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音乐教学的参与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不断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才能赋予这一课题以新的活力。欣赏,并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它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的探究。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音乐欣赏课应在“听与看、想与议、唱与奏、动”这几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作用。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参与 1.听与看。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对孩子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每一首乐曲,每一个音符,当传递到聆听者的心里,每聆听一次就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记忆和联想,唤起人的美感。初听一首乐曲,对乐曲情绪是喜是忧,是优美还是沉重等,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地判断。之后,教师再利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对乐曲所表现的情绪及内容做简单提示,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例如,欣赏《单簧管波尔卡》,波音是该曲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板书、简洁的设疑及提示,使学生自己学习波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示范,讲解阐明波音的实际音乐效果。 如果有条件,可自制幻灯图片或播放相应的VCD专用碟,使学生耳听目睹,把抽象的音乐欣赏内容变的生动活泼,直观有趣,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想与议。想和议是欣赏课中引领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想,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设疑中积极思考想象。在听和看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必要的。 例如欣赏“翻身农奴把歌唱”,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高超的演技及独特的嗓音效果,拨动了同学们的心弦。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使学生联想到藏区的生产生活及藏胞在奴隶制下牛马不如的悲惨历史。议,是指学生分组议,通过听、看、想,进而发表自己对乐曲的节奏、旋律、调式、调性、风格、情绪、音乐形象和内涵等方面的评议和概括。教师要有目的的指导参与小组议论,通过小结,把乐曲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社会经济、历史自然、音乐艺术等知识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唱与奏。唱和奏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欣赏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时,歌唱家深情而精湛的演技像火种点燃了同学们心中热爱祖国的熊熊火焰。于是,学生在唱、奏这首歌曲时深情激昂,热情饱满,歌唱祖国的动人歌声飞出课堂。 4.动。这是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欣赏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前几个环节都注重情、知两方面的交融、互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听懂了一首乐曲,并不是欣赏课的结束,还应启发他们对乐曲进行再创造。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情有所系,心就有所动。如欣赏“赛马”,学生跟着乐曲,模仿二胡演奏姿势,随着音乐如痴如醉地表演,仿佛他们就是乐曲的演奏者。同时学生还可以随着乐曲表演蒙古族舞蹈的笑肩、骑马等动作。全体学生都陶醉在音乐之中,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其乐融融。 二、在学生积极参与中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课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教无定法”。学生的参与也是一样。音乐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媒介,以乐器和音响为载体,以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三个层次上逐渐升华,最终达到完善自我的人文精神的境界。 1.发现美。发现美是音乐欣赏的基础,不论是谁,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都喜欢“听”音乐。“听”不等于“欣赏”。要欣赏音乐,就必须理解音乐,即发现音乐中的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把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特点、思想等直接介绍给学生,但这种做法往往使得学生的感知容易被教师所讲的范围所局限,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性地联想。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等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就有了一种“美”的感知和冲动。一是从作品内容上挖掘“音乐美”;二是从作品的历史背景中了解“音乐美”;三是从作品的民族性中体会“音乐美”。如在“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教学中,我首先给学生勾画出一幅“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船夫在暴风骤雨中搏斗、粗旷奔放的劳动呼喊声和歌声的画面”,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美”:即船夫们坚忍不拔、奋不顾身地与风浪搏斗,体现了人们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为人们所推崇和敬仰。 2.体验美。体验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在引导学生挖掘和发现“音乐美”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体验和品味“音乐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想象和联想中去体验美呢?我的做法是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一是选择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体验音乐美;二是选择少量的无标题音乐作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自由联想,并各抒己见,畅谈感受。如“青少年管弦乐指南”是一首介绍管弦乐队各组乐器的交响指南。在播放这首乐曲之前,我首先简单地介绍了管弦乐中的四组乐器(弦乐组、木管乐组、钢管乐组、打击乐组)的音色特点,然后播放每一组乐器所演奏的主题音乐,最后播放全曲。在学生欣赏完这首交响乐后,我又请同学们谈谈各自对每组乐器的感受。 有的同学说:“长、短笛就像两只快乐的小鸟在林中欢快的歌唱”;有的说:“笛声使我想到了牧童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的景象”;有的说:“笛声使我想到了鱼儿在小河里欢快地戏水……”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在总结时肯定同学们对各组乐器的认识和感受,并强调:“真实的感受就是对音乐的理解。”#p#分页标题#e# 3.创造美。创造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最高境界。通过前两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同学们在“发现美、体验美”的过程中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把音乐作品的内在美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即进入对音乐作品进行三度创作的“创造美”的审美层面。因此,在“创造美”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化对音乐作品内涵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自己对理想追求的自觉行动。如在欣赏音乐作品《命运》交响曲时,我引用恩格斯的精辟评价对学生进行引导:“《命运》是一首非常好的交响曲,第一乐章是惨痛和绝望。慢板乐章是挽悼的哀痛与柔和的哀切的申诉。第三、四乐章是自由的号角和青春强力的欢呼。”恩格斯这一具体而又深刻的分析和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作品的理解,使学生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并在同学们的心灵中产生剧烈地震撼,从而激发了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以上将超越作品本身的美学魅力,转化为学生自我完善的境界,这才是音乐欣赏课的终极目标。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参与体验音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全神贯注,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与乐曲产生共鸣,获得表演者成功的欢愉。在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中拉近了学生与作者、作品时代的距离,同时可以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作品,欣赏作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