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发展线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院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发展线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院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发展线路

 

1 “终身体育”的涵义和结构   终身体育是60年代以来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在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种新观念。终身体育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思想教育,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的一生中,学习与参与体育,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指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终身体育依据人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提出的要求,把体育锻炼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3个阶段,这3个阶段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共同构成终身体育体系。   2 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体系中的地位   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前体育的继续,社会体育的基础和开端,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时期。2.2 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体系中的作用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体系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打好身体基础,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培养自我意识,主动地参与锻炼等。   3 社区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3.1 社区体育在终身体育体系中的地位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在终身体育体系中起着对前面两个阶段体育锻炼结果以保持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3.2 社区体育在终身体育体系中的作用   社区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社区体育在终身体育体系中的作用有3点:(1)社区体育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社区体育项目简单易行,可愉悦身心和使人获得成功与满足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良好情感体验,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独特的作用。   (2)社区体育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培养。社区体育在参与方面较为灵活,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自愿选择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而且学校体育中所学的体育技术技能能在社区体育中加以检验和发展,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有助于他们体育兴趣的培养。(3)社区体育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相对于学校体育项目来说,社区体育项目更注重娱乐性、健身性、自主性、低负荷性,社区体育项目在某种程度上对青少年更易得以保持和延伸,这有助于他们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   4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关系   4.1 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最坚实的基础   (1)依据人一生的成长过程来看,从事社区体育活动的每一个个体一般都经历了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因而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前奏。没有经过良好学校体育教育的社区个体,也必然在以后的社区体育活动中不会出现较持久的坚持性,或较高的终身体育锻炼的热情。   (2)学校体育为以后从事社区体育活动的个体打下了一定的身体基础,使青少年的身体正常发育,体质增强,掌握了正确的坐、立、走、跑姿势,塑造了健康体形。   (3)学校体育为以后从事社区体育活动的个体打好了技术技能基础,促使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体育活动兴趣,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延长个体体育锻炼寿命。   4.2 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延伸的最好场所   (1)学生个体最终将要走出校园,成为社区的一份子,良好的社区体育活动对于保持和延伸学校体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校体育由于受到时空和教学的限制,会有一些局限性,要使学校体育发挥作用并检验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社区是一块“试金石”。   (3)社区不仅准备了体育活动客观的物质条件,也提供了丰富的指导资源。社区体育是建立终身体育理念的实践基地。由于社区与学生活动密不可分,社区体育的影响是极大的,它不仅仅是学校体育的延伸,更是对学校体育的开发与拓展。   5 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5.1 改变观念,形成共识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都认为:“学校体育是学校学生的体育,社区体育是社区民众的体育”。这种传统观念人为地把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隔离开来,极大地限制了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融合,阻碍了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领导和体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观念,应该认识到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是三位一体的。学校体育应该把社区体育作为自己的领地加以重视,社区体育将不再仅仅是社区的事,也是学校的事,社区体育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休闲生活,同时也必将影响到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他们也是社区的一员)终身体育意识及习惯的培养。学校是社区的一个份子,有责任和义务同社区共同搞好社区体育。与此同时,学校体育也将不再仅仅是学校的事,社区也应该关心学校体育,并帮助学校搞好学校体育,因为今天的学生必将是明天的社区的公民、社区的主人,因而学校体育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必将影响以后的社区体育工作,所以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也必将是评判社区工作好坏的直接依据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和社区体育工作是荣辱与共、息息相关的。   5.2 成立组织机构,举行联席会议   学校和社区应组织联席会议,在每学期初举行联席会,由课题组拟定并提出工作计划,经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双方共同执行。联席会议既是决策机构,又要负责提供活动所必须的经费。为了保证体育健身活动有序展开,应把学校体育教研室、青少年俱乐部、街道文化馆、社区体育协会列为执行共同体,由各单位负责人组成体育与社区融合互动工作组,分项目实施联席会议制定的工作计划。根据学校与社区的不同特点,联席会应构建多元的、多层的互动形式,既有学校和社区街道组织的大型集中的活动,也有执行共同体对组织的单相活动,还有楼组之间、家庭之间的小型活动,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健身与健心相结合、娱乐与比赛相结合。通过不同系列、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调整人群关系,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使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共同为终身体育服务,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p#分页标题#e#   5.3 资源互补,促进协调发展   学校和社区在体育资源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两方应该优势互补、长短结合、共同发展。从体育人力资源方面来说,学校具备良好的体育人力资源,有优秀的专业体育教师,在大学里还有优秀的体育运动专业的学生,由于学校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和学习任务不是很重,体育老师和学生的专业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利用。而我国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状况是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少,技术和文化层次较低。学校可以和社区联合办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利用学校良好的体育人力资源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学历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解决社区体育指导人员匮乏的问题。同时,体育院系的学生也可走出学校进入社区,指导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活动,利用社区来加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以后毕业走入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从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资源来看,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有限,多数居民的运动场地就是街头巷尾的空地,社区为居民提供的体育运动器材较为简陋,通常只适合中老年使用,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锻炼的需求。而学校在人、财、物方面给予了较大的投入,使得学校体育资源相对完善,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让二者结合进行资源互补就尤为必要。一方面学校可以和所属社区签订协议,定期向社区居民在非教学时间开放体育场馆,这样学校不仅可以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减少体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对社区群众体育的一种支持,方便了社区人们的体育锻炼,而且可利用场馆的开放收取适量费用,为学校创收;另一方面,社区也可借助社区企业的经济实力对学校体育进行经济资助,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进一步提高社区学校体育教学硬件,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在新世纪,学校和社区只有资源共享才能推动终身体育的发展,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5.4 开发运动项目,构建和谐社会通常来说,学校体育注重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因而学校体育在运动项目上相对来说倾向于竞技类项目、对抗度较高的活动,如球类、体操、田径、游泳等;在活动组织方面倾向于大规模、全校性质的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校田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这些体育活动和比赛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因而普及率不高;在开发运动项目上,学校体育可以引进社区体育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气功、扇子舞等。学校体育可把与社区体育结合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切入点,把某些体育课堂设置在社区,这样就可以改变体育从课堂到课堂的局限,使学校体育获得从内容到形式的拓展,同时体育教学效果将更为有效,学校体育教学也将会打开思路,学生的运动场所也会得到扩大。学校体育科学选择负荷的内容必须遵循低强度、实效性、简易性、全面性和多项交替性等原则,以提高健身效果,这些体育健身项目的教学在社区可得以拓展和检验。   对于目前社区体育来说,社区运动项目较为单一化,多以慢跑、拳操类、气功、健身舞蹈之类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主,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健身性,但只适合于中老年及妇女群体参加,较难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多样的需要,特别是青少年的需求。因而社区体育俱乐部应和学校一起开发体育运动项目,如街头篮球赛、社区居民乒乓赛、或学校和社区联办运动会,学校的体育活动社区也可派代表参加,社区的运动学校也可派人参与,这样不仅在体育运动上互相交流,同时社区文化和学校文化也可通过体育这个载体得以互相融合,让学生不只是读书而有机会了解社会,让社会也真正地关注和关心学校。   6 结束语   新世纪的学校体育应该改变过去的那种封闭状态,勇于走出学校,和社区体育融合互动。二者的协调发展必然会使人们对终身体育思想理解更深刻,也必然会更好地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从而共同推进中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