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现代动漫产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内动漫产业创意综述
动漫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无烟工业”。发展动漫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被国家列入重点发展规划。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学界对中国动漫产业的研究现状,希望能对动漫产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中国动漫产业的研究,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因此主要的文献论述集中在发展历史、趋势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但是,由于我国动漫产业正处于转型时期,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稳定的发展时期,因此这几年学术界的相关讨论开始向深度扩展。从目前检索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对动漫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外动漫产业成功因素的研究 这方面的学术文章基本上是中国动漫产业研究最早的切入点,尤其是对日本、美国动漫产业的研究,学者们希望中国刚刚起步的动漫产业能够借鉴别国的经验和教训,走上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因此,在此类文章中,多采用类比和举例论证等方法,对国外的成功和失败案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例如,吉林大学胡旻的《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及其启示》,文中对日本的动漫产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但是在对我国的启示方面只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了简单论述,缺乏微观、具体的发展建议;饶威的《中日动漫产业的比较研究》和徐伟的《中美动漫产业比较研究》则侧重于比较分析,只是前者提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而后者更倾向于对具体的产业运作进行研究。 高艺对2003年日本动漫产业的动态进行了相关分析,但只是阐述日本的动态,没有得出对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建议。周世锋、俞莹在《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成因与启示》中对于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以及动漫产业成功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对于浙江省发展动漫产业致力于文化现代性与传统性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作用等几点启示。 在著作方面,比较全面的是邓林教授的《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概论》。这本书系统地介绍和探讨了世界动漫产业的发展,尤其对美国、日本、韩国及西欧等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但是该书也只是对现状做出描述,启示和建议则仍然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 二、中国动漫产业的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 这是学术界比较常见的动漫产业研究方向。随着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对动漫产业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对国外成功因素的分析上,而要进一步结合目前中国的产业现状提出意见。但是,由于国内动漫产业发展不足,缺少大量的实例考证,此类的学术文章往往停留于现象罗列、观点展示以及局部探讨的阶段,缺少真正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发展策略,不少专家学者及动漫爱好者对动画的创作、市场、产业链等还没有系统、完整的理清。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邓明华的《加快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研究》,这篇文章对动漫产业的来源和内涵进行了分析,列举了大量美国和日本动漫发展中的问题和经验,但是真正涉及到加快发展的建议比较简单,缺少突破前人的创新理念。 杨越在他2004年的文章《我国动漫产业现状分析》中,对我国动漫产业的需求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动漫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与日本、韩国这些亚洲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提出了创新发展能够缩小差距、加快发展我国动漫产业的建议。 熊洁芬的《动漫产业营销传播研究》,靳松的《创意产业链结构及整合研究》以及周舟的《论中国动漫产业链条始端到中端的合理发展过程》这三篇文章从产业链的角度对中国的动漫产业进行了分析,可以说,这方面的论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人对动漫产业经济学专业角度的研究,而这几篇论文的成文也都是在2006年,正是这个时候,国家对动漫产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政策扶持,并将这一产业作为今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而侯汝军的《中国动漫产业落后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探讨》,杨昇的《中国动漫产业前景研究》,杨鸣唤的《中国动漫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及陈胜华的《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则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动漫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这几篇文章都概述了中国动漫的落后现状,并对未来中国动漫发展的总体趋势做出了预测,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中国动漫只有走上产业化的道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相同的,这些学术文章的立足点都是中国动漫产业的共性特征,对其发展的文化区域,地域特征等个性特征的分析则基本没有。所以这些文章虽然让人对中国动漫产业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但在具体建议和发展策略的研究上则,稍显不足,缺少建设性和符合实际情况的提议。 三、中国动漫产业地域性研究 随着动漫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地域性的动漫基地在全国出现,浙江、上海、北京等地都先后出现了以动漫产业为发展龙头的创新产业基地。