民间原生态音乐将会是一个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缤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