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院校中的体育文化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 研究目的 社会的急剧变革,必然要求教育的观念和内容及时变更或适度超前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一门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必修课程。并提出了“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树立健康责任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目标。从中看出,体育课程将举起体育文化教育的旗帜,在发展学生身体的同时,将进行心理、精神层面的体育文化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政治、社会体育发展水平、传统体育课程观等原因影响,我国体育课程出现了体育文化严重缺失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文化惯性对于当前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现新的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具有非常消极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体育文化研究的视角,提出以体育精神培养为着眼点,在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文化教育的基本设想,探索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教育实验与教学实践相合的实证研究 1997年10月至1999年10月,《在学校体育中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培养》的课题作为“九五”期间辽宁省教委基础教育研究项目立项,在5个城市4所中学和4所小学进行教育实验。2004年推行新的课程标准后,以沈阳市2所原实验学校为教育实践基地,与2名原教育实验的优秀教师继续合作,依据他们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探索“在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精神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对体育文化、结构及体育精神概念、特性的理解 3•1•1 体育文化概念及理解 体育文化有很多种定义,童绍岗等根据文化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体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体育生活中所形成的身体活动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所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体现人类身体教育智慧和身体练习实践能力的总和[2]。 我们对体育文化概念的内涵作如下理解:第一,体育文化是体育的上位概念,范畴比体育大得多。体育课程是体育文化在体育、学校体育体系中具体的反应对象;第二,体育文化常常体现在社会生活方式、社会风俗、体育现象、体育习惯之中,既体现在人类的精神创造物中,如思想、政治、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上,也体现在体育物质产品之中。因而,体育文化可分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两种形态。第三,从体育文化研究视角讲体育文化,主要是肯定体育的精神性。过去,在体育文化研究以及体育课程中人们注重体育文化物质层面的东西较多,而忽视了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存在。这正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本文重点提出体育精神培养的基本观点的理论基础之一。 3•1•2 从体育文化结构中看体育精神培养的教育原理 体育文化从结构上包括三个层面。其表层为物质层面:主要包括体育的建筑、场地、器材、服装及各种体育制品等。这里特别指出的是,体育能够使人肌肉发达、骨骼健壮、精力充沛的健身功能仅属于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而在传统的体育课程观中,人们把体育的健身价值误认为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其中层是行为文化层面:主要包括各种体育规则、规章、制度、体育法律、法规等。它作为体育文化行为要素规范着人们在体育组织、体育竞赛、体育锻炼、体育教育、体育经济等各方面的体育行为。其核心层面是心理、精神层面:主要包括人们的体育意识、体育思想、体育价值观、体育伦理观等,一般以体育精神作为其抽象的概括。体育精神占据体育文化的主导位置,是促进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主要动力。 体育文化结构的三个层面不是割裂和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作用于人的体育生活。本文从体育文化研究视角,侧重强调体育文化的核心层面的功能在体育课程中的作用,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文化的核心要素,在促进人的心理、精神方面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和比拟的。在传统的体育课程中,体育课程特有的体育文化教育的主要因素却被忽视,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精神层面的文化功能未能挖掘出来。在教育培养目标上强调“思想品德教育贯穿课堂始终”,却成为很难兑现的“空头支票”。 3•1•3 对体育精神概念与特性的理解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在体育过程中的集中体现,是通过体育运动体现人类勇敢、力量、智慧、进取心等积极的社会意识,是鼓舞人们积极向上、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人类自我超越的精神,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从实践角度理解,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凡是能够造就和反映人类高贵品质并为社会观念所接受的积极意识,即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人类体育文化活动追求的理想精神。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文化的特质,对人们的体育活动和社会生活起到昭示和引导作用,对于推动现代体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体育精神的特性:第一,实践性。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实践产生的,是运动的主体积极的心理过程通过运动实践得到的升华。第二,理想性。体育精神是人们在体育过程中追求的精神目标,由此体现运动的价值和人生的价值。第三,超越性。它作为体育文化的特质具有超越种族、地域、政治和个人生命的特性。第四,昭示性。体育精神作为最积极的文化要素对人们的体育生活和社会生活起到昭示和引导作用。第五,局限性。体育精神只能在理想和道德层面引导、规范人们的体育行为。体育精神需要和体育法律、法规结合才能全面规范人们的体育行为。 对体育精神特性的深入理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施教的知识基础。 3•2 体育精神培养的概念与教育内容#p#分页标题#e# 3•2•1 体育精神培养的概念 在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文化教育与体育精神培养,是依据体育文化教育原理,强调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体育文化特有的教育因素,以经过加工改造后具体的体育精神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以突出心理品质教育、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精神层面发展为着眼点,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为课程目标的体育教学主张与方法。是全面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3•2•2 体育精神培养的教育内容 体育精神是从体育文化心理和精神层面所表现出来的体育文化核心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理解为狭义的体育文化的核心精神。由于体育精神是发自心理层面的,与体育人文精神之间是相通的,体育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是人文体育精神的集中表现和具体反映。从根本上说,体育精神所包含的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伦理观、体育思维方式、体育行为方式,都可以看作是体育人文精神和体育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标识。 奥林匹克精神是当代体育精神的浓缩与概括。从现存的有关奥林匹克文化的论述中,我们把体育精神概括总结为四个方面:在宏观方面主要体现在“科学、民主、自由、友谊与和平”;“建立公正美好和平的世界”是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崇高目标[3],体现了体育文化作为现代主流文化的时代精神和人类追求的目标;在运动层面的核心精神主要体现在“更快、更高、更强”、公平竞争、重在参与几个方面;其最高宗旨是实现对人的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人[3]”。 