而在学术界中,宏观的发展策略研究已经无法适应各地具有地域特色的动漫产业发展,由此,学术界开始对不同地域具有独立特质的动漫产业产生了兴趣,发表了许多地域性的动漫产业研究文章,并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优势,2004年,上海成为国内首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因此,在国内的地域性动漫产业研究中,上海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例如,卫朝峰在《从上海动漫产业现状看中国动漫的问题》一文中,对上海动漫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建议。 在这些学术文章中,李萍萍的《地理空间关系下的上海动漫产业发展研究》这篇文章的视角很特殊。它从上海动漫产业的空间分布、地理位置、布局特征等角度对其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较有创意的建议。广东由于其临近香港、台湾等地的地理位置,其动漫产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尤其受到日本动漫的影响。关于广东动漫产业的学术文章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霞、赵崇煦、田静的《广州网络游戏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兼与北京、上海与成都等城市进行比较分析》,邓智平的《广东动漫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黄炳贺的《广东发展动漫产业的战略意义与战略选择》。#p#分页标题#e# 在这些文章中,作者都对广东的动漫产业现状进行梳理,只不过三者切入的视角不同。当然,除了上述因为地域原因而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文章外,其他地区的动漫产业学术文章也很多。比如,覃雯的《长沙动漫产业发展的市场策略及政府政策研究》,贺峰的《加快天津市动漫产业发展的研究》,郭肖华的《厦门市动漫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及赵迎芳、徐建勇的《山东省动漫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综观国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动漫产业的研究呈现一种上升趋势,表明动漫产业在中国的地位在不断上升。通过对国内动漫产业研究的现状进行阐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对动漫产业的研究视角经历了一个从国外到国内,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 中国的动漫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因此在动漫的研究上必然经历对国外研究的借鉴过程。随着中国动漫业的发展,从自身出发,提出更加具体和建设性的意见成为未来学术界对动漫产业研究的主要方向。 2、虽然动漫产业的相关论述在逐渐增多,但是对于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动漫产业研究仍然是个空白。由于安徽的动漫产业起步较迟,虽然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但是相关产业的发展缺少系统的研究和梳理。 3、从目前的动漫发展现状来看,地域性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形态。但是,目前对动漫产业地域性发展的原因、特点、优势、劣势的相关研究基本没有,有待展开。
动漫的科学传播功效
作者:楼旭东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一、动漫与科学传播的概念及模型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因为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一般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称为动漫,但是两者之间同时又存在着很多差别。动画所指的是由许多帧静止的画面连续播放时的过程,其静止画面可以由电脑制作,也可以通过手绘,抑或只是黏土模型每次轻微的改变,然后再拍摄,当所拍摄的单帧画面串连在一起,并且以每秒16帧或以上去播放,使眼睛对连续的动作产生错觉,误以为看到了活动的画面。通常这些的影片是由大量密集和乏味的劳动产生,就算在电脑动画科技得到长足进步和发展的现在也是如此。动画可以分为三种:传统动画、定格动画与数字动画。
漫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笔触简练,篇幅短小,风格具有讽刺、幽默和诙谐的味道,而却蕴含深刻寓意的单幅绘画作品。另一种是指画风精致写实,内容宽泛,风格各异,运用分镜式手法来表达一个完整故事的多幅绘画作品。两者虽然都属于绘画艺术,但不属于同一类别,彼此之间的差异甚大。但由于语言习惯已经养成,人们已经习惯把这两者均称为漫画。为了区分起见,把前者称为传统漫画,把后者称为现代漫画。[1]科学传播是科学哲学和科学史领域中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它与传统科普和传播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们这个科学时代,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而,一般看来,科学传播的意义也是不言自明的。首先科学应该得到传播,得到效率更高、范围更广的传播。然后,再讨论谁来传播,通过什么传播,传播什么,以及向谁传播。[2]科学传播典型模型的划分根据科学传播本身的分类可以分为4个,其中一个是针对科学共同体的,称为“同行评议”模型,跟传播学中所讲的“把门人”理论很相近。“同行评议”制度指的主要是关于某一领域的科学问题,只有相关的同行专家说了算,研究论文是否应当发表,要同行评议后才能决定。[3]这样虽然在某些层面上可以保证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但是因为主观性和局限性较强,因此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就目前而言,尚且没有更好的方法进行替代。这个模型只直接设计科学家及相关科研管理部门,更广大公众则联系不大。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上,存在着“三段学说”,即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有反思的科学传播。[4]伴随着这一学说,就出现了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的3个模型,分别是中心广播模型、缺失模型和对话模型。这3种模型分别基于国家立场、科学共同体立场和公民立场。
二、动漫与科学传播结合的必然性
