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体育消费中的经济能力体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等学校是一个具有知识密集、思想活跃、代表先进文化潮流等特点的场所,而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大学生———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群体,其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与行为,不仅影响着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选择,而且是引导着未来社会生活与消费的趋势的潜在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文明病”的广泛蔓延,催生了人类“珍爱生命、崇尚健康”的生活理念“,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亿万民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时尚。因此,研究在校大学生群体体育消费的现状,探讨他们的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行为的动态倾向和发展规律,对于预测未来社会体育消费形态,探明潜在的体育消费市场,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有针对性地实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引导大学生的科学生活方式和消费心理,培育体育消费市场,推及社会先进文化建设都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广州地区(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教育学院等)12所院校,近4000名一至四年级在读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随机抽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99份(男1963份、女1936份),总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5%。 二、结果与分析 (一)目前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经济能力和消费能力还较低有学者认为,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正走向繁荣期。认为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体育消费才可能在消费需求中明显活跃起来。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达到40%以下,一些发达城市还远低于这个水平。就整体而言,我国城市的体育消费刚刚开始活跃,高等学校同样也是一块活跃的热土。 但同时,它也应该与消费者个体的经济能力相呼应。 1.大学生生(来)源结构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现就读于广州地区高校的大学生本省生源占75%左右,外省生源占25%左右,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0%左右。有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占15%—20%,特困生占8%,个别学校的特困生比例已达到了10%。实际上,现阶段贫困生人数和比重正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在有的高校贫困生比例已接近50%。目前,中国高校贫困大学生高达300万人。另外,据部分高校学生处专职管理人员介绍,在校女大学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多。师范、艺术、医学类院校的女生比例已在50%左右,个别师范类院校在2004年所招收的新生中,女生比例已超过60%。 2.大学生经济来源分析 家庭是大学生经济来源的主渠道。据国务院和广东省两个“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2004年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6224元(其中城镇9422元、农村2936元);广东省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8895元(其中城镇13627元、农村4164元)。以每户4口人为基数进行比较(表1第二项),无论是与广东还是与全国相比,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家庭年均收入并不高,总体属于中下、甚至略偏低的水平。 3.大学生可支配经济状况分析 ①较好类,除去学费(约为4000元)仍有6千元以上(即月生活费在600元以上)占11.8%。②普通类,6千至4千元的(600元-500元/月生活费)占31.5%。③低收入类,4千至2千元的占36.4%(400元-200元/月生活费)。据广东部分高校制定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每月可获得的全部生活费用(含膳食费)在250元以下者可确定为贫困生。可见,这部分大学生当中贫困生占有相当比例。④较差类,2千元以下占20.3%(200元以下/月生活费)。据广东部分高校制定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每月可获得的全部生活费用(含膳食费)在200元(含200元)以下又难以支付学费者,可确定为特困生。因此,这部分(约20%)大学生均属贫困生或特困生。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广州地区)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能力,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 (二)大学生在一年中实际体育消费的状况 数据统计显示了大学生在一年当中体育消费的状况。综合分析:①可分为四个层次:高消费群体;普通消费群体;低消费群体,其中年消费在50元以下占24%;无消费群体。②目前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类似“橄榄球”状。高消费和普通消费群体占40%左右,低消费和无消费群体却占60%以上,其中无消费群体达10%以上。③消费的倾向趋于实物消费。体育消费主要是“购买运动服装、运动器材”和“运动营养补充,包括运动饮料、运动医疗等”两个方面。④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普遍低于男生,无消费和低消费的比例大于男生。 (三)大学生对高校体育的理解以及对体育消费的态度 影响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因素来说,它主要取决于体育消费观念,同时,客观环境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充裕的体育消费物质基础,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和条件,较多的余暇时间,都是体育消费行为必不可少的支撑元素。 1.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活动参与状况 追求身心健康,是大学生参加锻炼的主旋律。利用体育活动来调节自我的精神状态和培养个人的交际能力,反映出参与动机的多元化的特点,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体育功能多样性、复杂性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提升,是健康体育观进步的具体体现。但也有44.2%的大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和消费的目的是“上体育课要求”。