3•2•3 结合体育课程目标把体育精神加工成具体的教育内容 在体育课程中,师生们虽然对上述四大方面体育精神的内容有一些了解,但由于其过于抽象,不能轻易满足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教育的需要。所以,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总结,我们把四大方面的体育精神加工转化成10个具体的教育内容,在实践中比较容易理解和实施。 (1)用体育拼搏精神,调动学生争强好胜之心。通过培养时间观念、数量观念、质量观念、效益观念,在学习和锻炼中讲求实效,形成积极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2)用体育的超越、征服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强心、自信心及自我实现意识。不断超越旧的自我,实现新的自我,进而实现超越同伴、超越对手和贴近自。 (3)用勇敢无畏的拼搏精神,培养学生不惧风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培养意志顽强、善斗不屈的精神品质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陶冶自然人性中粗犷豪放、强悍刚正的品格,克服现代文明带给人的文弱。 (4)用勇于承受艰难困苦的精神,磨练学生抵抗各种恶劣环境与困难的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5)用公平竞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忠实坦诚、顺性率真的品格。不投机取巧,不弄虚作假,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获得体育活动的客观的结果与公平的评价,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格力量。 (6)用高尚的体育道德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风尚。通过遵守规则、尊重教师、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和同伴,培养积极乐观的情操,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行为规范。 (7)用敢于胜利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胜负观。既能正确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和荣誉,也能正确地承受挫折与失败,不骄不馁,不屈不挠,勇于进取。 (8)用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能力。在运动中增加凝聚力,提高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9)用体育的友谊精神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交流与联系。 (10)用体育的参与精神,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将体育作为一种人生体验,从中享受奋斗的乐趣,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和人生观。 将“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细化为第1-4条,围绕实现心理健康、精神发展层面的体育课程目标,把教学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自强心、自信心及自我实现意识,获得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格素养方面。 将“公平竞争”的精神细化为第5-7条,同样围绕实现心理健康、精神发展层面的体育课程目标,把教学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诚实、善良、公平、守信的人格素养方面。 将“团结、友谊、和平”的体育精神细化为第8-9条,把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结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基础,在以往的体育课程中体育文化的这种价值功能挖掘不够,更需要教师对这一问题给予特别关注。第10条是体育文化的参与精神的教学培养目标。培养体育的参与精神虽然已经被明确地列入体育课程的目标,但它所具有哲学意义及深刻内涵很不易被教师理解,在培养实施中仍有一定困难。参与是把握机会和发展的开始。参与往往从试一试、看一看、体验一下入手,从而产生兴趣、发现自我潜能、走向成功。因此,放弃参与的机会,就等于放弃发现自我、放弃成功的机会。这就是“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奥林匹克理念的基本哲学含义。 3•3 体育精神培养的策略、途径与方法前期的教育实验表明,教师体育文化教育的综合水平与教育能力是决定体育精神培养教育效果的关键。体育教师应当加强体育文化方面知识的学习与必要的培训,获取优化教学效果的基本策略。 挖掘教材潜在价值,依据教材特点提出体育精神培养目标。任何一种教育的形成都基于一种理念与策略。体育精神培养的教育实施不仅需要一整套教育理论的支持,还需要一套系统的操作途径与方法。体育教材具有外在和潜在两种价值,充分挖掘体育教材所蕴含的潜在的教育因素,使体育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具体教材提炼体育精神教育的具体内容,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理解、可以接受的精神营养。#p#分页标题#e# (1)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以活动课、课余训练、竞赛活动为基本途径。利用风雨课或专题讲座形式,讲授体育文化基本知识。以优秀运动员体育精神的典型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向优秀运动员学习,使体育精神在每个学生身上有所展现。 (2)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教学环境,通过运动实践对各项体育的体育精神内容加以感受,使认识得到升华。 (3)体育精神的展现普遍存在各种体育活动之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捕捉教育契机,对同学身上的体育精神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并常以学生同辈的体育精神事迹作为教育素材。 (4)最好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体育精神的内容,如马拉松跑、橄榄球比赛、拳王阿里、刘翔的故事等。可组织一些如何树立自信心,残疾人运动会的启示,冒名顶替该不该发生,向叶乔波、邓亚萍学习什么的讨论。 3•4 教育实验结果 教育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两个学年的体育精神培养教育实验,实验教师的体育文化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掌握了体育文化教育的原理与技能,成功地创编了几十个体育精神教育的典型故事,十几节不同教材的体育精神培养的典型课例,摸索出体育精神教育的基本经验。经专家组评估,所有实验教学成果汇报课,均达到省级优秀课水平。 实验班级学生《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知识测试》成绩与实验前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班级精神面貌明显改观,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普遍增强。绝大多数同学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们在不断认识新的自我,提高了体育活动的兴趣。“自找苦吃”的多了,抗挫折能力强了,课中积极参与行为多了,体育骨干多了,不爱运动的少了,各方面的竞争多了,敢于“表现自我”的多了。学生们获得了失败、挫折、成功、喜悦、参与、协作等多种情感体验。由于体育精神的教育、激励、鼓舞、鞭策、震撼、启迪作用,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高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显著优于对照组。 4 结 论 1)在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文化教育与体育精神培养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是全面实现新的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2)体育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是体育教师的体育文化知识水平与教育能力。教师对体育文化结构、体育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是实施教育的基础。 3)体育精神培养的教学策略是分析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提炼出体育精神教育的细化内容,并依靠教师高超的教育智慧和精湛的教学技能,生动形象、灵活机智地因材施教。 4)体育精神普遍存在于体育课程的各项活动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育途径与教学形式,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是体育精神教育的基本手段。 5)学生受到体育精神教育、鼓舞、激励,使学习情感和兴趣发生积极变化。心理素质、精神境界的发展,是促进身体健康、运动技能提高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