上文所提到的“三段学说”,在我国只能在逻辑上成立,从历史角度讲,我国并没有经历这样的进程。我国的科普教育机构大多是被纳入政府序列的专业科普机构,所以中国的科学共同体只需要面对政府,而并不需要面对群众。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从公众理解科学这一方面就开始有很大的缺失,我们的科普推广仅仅还是停留在教育阶段,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公益活动或者教育课程,远远不能达到科学的广泛和有效传播。在很多时候,中国科普已经不是政府立场,而是蜕变为科普机构立场了。科普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势在必行。[5]科普的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结合需要一个有力的支撑点,大众传播在科学传播中就起到这样的作用,将成为科学传播的中坚力量。首先,大众传媒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是舆论的引导者,是言论自由的推广者和实行者,是舆论监督的倡导者,这些理念符合科学传播的要求。其次,大众传媒拥有丰富的媒介资源,是大众传播的既有渠道,如果科学传播于大众媒介相结合,就能保障科学传播渠道的畅通。另外,科学的发现是具有前瞻性和偶然性的,这就使得一般大众很难即时接受最新的科学发现,同时,科学事业具有其本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很多专业术语会让受众感觉晦涩难懂,这样一来,就不能达到有效的传播,所以需要传播从业者在科学家与公众之间打造桥梁,运用专业素养将科学语言化繁为简,传播给受众。动漫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它具有轻松幽默、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等特点,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无论是从传统漫画到现代漫画,还是从传统动画到数字动画,动漫产业一直处在不断地发展中。这种发展反映出了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为科学传播提供了途径。动漫可以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对人们产生影响,影像与声像的结合带来的震撼会使得语言和文字都变的苍白。另外,一想更利于人们去理解,去体会,可以将原本复杂的科学现象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增加传播的有效性。基于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倾向,科学传播需要找到一种或几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它的这种需求可以为动漫在新的领域———科学传播领域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使动漫不再以娱乐为主。
三、动漫在科学传播中的表现形式
高校动画教育创新发展方向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动画作品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文化植根于肥沃的优秀民族文化土壤,因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离不开教育。该文通过具体案例探究民族文化与动画作品的联系,分析我国高校动画教育体系的现状,进而为动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方向,以期高校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与专业技术相结合,培养出能为我国动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优秀民族文化动画教育创新发展
一、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国动画的独特内核
任何一个国家的动画作品都离不开体现民族性的故事内核,动画作品只有坚持本民族的文化内核并充分发挥其特质,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从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看,优秀的民族文化正是我国优秀动画作品的独特内核,笔者试以实例说明。1941年,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开创了我国民族动画创作的道路,这是我国动画作品中首次融入传统民族文化,为我国动画之后的发展探索了新的方向。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其拍摄了一系列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作品,如动画作品《大闹天宫》和《牧笛》、剪纸动画《金色的海螺》、木偶片《孔雀公主》等。当时《大闹天宫》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部影片标志了中国动画片制作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同时也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走向成熟的标志。其民族化具体体现在题材选自中国名著《西游记》、在配乐中融入传统戏曲艺术、在造型上融入中国元素等。1979年,我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彩色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片中的哪吒从莲花中诞生,扎着两个丸子头,穿着红肚兜,表情坚定,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儿童形象。画面中大量运用了祥云这一中国元素作为装饰物,场景中的山水运用了水墨画写意的形式,呈现出中国画的传统样式。从上面的例子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动画的概念和体系逐步形成。中国动画在画面上脱胎于绘画、玩具、皮影、剪纸、木偶、戏剧等艺术形式,在内容上汲取了中国古典神话、民间传说、古典小说、传统寓言的故事核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动画“中国学派”。因此可以说,动画“中国学派”的文化身份和基础就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动画“中国学派”自诞生以来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期,在探索民族精神、传统艺术和动画教育方向上耗时较长,今天的中国动画艺术终于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全新时代。2015年上映的《大圣归来》(图1)取材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影片对名著故事进行了新的演绎和拓展,通过现代的动漫制作技术,赋予动画新的内涵。该动画借鉴的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包括京剧、皮影戏等。此后的《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作品也延续使用了“中国学派”的经典风格。可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华民族文化都是中国动画作品的生命之源。
二、我国高校动画教育体系现状
中国动画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学派”的发展,“中国学派”的发展也离不开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文化,教育先行,要想实现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动画教育的引导作用。自2000年以来,我国动画教育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底,全国开办动画专业的院校有400余所,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约有1000所,学生有近40余万人。
