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乡音乡韵教育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幼儿乡音乡韵教育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幼儿乡音乡韵教育思考

 

福州语童谣是以福州方言为表现载体,.流传于福州语地区的民间儿童艺术形式,它所反映的内容和蕴涵的诸多文化信息,具有浓厚的乡土韵味和方言魅力。以福州方言吟唱的福州语童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许多福州语童谣短小韵美、易于传唱,深受孩子的喜爱,对于儿童的启蒙教育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将福州语童谣这一鲜活的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让幼儿在学习中感受福州的乡音乡韵,亲近家乡的传统文化,对推进福州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福州语童谣的价值   1、有利于培养幼儿爱乡恋土的情结   福州乡土文化是福州文化的根之所在,少年儿童是传承、传播和创造福州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乡土文化教育应从小抓起。用福州方言演唱的福州童谣琅琅上口,具有浓郁的乡土民情特色,是儿童最早的启蒙读物。幼儿通过音乐教学中福州语童谣的学唱,了解、认识了福州独特的乡土文化,潜移默化地感受和福州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信息,使他们在福州童谣的滋养下,将乡土情结润物细无声般地融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将乡土情结根植在他们的心里。如《三豆糕》:新发明三豆糕,好吃厄(会)哥多(叫好声)。/莲只(莲子)扁豆和绿豆,三件合来呵。/是我新发明,通街没处寻。/今旦(今天)那因买(要不买),明旦(明天)就难寻。/老人吃一块,字仔(小字)看厄明。/老母吃一块,去睏(睡觉)卖狂眠(不说梦话)。/学生吃一块,读书厄聪明。/人人吃一块,一日到暗(晚)有精神。这是一首描述福州小吃“三豆糕”的童谣,通过学唱,可以使幼儿对福州本土的小吃文化、叫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2、有利于福州方言的保护   福州方言是福州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福州方言环境的日渐萎缩以及使用福州方言的群体越来越小,正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存在困境。   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那些以福州语为载体的福州乡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福州方言文化刻不容缓。我们都知道,粤语和闽南语能够在全国一定范围得以流传,得益于港台的粤语、闽南语歌曲和娱乐节目的流行。因此,在幼儿中以学唱福州语童谣的方式对福州语进行保护推广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3、有利于幼儿音乐能力的提升   福州语童谣是极富音乐性的民间歌谣,它有着鲜明的节奏、富有方言特色的韵律,并且音色多变,加上充满韵味的歌词和充满童趣的内容,构成其特有的天然的音乐美感。学唱福州语童谣,可以促进学龄前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对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起到积极的培养作用。   二、福州语童谣的选择要求   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欠缺生活经验,口语能力还比较弱,主要是通过“听”来感受童谣。因此,要求童谣中描写的事物、语言浅显易懂,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福州语童谣作为幼儿音乐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是对幼儿音乐教学的拓展,如何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童谣,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福州语童谣对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作用,应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   1、内容浅显   要选择语意不深,能为幼儿所理解的童谣。   