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系统建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系统建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系统建构

 

大学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有利于大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大学体育文化建设宗旨是培养师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师生身心健康,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大学体育文化活动。本研究旨在完善大学体育文化内容体系建设。   一、大学体育文化建设内容体系   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由体育物质文化层、体育行为、制度文化层、体育精神文化层构成。体育物质文化层———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用品等与体育有关的物质实体,物质文化是基础,为大学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持。体育行为、制度文化层———居于精神与物质层的中间,包括体育规章制度、政策法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体育精神文化层———包括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意识、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等。   二、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包括各类场馆建设、场地建设、体育器材建设、体育场地美化建设、体育看台建设等。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应该以整个高校的总体布局与理念为导向,从宏观到微观,由外及里,根据大学校园周围的体育环境特点进行立体化、合理、科学的思考与布局。具体细化为:建立“体育文化走廊”。展出学生体育绘画、体育雕塑等优秀作品及各类体育活动主题的宣传画。在校园内修建体育板报橱窗,制作体育广告牌和宣传标语,在学校广播电视开辟体育方面的专题栏目等,关注体育系网站建设、体育图书建设,将体育课堂教学场所等作为宣传媒介。   抓好校园绿化美化,为师生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如植树、造林、种花、养草提高新区运动场的绿化覆盖率,可根据校园环境特点修建草坪、花圃、植物园、水池、假山等自然风景既改善校园微小气候,为师生课余休息和开展有氧运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根据校园环境特点,因地制宜设计修建一些具有体育内涵的文化景点,如:运动雕塑、体育壁画、体育画廊、体育墙、体育休闲广场等。用教室、宿舍、体育场馆的墙面进行国家、学校的体育政策及各类规章制度的宣传,培养学生体育文化意识。   做好体育场看台的改造,形成独具特点的绿色看台文化。看台文化是由看台建筑、观众席的布局、装饰、容纳量和舒适度,观赏者的动机、情绪、态度、行为以及组织者对看台氛围的营造等构成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看台文化是由竞技文化、观众文化、组织文化和看台建筑文化等构成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社会文化现象。绿色看台文化则是指健康、文明、和谐的看台文化。因此,看台的色调、图案、所折射出的人文理念等都要符合现代体育的内涵与精神,把提高竞赛的组织水平与竞赛水平,文明观众观赛行为作为建设目标。   加大体育运动场馆、体育设施、体育器材建设。体育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满意程度上。学校场地器材的多少及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极大地促进或制约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2]   三、体育制度建设   它是高校体育的综合形态,具体表现在高校体育组织、体育政策、制度、体制、管理体系、运动竞赛等。它处于大学文化的中间层,是实用于组织内部外加的行为规范,通过引导约束师生的行为,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秩序。建立科学的体育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委员会的作用,构建系统的竞赛计划,使之制度化、常规化,科学制定全年群体、竞赛计划。单项活动的承办权可以在学院内进行招标,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做好各项活动的检查、督促、评比工作。科学规划各项体育活动政策、发展思路与制度。四、体育行为文化建设大学体育行为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中层文化。体育行为文化建设主要可以分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三个方面,为了细化与完整,把体育系学生行为建设、科研服务也规划到这一部分。   (一)学校体育方面   1.整合课程设置体系。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打破传统学科课程间的壁垒,进行课程整合;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交叉重复;不断更新课程的内容,开设一些新颖的教学科目。   2.实施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以“阳光体育”活动为纽带,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观,终身体育理念以及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3.构建课堂文化理念。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教会学生领悟体育运动内在精神和文化。因此,在课堂体育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学习原理与方法的传授,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正确体育理念。完善课堂常规、安全制度、组织纪律制度等制度措施。要通过教师仪态、讲解示范、组织管理以及与学生的交流等创设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美观实用的课堂环境文化,场地、器材要整洁、美观,漂亮,教室环境、队形排列都要精心设计,体现出体育课堂行为文化。   (二)群体活动方面   群体活动包括早锻炼、课间操和课外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等。注重发挥体育指导委员会的功能,加强与学工部、教务处等部门合作促进群体活动的开展。重视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开展健身类、娱乐类、知识类、观赏类体育活动,提高师生员工的体育参与度。开展综合的体育文化节活动,提高全校师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集中利用一周(月)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以趣味为特色的体育活动,如:拔河、袋鼠跳、踢毽子、长绳接龙、抱球跑、投篮比赛、健美、体育摄影、体育知识竞赛等项目,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完善阳光体育运动机制,目前阳光体育成绩的管理及活动组织不规范,不完善,要发挥体育运动委员会的职能,加强阳光体育管理,建立阳关体育的管理机制与办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p#分页标题#e#   (三)竞技体育方面   成立各项目俱乐部、运动队,适当投入经费,进行常年训练,努力创造成绩,积极打造学院特色品牌,扩大学院的知名度。确立了新(新开设的项目)、少(全国开展相对少的项目)、赛(全国有比赛或者未来几年有比赛的项目)、易(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常规项目发展理念。   (四)科研服务方面   积极开展横向合作,实施服务地方战略。制定详细的服务地方的合作规划,积极落实与所在地域各单位的合作项目,积极争取与各高校在教学、科研、教师培训等方面合作。   五、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体育意识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深层文化,是内性的文化。首先,应“从健康第一”的理念出发,指导全院师生全面认识体育的各种功能,从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方面进行正确的体育观教育,培育其体育意识,形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不断提高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具体为:   (一)提高体育意识   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节、体育知识讲座与竞赛、网路建设宣传,体育宣传栏、体育知识文化长廊,利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培育师生员工的体育价值观、审美观及体育意识。   (二)加大体育文化的宣传途径与力度   观摩体育比赛、组织体育知识竞赛、组织运动竞赛等活动都需要通过各种校内媒体进行大力宣传。经常地利用校园广播、录像、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宣传手段,宣传最新的体育消息、体育科研最新成果以及符合不同群体锻炼项目和最佳练习手段。   总之,要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渗透到师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运动与体育生活中,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大学体育文化建设,转变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更新教学理念,改革体育教学模式,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形势下,以增进高校师生体质水平、健康水平为体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构建运动、健康、文明、和谐的大学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