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终身体育和院校体育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已步入老年社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健康第一”的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重视,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推广,又把“终身体育”这一被视为新世纪的体育思想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在人一生中实施体育,通过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些新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为此,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把终身体育的思想切实贯彻和落实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全过程,全面破除“学业结业,体育终结”的思想,并切实担当起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的这一历史重任。 二、城市老年体育活动与终身体育近年来,由于城市老年人对健康认识和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老年体育人口比例不断增长。调查发现,各地城市老年人的体育活动次数频繁,通常在每天的不同时间均参加不同强度的体育活动。他们每次活动的时间一般也较长,多大于1个小时,且许多老人每周都有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大于1个小时的占78.5%,坚持常年或数年锻炼的占41.2%。 老年人多以兴趣爱好相同又喜爱同一项目而组成一个群体,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共同活动,在活动的项目上既有缓慢性项目如门球、太极拳等,又有节奏明快的项目如老年迪斯科、交谊舞、秧歌舞等,也有象网球这样运动量较大的运动。调查发现,除体育运动外,老年人也有许多是经常在一起谈人生、谈家庭、谈国家大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要,既锻炼了身体,又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此外,据统计,老年人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消磨过剩的余暇时间,进行人际交往达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样的老年人占65.2%;参加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项目如太极拳、五禽戏等运动的老年人占65.9%;为证实自身价值的心理需要,不服老要与中青年同场较量的占33.7%。[1] 正因我国城市老年体育活动由如此多的特点和因此能给老年人带来如此多的好处,才会引起社会各界对终身体育思想的灌输和对老年体育活动的重视。 新世纪的体育教育理论认为,终身体育应具有如下特征:全民性,即终身体育的对象不分男女老少,应面向社会一切成员;终身性,即它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连续体育教育过程;科学性,即它应有利于促进学前体育、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一体化;民主性,即它应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体育与管理活动,实现体育的社会化。[2] 欣慰的是,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体育已发展成集文化、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综合体育娱乐活动,而不局限于跑步、打拳等单项体育活动,这将使我们看到越来越普及的老年体育生活越发使我国的终生体育成为可能,它必将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和实施提供强劲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 三、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若干建议 学校体育是对青少年进行体育教育的基础,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环节,更是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落脚点。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向学生传授身心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高中和高等阶段,应使学生理解终身开展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掌握其实践方法。而高校则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习的重要一站,是学校到社会的转折点和学与用的衔接点。据对1000多名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的调查,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是体育盲,缺乏应有的体育基础知识和必要的体育意识。[3] 显然,在高校推行终身体育,着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与习惯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为此,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必须大胆实现观念上的转变,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本着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原则,以顺应现代体育思想,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体育教师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直接指导者,他们的观念、知识水平将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实现,乃至“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不能简单地认为“我只要上好课,做好示范,完成教学计划就行”,而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努力更新知识,丰富自己,不停地“充电”,精研教材,选择适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搭配组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感兴趣,并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 (二)重视体育理论教育 在理论课教材的选择上应体现科学性,并力求提出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既考虑现实,更要注重未来,预见终身的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身体,并在今后工作中需要的终身受用知识为主要内容,如体育运动基本规律、体育的价值及功能,发展身体素质理论,常见运动损伤预防与简单处理等形成以满足学生未来需求为主体内容的高校理论知识体系。在理论课时数上要提高,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考核,在总分中占一定比例。 (三)选用教材宜“少而精” 高校应破除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体育教育目标的旧观念,树立以健身为目标的终身体育新思想。教材宜多选择那些难度不太大、易开展、人数不受限制,能延续到成年、老年进行的、具有较高锻炼身体价值、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性大的内容为主,如武术、游泳、健力跑、健身与健美、体育舞蹈、乒乓球、网球等项目。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基础上,真正掌握一定的有兴趣、有特长的终身体育项目(1—3项),包括相应的锻炼方法和有关知识,以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四)增加体育教学课时 目前在校必须完成144课时的体育课而且是在两年结束,大学的学习是三至五年学业还未结业,而体育教学已终结,这显然违背了终身体育理论,是不合情也不合理的。因此,建议适当增加课时数,把开课年限延长一些,并进行合理安排分配,(现在有的高校已在研究生班开设体育课)。 (五)加大学生的自主权#p#分页标题#e# “教学未见乐处,不必我学”。可见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如有单一、机械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相反,每堂课都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内容新颖有趣,就容易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因此,改革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学校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和能力,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保健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的老师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不仅利于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习惯养成,持之以恒,还利于鞭策教师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特别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发与学习自我组织与管理等多种终身体育的能力,并把终身体育思想带回家,从而带动整个家庭、社会,发展扩大我国的体育人口。 (六)实行体育俱乐部制 在学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经常组织各类比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这既有利于体育课的延续,又有利于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今后指导自己和周围的人如何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它又在很大程度上使乐于运动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健身目标,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总之,这种既健身又健心的体育运动的独特功能,符合当前社会提倡“健康第一”、“全民健身”的思潮,并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更是老年人的首选。这越发使我们感到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必须以终身体育思想为主体,才能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部门,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育质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