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体育教育历史演变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基础体育教育历史演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基础体育教育历史演变

 

1建国前我国体育教育   从体育教学大纲到体育课程标准的演变,反映了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演进。回顾20世纪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1903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在教育改革方面,设立新学堂,制定新学制。在各级学堂章程中,出现了《功课教法》或《学科程度及编制》,这可以说是我国课程标准的雏形。民国初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明确以“课程标准”作为教育的指导性文件。1913年公布了《中学校令课程标准》。1922年政府进行了学制改革。   “1929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体育》;《初级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我国第一步以学科形式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将以往的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延续至今。”[1]   “与1932年颁布了《小学课程标准体育》、《初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2]   1936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中高年级的课程标准》、《初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1940年教育部了《修正初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修正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   “1941年教育部了在少数学校实验的《六年制中学体育课程标准草案》,1942年教育部修订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实施至新中国成立。”[3]   2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2.1建国初期的学校体育(1949.10—1956.8)   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学校体育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部在1950年颁发了《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教育部于1956年颁发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完整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   这部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的体育课程目标从总体上反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教育思想,为体育教学正规化奠定了基础体育内容和运动项目应不断丰富,而且应具有综合性甚至有的项目本身应具有娱乐性。   此时期,“进行了改造旧学校体育和建设新学校体育的艰巨任务,吸收了旧学校体育的合理内容,借鉴苏联的经验,实现了我国学校体育从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向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转变;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比赛、学校卫生等迅速恢复和发展。”[4]   2.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学校体育(1956.9—1966.4)   在1958年的情况下,学校体育也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等“左”的错误。1961年颁布了《小学体育教材》、《中学体育教材》。这套大纲克服了1956年大纲偏重于学习苏联,并结合了我国实际情况,删减或改编了不符合我国民族特点的某些游戏教材与项目,反映了对体育课程认识的进步。   这部大纲基本上摆脱了前苏联体育教学大纲的影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经验编订的,初步奠定了具有我国特点的“增强体质为主”的目标体系基此时期,“学校体育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其发展趋势称‘马鞍型’轨迹。先是出现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群众性体育运动兴起,后突出‘四红’(盲目追求高指标),以劳动、军训代替体育,以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学校体育低潮和学校体制、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5]   中央及时调整,是学校体育卫生重新走上正轨并得到了新的发展。   2.3时期的学校体育(1966.5—1976.9)   此时期,学校体育遭受“”的严重冲击和破坏,后期,在、邓小平的关怀下,各级学校恢复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国家实施体育锻炼标准对学校体育有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2.4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校体育(1976.10———)   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中小学教育工作”。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在筹备编写的义务教学大纲中对现行的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订,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首次提出了“发展学生个性”、“陶冶情操”和“创造精神”,意识到了健全的心理和健全的身体同等重要,注意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意识到了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1996年,教育部又对试用本作了修订,颁发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并于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山西、江西、天津)试用。   1999年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2000年12月,教育部对试用大纲作了修订,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并决定于2001年9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此大纲有以下明显的变化:课程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大纲仍然沿用了“一个目的,三项基本任务”的表述方法,但内涵有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过去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相互重叠的现象,在教学目的中突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6]   教学任务充实了新内涵。由原来的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生长发育,改为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由原来的初步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改为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p#分页标题#e#   新大纲改变了过去以教会学生运动技术为中心的做法,强调学习体育技能只是达到健康目的的一个手段,学生应在掌握技能的前提下,增加体育实践的机会,使自身得到发展。“在第三条任务中,从原来的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改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仍然强调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7]此外充实了许多新的内容。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应该说这两部大纲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大纲还没有完全反映当今教育改革和体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但已吸收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同时,与这两份大纲相配套,也出现了不少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的教材。这些教材无论是体系还是内容,都比以往的同类教材前进了一大步。”[8]   3小结   回眸百年,我们看到,我国的体育教育与时俱进,首先经历了由体育课程标准到体育教学大纲的演变。   建国后,由体育教学大纲取代体育课程标准是时代的产物。这种变化与我国当时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大纲作为我国体育教育的指令性文件,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学大纲在我国这么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自身建设虽渐趋完善,但仍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   如体育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内容竞技化的味道很浓、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等,造成了多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也没有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正因如此,目前进行的这一轮课程改革,教育部拟以新的“课程标准”取代现行的“教学大纲”。这样做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同时也是迈向新世纪之际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它还反映了我国的教育正在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潮流之中。   中国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国家,必须紧跟世界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必须力求适应世界体育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又要符合我国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体育与健康课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本课程健身与育人的功能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