而且,每周主动参加体育锻炼4次以上的人只有27%,3次以下的却高达73%,其中有近10%的人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这与教育部倡导的“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健康生活一辈子”,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相差甚远。再者,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适当体育消费的愿望,通常受限于场地器材不足、课程负担重、可参与的体育活动种类少、经济条件差等因素的制约。 2.大学生对租借体育场馆或缴费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消费态度#p#分页标题#e# 对于租借体育场馆或缴费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大学生有三种不同认识和态度。①认为校内场馆应该或可以适当收费、校外体育场馆收费也相对合理,遇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学习班、健身俱乐部或竞赛活动可以缴费参加,约占30%,其中在缴费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学习班、健身俱乐部”方面女生所占的比例略高于男生。②认为校内体育场馆不应该收费、校外体育场馆收费太贵,无论是学习班、健身俱乐部或是竞赛活动只参加免费的,约占55%。值得一提的是,广州每年举办的各种类型文体活动(各种健身活动或运动会、国际赛事“、中甲”“、CBA”等),给高校发放免费赠券或低价门票、以自愿者身份被邀参加的人数每年多达几十万人次,大学生受益非浅。③认为这事与己无关“无所谓”、而且什么活动“都不参加”,约占15%。 于光远先生在“论玩”中指出“:去玩文化内涵多一些的东西,对提高玩的人的文化水平是有好处的。他们可以在玩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他这里说的“玩”,当然包括体育活动。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高,作用很大。特别是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最高层次。培育高质量的文化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及体育消费活动促进人们文化品位的提高、对美的追求、对人们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这才是其活动的全部内涵。 三、结论 广州代表着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但这一地区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却相当有限,甚至是较低的。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群体组成结构的“三多”,即:来自农村的多、低收入家庭类和家境较差类的多、贫困生或特困生的比例在增多。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层次的,追求健康仍是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消费)动机的主流;体育消费行为方式和水平也是多层次的,总体消费水平较低。当代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更偏重精神和能力维度,这表明了对健康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深刻。“花钱买健康”的理念,不仅标志着对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追求,还隐含着通过体育消费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加快“社会化”过程的寓意。但这种尚未完全稳定的消费理念,也容易使消费行为受到感情的支配和“攀比”思想的影响。 尽管位于经济发达之地,但仍有部分高校存在场地器材不足,成为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与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居民现阶段仍属于对体育消费环境基础性需求较强阶段,人们对体育消费环境的需要还处于基础阶段,或部分人刚刚进入对舒适环境的需求,达到更高一层次环境需求的人数更少,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停留在满足消费的一般条件上,人们的体育消费环境意识表现出对现有环境的依赖程度和对改造环境的迫切程度。高校学生也是如此,参加体育活动(消费)的主要场所是本校的体育场地,校内外收费制体育场馆的租借,仍不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选择自由锻炼的活动场所属于低级消费倾向,以简单、方便为学生们选择的初衷。在能够免费参与各种类型的文化体育盛会,或是体育竞赛活动时,大学生们显示出极高的热情、参与意识和积极健康的心态。 高校女生体育显现出“滞后”现象,一方面对体育的认识不足或有偏差,体育消费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能激发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的内容等。另一方面女大学生也具有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消费愿望,尤其是在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习班、健身俱乐部”等方面,女生显示出极高的热情。 四、建议 目前在高校还不宜以市场经济的运行形式,大张旗鼓、大规模地去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可考虑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多层次体育消费的架构模式。以此促进多种形式、多层次的体育消费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即便是校内开展的“经营性”的健身房、辅导班、俱乐部等,在利用市场手段考虑价格因素的同时,也应注意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同时,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理念和意识,逐渐形成或建立起切合实际的体育消费观。 依托经济进步和体育文化繁荣的有利条件,与当地职能部门建立良好的共同发展“合作伙伴”关系,为大学生谋求更多的参与社会文化体育活动(获得更多的赠券、低价票,或以自愿者身份被邀参加)机会。这不仅能使“市场或赛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体育意识、消费观的形成和整个社会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通过国家投入、社会捐助和学校自筹等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力度,尽快改善学校体育场地严重不足的状况,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使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上有更广阔的空间。同时,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场地器材的布局与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场地器材的功用。 借鉴国外先进体育文化形态和运作模式,更新体育教育理念,开发具有鲜活时代气息的运动项目,不断拓宽高校女生体育活动的领域,引领高校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健康发展。随着高校学生中女生比例的增大和健康消费观念的形成,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必将成为未来高校体育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相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