1.动画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
动画实践教学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创业教育,是目前中国高校动画专业普遍开展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创业教育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教育理念,可以从创业团队、课程改革、毕业设计、学生社团等多方面展开,教师也要关注动画创作的社会责任教育。
关键词:
动画专业;实践教学;创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国家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创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并无前人经验可循。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容易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如今,我们倡导的现代教育改革侧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创业教育就是其中很好的一种方式。因此,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通过创业教育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业的热情,从而改变我国大学生就业较为单一的模式,正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创业教育始于美国,美国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大力提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尤其以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较快。如今,美国的创业教育体系已经较为完备,从中学、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都有创业教育的课程安排。在我国,创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起步较晚,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尚不充分。因此,创业教育的各方面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创业教育以实践为主要教学模式,这一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教育理念对于动画这种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来说,优势是十分显著的。在动画专业中,创业教育理念下的实践教学是以课内外结合的状态为特征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设计课题或项目,说明规则和要求,学生则参与实际创作的整个流程,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其作业,让学生在创作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其创意能力与动手能力。这不仅有利于突破以往教学中简单的单向授受关系,使之转化为动态的参与式、互动式教学,还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在我国高校动画专业进行创业教育,将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主要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一、建立创新创业团队
在动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可以尝试建立相关的创业团队,开展团队教学活动,如二维动画创作团队、三维动画创作团队、多媒体创作团队、漫画创作团队、衍生产品创作团队等。团队的教学活动实行导师负责制,每个团队由一至两名导师进行指导,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民族动漫教育模式前景及展望
200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32号)》,提出了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与此同时,中央财政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制订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然而,面对动漫产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教育问题,如何结合民族地域特点发展动漫产业等系列问题,却鲜有学者深入研究。本文以广西民族动漫教育的发展及发展模式做综合论述,以之抛砖引玉。 一、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分析 我国动漫市场的需求在迅速扩大,然而国内目前的产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国内动漫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自主研发和原创能力较低,与国外动漫产业相比,我国动漫业并不具有竞争优势。这导致国内动漫市场以引进、加工、运营为主。在中国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占60%,欧美占29%,相形之下,中国原创的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 这种市场格局,显然是不利于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的。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内动漫市场长期被国外厂商占据是令人担忧的,在青少年至为重要的成长期,动画片对他们的文化熏陶和人生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动漫流行的今天,我们的下一代成长受到欧美、日韩文化影响太大,意味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和价值观不能有效地传递给青少年,从文化的层面看,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所幸的是,政府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为此,决定大力发展和扶持国内的动漫产业。其中的一个大力举措就是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性文件,从体制、政策、市场管理上促进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紧接着国家广电总局研究制订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增设了少儿动画频道、扩大了少儿节目中动画的播出时间和播出数量,同时要求每个播出动画片的频道中,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每季度播出比例不低于6:4。可见,政府对国产动画业进行了“幼稚产业保护”的倾斜政策,创造了对国产动画片的大量需求,同时也抑制了国外动画片在中国的进一步进入和拓展。