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思想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体育教育思想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体育教育思想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日益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包括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包括保持健康快乐的生活状态。伴随着价值观和生活观的转变,人们更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健康和快乐的需求大大提高。同时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必然要求整体协调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灵活统一。这些变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思想   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在对身体教育论的批判中提出了活动教育论,把人体运动的内在价值摆到教育的高度上来进行评价,认为体育教学是为了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和表现运动所必备的主要能力。在活动教育论的影响下,日本学校教育进一步进行创新,由此产生了快乐体育论。   快乐体育论把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一个阶段,把运动置于最终的目的,让人们从运动中体验快乐,并把它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因此,快乐体育是一种从情感教学人手,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的教学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推行快乐体育,就是追求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让学生体验到参与和创造的乐趣,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获得心理的快感和成功感,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快乐体育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课程观的变革,其基本内涵包括:(l)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良好的师生关系;(3)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4)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应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5)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运动技能。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其中任何一个单个阶段的体育都不能称终身体育,而只能称为终身体育的一个阶段。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推行终身体育的思想,就是要求学校着眼于未来,为使学生终身受益,让他们在学生时代在运动技能方面受到规范的教导,使其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手段,在现在和将来都有意识有能力进行自我体育锻炼。   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都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快乐体育突出学习过程的游戏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内容的游戏化。真正的快乐只有在需要被满足的过程中才能得到,而作为学生,基本需要就是获取知识,体育教学所传授的知识主要就是运动技能。终身体育突出在学习中获得长期效益,要取得长期效益,就必须掌握相应的技巧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后有能力进行锻炼。因此,二者都注重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产生自觉自愿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以更适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1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大学生毕业后72.5%的毕业生未形成体育特长,只有68.7%的人保持健康水平,只有19.5%的毕业生能够坚持体育锻炼。这说明当今的大学生体育课程近期效益不高,长期效益更差。而且,高校大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频率很低,锻炼时间短,有20%左右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却不清楚它对心理健康、社会性健康的功能,对体育文化内涵和体育保健知识缺乏了解。许多学生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害怕上体育课。另一些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中有约占1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在体育教学中也存在很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有: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等等。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这些都充分暴露出现有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不足。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课程指导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与偏差。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引进,终身体育思想己逐渐被许多国际体育组织、各国政府和广大民众所接受,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然而终身体育能否真正实现,达到终身锻炼的境界,关键还在于学校体育能否培养每一位受教育者具有终身保持和增进健康、从事体育锻炼的意愿和能力。因此,为了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作为终身体育的基础环节,高校体育也必须进行改革。但就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体育课的指导思想来说,并未将“终身体育”纳人其中,整个课程实际上仍沿袭着“阶段性体育教育”的观点,这种指导思想的偏差与滞后,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高校体育教育的不足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以课程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要,要求主体符合客体的统一规定性,表现出严重的封闭性。具体表现为:(1)教学模式上,沿袭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单向传习模式,学生往往都是被动学习,体育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潜力得不到发挥;(2)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学生需要,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内容只包括正规的竞技运动项目,没有相关的体育文化、体育心理和体育保健知识,学生认识不到体育对于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而且很多学生感兴趣的新兴体育项目,在大部分学校尚未纳人课程项目;(3)教学形式上,很多学校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相应的课外组织安排学生集中训练和竞赛。尤其是在目前大部分课程项目都是竞技项目的情况下,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明显是不够的;(4)评分体系比较片面,评分标准只根据量化标准和技能掌握程度,规定性过强,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不适应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   1.教学目标改革   以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为宗旨,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快乐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l)自主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2)注重成效:加强专项运动特长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两项感兴趣的专项运动技能,具备持续运动的能力;(3)提高素养:加强体育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并使其获得学习体育文化的途径和方法;(4)协调发展: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身心和谐发展;(5)习惯培养: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体育习惯,使体育和保健相结合,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6)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提高适应能力。#p#分页标题#e#   2.教学模式改革   过去的单向传习式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学生往往都是被动学习,体育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潜力得不到发挥。目前改革的主要趋势是课内外一体化的复合式教学,把课外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课外体育更有利于体育能力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中,不仅能提高技能,而且激发了获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主动学习能力,同时锻炼了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课外体育在学校管理、资源配置、锻炼时间安排、计划制定、手段选择等许多方面相对于体育课及运动训练都更灵活,适应学生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3.组织管理改革   过去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任务分解为主,以单项任务为管理单元。而在复合教学模式下,是以单项运动组织作为管理单元,学生通过参加这些组织,将课内和课外学习融为一体。学生不但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并且可参与这些课外组织的管理,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同时,每个单项运动又可分为初、高级形式,保证了学习的连续性和实效性。实行快乐体育要求教学风格民主化,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快乐。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出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另一方面,通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解决方案,而老师在其中起着点化和启发的作用。   4.课堂教学改革   (1)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有实验表明,将快乐体育引人高校健美操教学,根据快乐教学模式安排课堂教学程序、组织措施和教学方法,学生的编排成绩、完成成绩、学习兴趣有明显提高;(2)采94用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为补充手段,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课内课外相结合。同时提供各种课外辅导站和竞赛机会,调动学生主动锻炼、参与竞争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体育实践中获得提高;(3)改革原有的评分方式,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提高过程的评价,以是否获得成功体验和乐趣,是否提高了体育能力,是否养成体育习惯作为综合性评价标准。同时淡化学习的强制性和成绩的限制性,使学生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更重要的是学到技能,形成对体育的良好态度。   5,项目设里扩展   根据学生兴趣和要求,吸收各种新兴运动项目,不断完善和更新课程结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自行选择运动项目,充分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更增加了体育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优势,以新的教学思想为指导,确立新的教学目标,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有所突破;调动学生体育兴趣,在促进学生体育习惯方面有所突破;提高学生素质,在发展个性方面有所突破。要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并要与社会体育结合,进一步研究完善终身体育模式。