由于年幼的儿童生活经验缺乏,掌握的知识和词汇不多,对复杂事物的内在联系及一般的规律性缺乏概括能力,所以福州语童谣的内容要求很浅显。如童谣《真鸟仔》:真鸟仔,啄菠菠,三岁阿儿(小孩)会唱歌。/不是爸奶(妈)教奴唱,是奴腹佬(肚子)通隆歌(聪明)。该童谣从孩子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表达了幼儿对自己歌唱能力的自信,简单易懂。   2、贴近生活   要尽量选择形象生动、内容有趣、贴近生活、儿童日常能接触到的内容。如童谣《元宵灯》: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说的是元宵节外婆给外甥送桔灯的风俗,节日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元宵节很多孩子也都有收到外婆送来的元宵灯,这种美好的体验通过童谣方式表达出来,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3、琅琅上口   要选择歌词内容富有童趣,说唱起来节奏简单、明快,适合年龄小的儿童记忆和传唱的福州语童谣。如童谣《扒龙船》:一童童,二童童,初三初四爬龙船。这首童谣蕴含着简单的数字一、二、三、四,短小易懂,比较适合小班的孩子。   又如童谣《阿蛴叫》:阿蛴(知了)叫,荔枝红;青鸭(青蛙)叫,掼火笼(提着火炉烤火)。其中蕴含着简单的动植物名称,以及蝉声、青蛙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比较适合中班的孩子。再如《排排坐》:排排坐,老鼠咬布袋。/排排睡,老鼠咬门闩。/排排倒,老鼠咬鞋栳(鞋柜)。/排排走,老鼠咬畚斗。通过童谣向幼儿介绍了日常生活的一些用品或用具,也比较适合中班的孩子。   三、福州语童谣音乐要素的教学应用   童谣诵读中充满音韵的声调、琅琅上口的节奏,使福州语童谣具有谐美、动听感。同时,也充分体现着音乐的基本要素,如节奏、曲调、力度、速度、节拍等。因此我们说,让幼儿学唱福州语童谣,就是对他们音乐能力的一种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福州语童谣时,要善于提炼其中的音乐要素,使之成为幼儿音乐教学的要点。   1、节奏要素的教学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福州语童谣里充满着节奏的魅力。如童谣《豆腐囝》:豆腐囝(豆腐脑)康康(象声词),一个钱两缸(大海碗)。/今旦(今天)伓卖(卖不出去),明旦(明天)臭酸(发酸)。教师可通过教念上述《豆腐囝》不同的节奏表达式,培养幼儿的节奏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对童谣歌词的理解,创编出更有特点的节奏来。 #p#分页标题#e#   2、曲调要素的教学   福州方言共有七个声调,其中还有两个声调(半阴去、半阳去)只在音变过程中出现。   这些音变包括声母变化、韵母变化和声调变化,其中声调变化的规则多达56条。声调变化的多样性既给福州方言带来了丰富的音调可能,也给诵唱福州语童谣带来了丰富的旋律变化的可能。教师应熟悉福州方言声调的变化规律。如童谣《指纹谣》:蜀螺穷(SuhLykng),两螺富(LangLypu),三螺开酒库(SangLykhuòiCieu-khu),四螺无饭食(SiLymòPuongsieh),五螺做乞食(NguLycòKhk-sieh)六螺圆车车(LyhLyièng-chia-chia),七螺做老爹(ChìkLycòLò-tia),八螺是庙祝(PèikLysìMiu-cóyk),九螺会当家(KàuLyètoungKa),十螺管天下(SihLykungThing-a)。整首念读下来,就可以感受到福州方言音韵变化的神奇之美。这种带语调变化的诵读既是对歌词朗诵语调的体验,也是对音乐旋律的体验,我们还可以根据福州语童谣中声调的变化为童谣谱写旋律。   3、力度与速度要素的教学   音乐韵律与语言的韵律都以强弱和速度构成其语感。福州语童谣中曲调强弱快慢的变化是来自于人们对歌词语感的体验,因此,说唱福州语童谣能使幼儿对音乐的重音、力度、速度和语句的结构等有一定的认识。   (1)福州话的重音和重读规则   一般而言,福州话的双音节词的重音在第二个音节,而三到四个音节的词的重音在第三个音节,次重音在第一个音节。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意群的划分一般按照主语、谓语、宾语进行,但定语和数量词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意群。分成两个意群的句子重读在第二个意群,而分成三个到四个意群的句子重读在第三个意群,次重读在第一个意群。按照这个规则,《雨仔荡荡》的重读划分均在第二个意群。如:雨仔/荡荡(落下),黄排(青蛙)/生蛋。重音在第三个音节,次重音在第一个音节。   (2)福州语童谣的强弱感   力度是音乐的要素,幼儿对音乐的力度认识不太敏感。可以采用福州语童谣中对力度的要求来培养幼儿的强弱意识。如《爱困眠》:噢噢噜,爱睏噜(想睡觉了),爱睏眠眠噜。/贼公贼婆赶赶去,眠公眠婆赶赶来,噢噢噜,爱睏噜。