与此同时,文化部从政策法规、财政资金以及对国外的游戏进行审查等多方面来支持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由此国内动漫产业正在迎来迅速发展的契机。有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2000家省市电视台所规定的国产动画片播出时间为6万分钟,而达到播放要求的原创动画片供给量则只有2万分钟,尚有4万分钟的缺口,这几乎是中国动画片年产量的两倍。据测算,中国今后每年国产动画片的需求量将达到25万分钟,而现在国内每年制作的动画片总量只有2万分钟左右,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为国内动画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宽松的市场环境。并且,按国际动画产业的一般规律计算,如果完成每年需要的国产动画片26万分钟的总投资,则存在着大约150亿元动画片相关产品收入的市场规模。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教育向高科技、数字化方向发展,需要大批量动画及多媒体数字化制作人才。另外,我国是个电视拥有量大国,根据我国电视行业的发展规划,从2005年起至2008年逐步由摹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化,直到2015年全国全面实现数字化电视的发展目标。届时,电视节目量是现在的几百倍,它需要更多的动画片头制作、动画广告宣传片及更多动画娱乐片的制作与播出,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区电视台动画制作还处在空白,基本是由外省人员制作的。随着我区电视向数字化转变,节目信息量的扩大,将由现在可收视三十多个节目发展到三百套节目。因此,也迫切需要大量的动画制作、动画广告、动画宣传片的制作,以及大量的卡通动画片的制作与播出。因此,这给动画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另外,网络游戏和软件开发正走向成熟,动漫与游戏在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早就形成动画———漫画———游戏三位一体的循环产业链。我国的游戏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短短三、四年间,已初具规模。2003年全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实际销售达13.2亿元,拥有用户1300多万,85%是青少年群体。较上一年增长近五成。仅2009年上半年销售额已经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近90%。网络游戏所以能发展的如此顺利而快速,主要得益于它的消费市场巨大,而且不断增长;同时,手机彩屏的动画制作亦需要大批的动画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亦起到重要作用。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中,由于广大青少年热爱动漫,形成动画生源有增无减的画面。在上述情况下,结合广西民族文化特色,调整广西动漫教育结构,对于促进广西动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广西民族动漫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结合广西的民族文化特色,我们认为广西发展动漫教育必须走特色发展道路,而特色发展道路必须与广西地域民族文化特点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广西民族动漫教育模式及其产业。由于市场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量大,国内很多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开设动画专业,对广西的动漫教育形成竞争。目前,广西设立动画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有广西艺术学院等为数不多的几所院校,其中以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动画专业(广西区内唯一获得教育部批准的动画专业)拥有最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办学也最为悠久,成果最多。总体而言,广西区内的动漫教育存在着专业建设重复,设备投入重复等问题,且各院校各自独立发展,缺乏科学统一规划,不利于提高与扩大广西动漫教育的系统发展,也不利于广西动漫教育形成有力的社会竞争力。为此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对广西区内动画专业进行宏观发展调控,整合现有资源,加强硬件建设,充实教师队伍,把各个院校的师资和设备整合,成立广西动画学院或者动漫基地,提高动漫教育层次和规模。 2.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研体系,促进动漫教育的发展。无论从国内还区内的形式看,建立广西动漫产、学、研一体化教研体系对广西动漫教育及其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除注重教学、科研之外,积极与社会有实力的公司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建立动漫实习教育基地,是一条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研模式。通过这种教研模式将有力促进动漫教学成果转换成社会成果,同时,社会成果的获得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动漫教育的发展,实现双赢局面。#p#分页标题#e# 3.注重广西民族动画作品的研究与开发。有计划地选择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故事改编成动画脚本进行动画短片创作。动漫作品通过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虚构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巧妙地迎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心理诉求,因此,研究与开发具有广西民族文化元素的动画作品,对于培养广西动漫产业,促进广西动漫教育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4.注重民族动漫理论的研究。一是立足于挖掘广西少数民族艺术设计资源,探索动画艺术设计新风格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多年开展对广西民间民族设计元素的规模化收集和研究,强化设计教育中的民族、区域文化特色,把民族设计元素研究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学生下乡采风、收集整理,并在课堂中进行教学,设计出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作品。二是重视审美理论与动画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动漫艺术理论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三是重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教材建设,不断深化民族文化教材建设,出版和发表有关动漫教育的教材、论文等,建立起动漫教育的教材体系。 5.注重民族动漫市场的开发。