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落后地区的社会体育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经济落后地区的社会体育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经济落后地区的社会体育探析

 

1对非均衡论的认识   所谓非均衡发展通常指不同地区、行业、人群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分配、财富积累、经济收入、权利运用等方面产生不平衡或不均衡现象,或呈现愈来愈显著的差异趋势。非均衡发展理论是针对均衡发展理论提出的,它们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非均衡发展首先追求的是效率,在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差别逐渐缩小或得以消除后,再强调在高效率下共同的协调发展。而均衡发展理论注重的是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差异和维护社会稳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利于协调发展。   2我国经济和社会体育发展的非均衡性   由于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社会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够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取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经济状况。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基础与发展条件不尽相同,所以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非均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条件优越,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效益较好,在全国已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地位,同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体育的发展也领先于其他地区,这给落后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体育的发展起了模范和辐射作用。   2.1长江三角洲社会体育的发展背景与其它地区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由于经济基础好,发展速度较快,从而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对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1.1人民生活富裕   长江三角洲居民人口占全国的6.1%,而GDP约为全国的16.8%,城镇人均约为全国的1.5倍,农民收入约为全国的2.1倍。居民体育锻炼有较充裕的经济支持。   2.1.2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1999年统计,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高校139所,科研机构1000多所,普通中学8049所,图书馆、园林、体育设施等密度也居全国领先水平。   2.1.3市场经济繁荣   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迅速,人们的市场观念成熟,健康投入和体育消费市场较有规模。包括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鞋帽在内的专业市场发展迅速,年成交额都在数10亿元以上。经营性体育场所数量和规模都居前国前列。市场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居民体育观念的更新和体育消费的增长。   2.2长江三角洲社会体育的发展与其它地区的比较   2.2.1健身意识比较高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应更为迫切。“健康第一”“生命质量”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2001年对上海等城市2414名成年人调查结果表明,在职业、收入、级别、住房和健康等5项人生要素位次选择中,将健康置于首位的有1528人,约占调查总数的63.3%。   2.2.2体育人口明显存在差异   长江三角洲居民体育人口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调查,上海市居民的体育运动参与率为0.8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9倍。2000年,苏州体育人口已达人口总数的39.3%,比全国体育人口高山5.4个百分点。200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全国人群健康指数分省的五等级排名中,上海、江苏、浙江均跻身于一类区域。   2.2.3体育人口中中年人比重存在差异   年龄老化是我国体育锻炼队伍的显著特点之一。但是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年人参加锻炼者明显增多。   据调查,发展势头强劲的经营性体育馆、健身房中,参加消费型锻炼的90%以上是青壮年人。2002年对南京市6所学校体育场晨炼者的调查表明,非老年体育锻炼者已经上升到50%左右。而其它地区的锻炼者老年人约占60%成为社会锻炼队伍的主力军。   2.2.4锻炼条件有很大差异   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比全国其它地方好,所以锻炼条件也明显优于其它地区。一是公共体育场人均占有量、体育场的开放度居全国先进行列;二是各级各类学校数量多,场地设施条件好,可利用率高;三是公园、绿地、锻炼路径等居民传统健身场所密度高,环境好。   2.2.5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   据统计,1999年上海市有43.7%的市民每月体育消费达到100元以上,2000年,江苏省城镇居民用于包括体育消费在内的文教娱乐支出占全年总开支的8.4%。而其它经济落后的地区体育消费明显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从以上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和人口总体素质的高低导致社会体育发展的非均衡,因此长江三角洲的社会体育发展状况明显好于中国的其它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严重影响社会体育的发展,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要以良好的经济作为基础,没有好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就不可能发展好社会体育。   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经常性体育活动还很落后,在城市居民已进入“小康型”和“后小康型”发展阶段时期,有的地区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对于他们而言,何谓社会体育甚至何谓体育对他们来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根据抽样调查,体力消耗很大的农民。中有一半认为体育锻炼没有必要,经常锻炼者只占总人口的3.4%,有的乡甚至还没有锻炼群众。因此农村体育目前各地都存在着发展慢、推动难的问题。因此要发展好社会体育,必须发展经济,让更多的人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民生活提高了,人民才会从为了生存到处奔波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去享受生活和去完善和发展自己。   3探求我国落后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道路  #p#分页标题#e# 我国在探寻构建社会体育的发展模式的道路中,大致存有这样三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全力发展农村体育来推动城镇体育的发展,同时向城市体育看齐,运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这一模式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很低,消息闭塞,健身意识淡薄,再加上经济发展落后,所以现在全力发展农村体育的想法是不可行的。农村体育发展不是管理体质所能解决的,其可能性也只能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而逐渐得到改善,冈此这种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很难适合我国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第二种是优先发展城市体育来带动城镇体育和农村体育的发展,这是运用“先富带后富”理论。但笔者认为,由于现在城市的经济和体育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城镇和农村,如果采用这种模式只会拉大城市(城镇)与农村的差距,也不利于社会体育全面协调的发展。第三种就是“橄榄模式”,即借鉴“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大力发展城镇体育来辐射城市和农村体育,笔者认为这种模式较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它能从如下方面体现出城市体育、城镇体育与农村体育的和谐发展。   3.1城镇体育在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的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城镇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兼有城市和农村的特点,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枢纽。它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对周围农村存在强烈的影响。因此城镇的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关系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关键环节。   3.2城镇人口的聚集特征有利于体育的发展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城镇化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人口向城镇聚集相应的带来物质要素的聚集,人才的聚集,信息的聚集,为城镇体育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一是使城镇居民的健康意识增强;二是提高了城镇居民依法制体的意识;三是能促进城镇的基础建设为体育的发展创造环境;四是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为体育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3.3挖掘城镇自身资源是城镇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利用城镇经济所有制结构多样化的优势,有利于对体育提供主体的多样化。通过引进投资,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基础建设之中。积极利用和开发地方资源,是城镇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城镇资源,和其它产业实行资源共享,主要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城镇体育消费水平;通过对体育主体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其功能,开展城镇体育社会服务;通过体育内容资源的开发,如休闲、民族体育、各种体育节、“庙会”体育服务等,增加体育社会效益;通过体育信息资源开发,发挥体育传播功能。   3.4以推前带后的发展模式来加速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   根据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确定城镇体育特色模式。尽量结合本地区特点、民族传统、让每一城镇有一项或是几项群众擅长的运动项目和特色活动,争取使这些项目成为约定俗成的体育模式。由于城镇是农村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和服务中心,城镇建设的状况和水平新局面定着农村体育的发展前景。城镇体育对城市体育发展也产生了促进作用。因此应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磁场效应,带动整个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   4小结   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不均衡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非均衡发展的目的是要实现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只不过均衡发展是目标,非均衡发展是手段。现在我国经济社会体育发展的非均衡是为了达到经济和社会体育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在探索社会体育发展道路中,我们应始终瞄准全民健身计划的长远目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