这是一首带摇篮曲风的福州语童谣,吟唱该曲时,可先要求孩子用诵读的办法,像大人般用轻柔的音色、轻轻的音量,慢慢地哼唱儿歌,营造出一种安静的氛围。   (3)福州语童谣的速度感   福州语童谣的速度有慢速、中速和快速,要根据童谣的情绪而定。一般都是均速。如《人人谷》:人人谷,谷人人;糠养猪,米养人;空谷养鸭母,鸭母生蛋还主人……这也是一首摇篮曲风的福州语童谣,带催眠感,所以其速度要稍慢。   又如《搓七搓搓》:搓七搓搓,年年节节高。/大人添福寿,儿孙岁数多。/红糖煮甜粥,排排兄弟哥。该童谣抒发了人们边搓元宵边寄予向往新生活的心情。人们认为元宵越圆,生活也就越圆满。这种对来年充满希望的情绪是积极的,因此用稍活泼的中速来念读它就显得恰当些。   四、以丰富多元的童谣表现形式   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乐于追求“新”和“变”。为了使福州语童谣的教学作用最大化,教师应开发多元的福州童谣表现形式,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好动”、“求新”、“乐变”的个性特征。笔者将这些表现形式归结为“念、诵、唱、演、玩、创”六大形式。   1、念读形式   这是文学作品常见的表现形式,以念读的方式来表现福州语童谣,是相对容易的。念读主要是帮助幼儿掌握童谣中的方言发音和节奏,以模仿为主,对语调可以不作要求,但是方言的发音要尽可能标准。通过念读,幼儿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该童谣的发音和节奏。   2.诵读形式   诵读与念读的区别在于诵读强调歌谣的韵、节奏、速度和力度等要素的综合应用,体现轻重缓急。如《洪山桥流水》:洪山桥流水流清清,后奶(后妈)煮饭两样心。/大弟小弟食到尽,长下(长子)饮汤滂滂清。这是福州语童谣版的《小白菜》,是对没有善待非生子的后妈的谴责。   因此,我们在发音正确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诵读出其所要表达情绪的韵味、语气、语调,特别是最后一句“长下(长子)饮汤滂滂清”中的“滂滂清”可以采用拉宽节奏、增强语气重音及语调的低沉等方法,感知童谣的思想内涵。   3、歌唱形式   很多福州语童谣都适合歌唱,或者说很多童谣原本就有旋律搭配表现,只是由于流传时间久远,旋律没有得以保留。为了让童谣的表现更具旋律感,我们可以采用为童谣谱曲的方式,将福州语童谣用旋律唱起来,以提高自己的歌唱能力。如《真鸟仔》:这是在福州地区广为流传的“真鸟仔”童谣之一,通俗易懂,押韵和谐,用福州话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笔者将它配上旋律歌唱,使其情绪更加生动,进而丰富了这首童谣的表现形式。   4、表演形式   福州语童谣富含韵律和节奏,所以适合一边念诵唱一边用动作表现,这种带表演的律动方式,是对福州童谣更为生动的展示,它可以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增强节奏感,还有利于歌词的记忆。如《桔仔圆圆》:桔仔圆圆,灶君做年。尾梨(荸荠)尖尖,灶君上天。老师边唱边用手势做圆或尖状,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并说唱,和老师一起完成教唱,有效培养了音乐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5、游戏形式#p#分页标题#e#   玩是幼儿的天性,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将童谣有机地融入预先设计好的游戏中,使幼儿在游戏的情节中,充分感受福州语童谣的美。如童谣《扒龙船》:一童童,二童童,初三初四爬龙船。教师在教念唱的时候,可以将幼儿分成二或三个队,边学唱童谣,边玩龙舟比赛的游戏,生动有趣情境感强,对幼儿理解童谣,感受音乐有很大的好处。   6、创作形式   这里说的创作是在童谣中为幼儿留即兴创作的空间,教师可启发学生在歌唱过程中思考要增添的新词,让幼儿有发展的余地。如《你厝有几人》:你厝有几个人,你厝(你家)有几个人,依爸,依妈,依公,依妈,外公外妈,哈哈,还有我一个。   在这首以称谓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童谣中,教师可将其中的家人人数和具体称谓留空给孩子,让他们根据各自家里的具体情况即兴填写,以培养他们的音乐反应力和创造性。   幼儿是本土文化的享用者,也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者。福州语童谣既是音乐教育的资源,更是一种人文情感教育的资源。因此,将福州语童谣纳入幼儿园的本土文化课程中,积极挖掘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深入思考如何将福州语童谣变成幼儿园重要的音乐教育资源,使福州语童谣的演唱既能提升幼儿的音乐能力,也能加深其对福州乡土文化的感知和了解,最终深爱在这乡土文化濡养下的这方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