首先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找准市场的定位,使我们所创作的动画作品适应社会需要;其次,我们在进行民族动画故事的编写时,不论是在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矛盾的冲突、角色的设计等方面,注重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同时,还应注意尊重动画艺术其本身的艺术规律,如寓教于乐、故事性强、视觉冲击力强、信息量大、节奏快等,从而增强动画作品的感染力,有效地占领市场。另外,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有利契机,让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作品起到宣传广西,从而促进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将广西动漫产业及动漫教育推向东盟,逐步走向世界。 三、广西民族动漫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广西动漫教育的发展必须要立足于广西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探索动漫教育教学的新风格。我们认为,广西动漫教育要在坚持教育中心地位的同时,强化设计教育中的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对课程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一定比例民族设计元素的设计与研究课程;逐步建立民族设计元素资料库,把民族设计元素研究融入到动漫专业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下乡采风、收集整理,并在课堂中进行教学,设计出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作品。基于目前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动漫大制作、大投入的项目不难现实,因此,我们认为在目前广西动漫教育过程中需要突出“小、快、灵及民族品牌”的教学模式:“小”就是以我们目前的设备和师资条件制作短小精悍的动画片、动漫广告和宣传短片。各高校通过与电视台或出版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项目化的形式为他们制作一些小节目、动漫系列短片,向全国推广,从而逐步创建我们的动漫作品品牌。“快”就是尽快扩大知名度。通过免费为电视台制作动画小品(成语小故事、小幽默或公益性动漫小广告等),定时定期播出,打出我们的品牌,逐步占领市场。“灵”就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针。在实际教学当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画专业造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扎实二维卡通动画、三维动画的造型基本功和专业的设计能力;其次是对学生电脑技术的培养。(它包括有电脑软件的运用和制作,后期编辑制作等)。 树立动漫教育的民族品牌是广西动漫教育发展的基本特色,如刘三姐品牌、漓江品牌。我们认为对动漫作品的创作可分两步进行:首先将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神话传奇故事、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故事传说改编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动漫系列作品;其次,可将这些动漫故事里的主要角色造型,开发成相关的周边旅游产品,推向区外及东盟各国,从而达到宣传广西、突出广西的目的。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
悠久的民族历史和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为广西民族地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但是,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产品缺乏创意、技术含量低、艺术感染力不强,国际化品味不足等问题。本文以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托本地区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区内各种各样优势文化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不同的文化资源应有不同的发展途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打造适合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
少数民族;产业模式;特色文化产业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相关概念
1.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概念。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生产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和提供少数民族文化服务的行业,在对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运作。民族文化的定义:各族人民在长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各族人民所具有的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
红色文化动漫创意产品设计
〔摘要〕从“互联网+”视角探寻“长沙红色文化”与“动漫纪念品”之间的关联性,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提取年轻人关注的焦点,依据设计符号学与情境设计理论,探索长沙红色文化动漫创意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红色文化;符号学;情境设计;动漫创意产品
移动互联时代,消费群体对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观念认同产生改变,强调公众情感需求、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播的产品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推动创意产品设计方法出现新的变化。
一、“互联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思维
1.互联网设计思维
“互联网+”文创产品从“以产品为中心,关注于提高产品的性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传统思维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设计思维”,强调用户驱动产品,通过用户反馈来快速更新和服务模式营利。透过“体验、聚合、互动、分享、迭代、扁平”等关键词,这种思维改变了“设计-生产-销售-传播”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而“互联网+”主导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方式也由人际传播替换为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大众传播。高效、便捷的现代科技促成红色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加速红色文化到红色文化IP的转化。借力“互联网+”,以本土化题材的贴近扩大粉丝群体、影响公众的情感和认知;打通社交平台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在线商店等多样的传播与推广形式,形成注重用户体验的迭代设计新模式,使长沙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存在形态的多样性更好地传达,并获得多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热点文化元素提取
