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现状与改革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校体育现状与改革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校体育现状与改革思考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学校体育改革方向的研究是学校体育应用研究范畴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一直是教育领域和体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许多学者对此开展了有益的研究。从对我国学校体育现状研究文献资料的分析来看,首先,调查的范围限定于一个省区或是几个省区(一般为3—10个省),例如:王永明等(2004)对山西省学校体育现状进行调查;周君华等(2003)对山东、浙江、河南、陕西、四川、贵州、青海、宁夏、新疆、内蒙10个省区进行调查。其次,调查的学校大多数隶属于农村,例如:张弘等(2004)对吉林省西北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第三,调查学校的层次基本上是中小学,例如:许良(2002)对陕西省中小学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第四,文献资料中对有关学校体育调查内容的提法不尽相同,较为全面的是袁凤生等(1998)所提出的4个方面、13项指标,即4个方面包括:1.学校体育基本条件、2.体育工作现状、3.学生体育锻炼情况、4.学校体育效果,13项指标包括:⑴体育管理体制、⑵体育师资情况、⑶体育经费、⑷体育场地器材、⑸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情况、⑹执行大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情况、⑺体育课情况、⑻课外体育竞赛情况、⑼参加体育锻炼次数与时间、⑽参加体育锻炼形式与运动里、⑾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情况、⑿体质水平、⒀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该研究也存在着调查内容过时、缺乏时代性等不足之处。第五,调查的内容是学校体育内容系统中的某一个部分,例如:刘超等(2004)对安徽省高校“扩招”后体育教师队伍结构现状进行调查。由此可见,我国学校体育现状调查结果的文献资料体现出片面性、零散性等特征,缺乏科学性与全面性,不能有效反映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   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方向的研究资料,基本上是理论上的思考与推理,例如:陈海波(2005)对推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目前在整体掌握我国学校体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学校体育今后改革方向的研究还没有,也就是说缺乏实证性的研究,同时,当前研究中所提出的改革方向的意见与建议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却作为研究成果直接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实践,在这种研究背景下,所提出的改革方向也就缺乏客观性与针对性,不能准确、有效地指导我国学校体育实践,甚至造成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方向的偏失。   当前,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多种理论、设想、建议都提出方案与计划。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形势。   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如我国学校体育今后改革的方向,需要加以研究、讨论和明确,不然将会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产生误导的影响。   2学校体育改革历程   第一次改革,1979年5月六扬州市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简称“扬州会议”)。“扬州会议”所产生的两个《暂行规定》使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形成了“三个为主,即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自1987年在全国办起了289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和57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   第二次改革,学校体育改革的第二次浪潮。80年代末及90年代《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学校体育改革的第二次浪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最高法规,是开展体育工作的根本依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项目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学校体育内容随着科学和竟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影响身体因索的深入理解而不断得到扩充和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转换为选修制,形成了俱乐部式的选修课。   第三次改革,学校体育改革的第三次浪潮。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逐步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环境和社会风气。1999年6月13日教育部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全面推行“十五大”提出素质教育的历史背景下,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形成终身体育教育模式,并在体育教学中倡导主体性教育思想。   第四次改革,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于2002年8月12日由国家教育部颁发施行,从而正式取代了施行了10年之久的旧《纲要》。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施行。   在旧《纲要》中所提出的体质教学思想、技能教学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的课程指导思想基础之上。新《纲要》所体现的课程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是“健康第一”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学生主体观、大课程观和综合评价的质量观。   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调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的功能。   2004年8月29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的建国以来首次“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体育课的任务要主动配合三项任务(即开展某种半强制性的达标活动;要更加贴近当代学生的生活,强调针对性和趣味性,生动活泼;大学体育要与终身体育对接,要求每个大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用得上)的完成,认真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积极推行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三自主”教学形式,吸引大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   学校体育现状及其改革的理论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首先,从理论上说,已有研究一直停留在对我国部分省区和学校体育内容体系的部分内容上,对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并没有取得具有说服力的成果,运用专家访谈法、特尔斐法、问卷调查法来调查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以期从整体上得到全面、详实、具体的我国学校体育现状。这是对现有研究的一个超越。其次,从实践上看,将直接为如何进行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并作为国家制定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策略的理论依据,此外,由于涉及学校体育各类主体的行为选择,研究成果还能为学校体育决策者、学校体育实施者等各种参与主体提供行动指南。#p#分页标题#e#   3学校体育现状及其改革理论构思学校体育现状及其改革理论构思的框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调查学校体育现状。第二,分析造成的原因。第三,提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重点是指出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难点是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改革方向的小样本实验。主要观点:(1)从时代特征和国情出发,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内容体系。(2)以全面详实的调查问卷表,获得能够代表我国整体的、权威的、准确的学校体育现状。(3)遵循学校体育教育的规律,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剖析造成我国学校体育现状的原因。(4)初步提出我国学校体育今后改革方向并对此加以小样本的实验,经过不断的调整与完善,最终为我国学校体育今后的改革方向提供理论性意见和建议。创新之处在于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实验的研究过程,指出我国学校体育今后改革的方向。   为全面了解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状况,查阅有关文献及著作。了解其研究现状及动态,对涉及的研究方法和收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为确保本次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编制问卷前,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我国知名的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调查,得出能够反映我国体育现状的调查指标,形成调查问卷的内容体系,并对问卷设计中的问题通过特尔斐法进行筛选,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从而设计出调查问卷表。然后再采用问卷调查法进一步调查了解我国学校体育现状,需要强调的是,调查的范围一定要广泛、全面,具体地讲,调查的地区既要有经济发达的,又要有经济欠发达和经济落后的;既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又包括中等和初级学校;既包括城市,又包括县城和农村。调查的基本单位是省,省又分为县级以上、乡镇和农村三个层次。   在全面掌握我国学校体育现状的基础上,以学校体育系统良性运行为目标,从实际出发,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围绕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其功能,初步提出今后改革的方向,并在一定范围内加以实验,总结经验后提出改革方向的意见和建议,供决策部门参改。   对于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好的传统和方法,扬弃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东西。应当注意避免把局部的、具体的环节上的改革和方法学方面的改革,任意提高到方向性的高度,以致造成某些重要思想上的混乱,反而不利于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