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
伴随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信息社会进入到内容时代,信息服务业必须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才能持续发展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据产业融合和产业链理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互动有四种模式。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互动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产品缺乏原创性、产品种类较少以及产业链延伸不够等问题。应从打造全产业链、开发有区域特色的原创产品、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深化广东省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互动。
[关键词]
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日趋密切,信息用户在追求海量的信息产品和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逐步追求蕴含更多文化内涵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必须与文化广泛结合,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必须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才能适应信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社会进入“内容时代”,信息文化产品成为信息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汇流的新的亮点,在信息文化产品商品化的重大发展趋势下,需要促进信息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
一、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动因、机制和效应,如Oies-tad[1],Carreiro[2]发现信息技术对图书出版业的渗透催生出很多新的文化产品,如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阅读设备,图书流式服务等。YongGyuJoo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传统文化产品以新的形式快速发展,如网络游戏、移动内容、电子书、在线学习、电子音乐等。[3]Fagan发现媒体企业通过与信息企业合作形成产业聚集和融合,向消费者提供更新颖的文化产品。[4]144-166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厉无畏认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催生了网络媒体、网络休闲等新的文化创意产品。[5]56-70花建研究发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语音广播、电视、电影、照片、报纸、图书、杂志以及电子货币等信息内容融合为一种应用或服务方式。照片、文字、数据、图像、音乐、音像等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系统,从一种媒体迁移到另一种媒体。这种市场驱动型的融合,促使设计、软件、演艺、娱乐、影视、报刊、出版、网络服务各个门类通过相互渗透,来创造一种复合型的体验。[6]赖茂生认为数字文化产品从产品的形态上看,传统的文化产品通过数字化改造,从印刷出版的有形产品,改造成电子化的无形产品;从产品传播途径看,以纸介质、磁带、光碟为主的载体形式正在过度到以网络为主的传播方式。同时,单纯的文化产品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通过溶入数字技术对原有的文化产品进行了一次创新。[7]赵雪指出内容产业与数字技术的交义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融合、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融合、主流文化与草根文化融合、生产者与消费者融合的特点和趋势。[8]二是从产业链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对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如Muller,[9]Mortimer[10]发现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有助于拓展文化内容创意的传播渠道。Rothmann认为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信息产品形式的出现。[11]金业阳从产业价值链形成的角度研究发现,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从源头到消费者必须经历价值链的上游的文化内容创造、中游的数字内容产品制作与下游的数字内容产品营销等3个核心环节,产品价值才得以实现[12]。赖茂生等认为文化信息产品从生产到传递到信息用户的过程中,要经历技术整合、产品整合、品牌整合、营销渠道整合几个环节。[13]杨全城认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分为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张,纵向延伸表现为产业链向上延伸到文化信息的产生和来源,向下延伸到文化信息产品的营销网络和顾客;横向扩张表现为信息服务和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主体延伸到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之中。常见的链式发展模式有链式协同发展、品牌乘数和掌控终端等。[14]另外,杨全城等人还认为可以打造产业园区这样一种由政府、民间组织规划或自发建设,介于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发展平台,通过吸引信息内容相关企业入驻,在产业园区产生集聚形成产业链,产业链上的企业通过集聚和整合,可以将具有不同优势环节的企业联系起来,使每个环节都达到最优,进而实现整体最优。[15]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进行了研究探索,但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尚缺乏对两类产业互动发展机理和模式的全面系统研究。因此,文章试图以广东省为例,对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互动进行梳理,寻求两者互动发展的最佳契合点,为提升广东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